客家八音

客家八音

中國有許多樂器,依照樂器製作使用材質的不同,分成八類,叫做「八音」,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漢人客族由中原地區遷徙至廣東梅縣等一帶縣份,由北至南,不停地吸收與融合各地的民間音樂,並保存自己原有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曲種,即稱之為「客家八音」。八音隨著客族的第四期遷移(公元1645年到1867年),也到了臺灣,分佈中壢、新屋、楊梅、龍潭、富岡、關西、新埔、竹東、芎林、北埔、頭份、苗栗等地方。被人稱為「八音班」或「鑼鼓班」。

從八音之社會背景來分析:漢人社會向來有因應過年而生的音樂表演活動(含相關的戲曲及陣頭遊藝音樂),主要也多發生在後半段期間,並持續到二月初才告一段落。臺灣漢人過年期間的音樂活動,有時是某一項信仰祭儀的伴奏音樂,有時則是聚落社區中社團人際間聯誼的表演活動;但在絕大部分的時間中,這些音樂活動及其表演內容,像是一種背景音樂的存在,四處出現,塑造著社會昇平愉悅的氣氛。表演者與社會中其他成員在演出時的關係,大部份是共享、創造一種節慶喜悅的氣氛,共同滿足。

同時它也不同於現代社會對於表演藝術的消費習慣,這些活動事前並不經過籌劃準備,表演者不須經過被邀請。相反的,他們經常是不請自來並且受到歡迎的。所以這些活動沒有所謂的「請主」(或籌畫者)主持表演的商業行為之協調。對於這些隨時會發生的演出行為,表演酬勞不必事先被議定,表演者也不用向旁觀觀眾要求金錢的額度,只能隨觀者的意願決定,以紅包的方式致贈給表演者。這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並不被視為一種交易行為,而是一種基本禮貌(禮數)。

八音的活動分析:「八音班」或「鑼鼓班」均屬於中國地方鼓吹樂隊的一種,廣泛流傳於民間,舉凡婚喪喜慶或迎神廟會,免不了吹打一番。一般而言,客家八音在以往農業社會演奏的場合有四類:

第一類為農曆紀事的廟會演奏

    1. 每年元月十五日上元節的起天神
    2. 由元月份至三月份各村落的接媽祖
    3. 客族所供奉的各神聖誕辰,如媽祖、恩主公、五穀大帝、觀音菩薩、三山國王、城隍爺義民爺等
    4. 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普渡廟會
    5. 農曆十月十五日,下元節的還天神
    6. 各寺廟宇落成的建醮大典。

第二類為喜慶中的演奏

    1. 春節時的噴春
    2. 婚禮
    3. 祝壽誕辰
    4. 以前為文官及第,現在則是高考及格,獲得博士學位,舉行文廟祭典儀式之演奏。

第三類是與臺灣的北管亂彈相結合,做為戲劇演出時的後棚或後場音樂的演奏。

第四類為莊嚴肅穆的喪禮演奏。(此類近十年較為流行,但在苗栗地區,仍舊認為八音是喜慶音樂。)

八音的演奏型態:平常可分為五種組合,視雇主要求,人數越多,費用越高。四人組通常用在規模較簡單的廟會,因人數少,演奏的樂曲比較簡單。五人組出現在多日廟會(如做醮)及一般的婚喪喜慶,演奏曲目自是比四人組多,音響也較為豐富。六人組則是客家八音演出時最通用的一組,可說是民間表演的標準型,當然所有八音各類曲目都能演奏了。七人組開始就可以稱為大團了,一般在特殊的大場面才得以使用。八人組吹場音樂時可以有四把嗩吶齊奏,聲音宏亮,有浩瀚雄壯之氣,真是傳統的鼓吹引導樂。演奏八音音樂時,它可以把所有的伴奏樂器包容進去,做出齊全豐富的音響效果。

參考資料

  1. http://club.ntu.edu.tw/~hakka/haksong/m8/piform.htm
  2. 鄭榮興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3. 劉新圓、水晶有聲出版\臺灣的聲音1995卷2期2行政院文建會\八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