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

窯業在苗栗曾經風光一時,時至今日仍在傳統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的《工場名簿》紀錄以及《新竹州苗栗郡陶土及陶業調查》等,苗栗窯業最早可能始自明治30年(1897),主要是由日人岩本東作在苗栗巿西山發現黏土礦脈,從而設立了苗栗縣的第一座窯場,開起岩本東作後來與當時苗栗街長石山丹吾的合作。岩本東作在苗栗巿社寮岡及公館大坑各成立一座窯廠,岩本東作後來死亡,石山丹吾則另請陶藝技師左左木丈一到苗栗繼續製陶,苗栗陶藝就此發展起來,一些本地人也開始設立窯廠,主要以苗栗及公館作為聚集之地。

苗栗傳統窯業生產的器物相當多元,除了有提供鐵路做為邊溝暗渠使用的陶管,也生產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另外一些專供建築使用的磚瓦、琉璃瓦等也包括在內,光是日治時期全縣登記有案的各式窯廠就有45家。臺灣光復後,苗栗窯業發展得更加蓬勃,尤其在優質陶土及人才便給等優勢的挹助下,更成為酒甕生產大縣,一直到民國70年(1981),苗栗地區採用苗栗土製做出來的酒甕,因為具有透氣性又有幫助酵母完全轉化為酒精的效果,而成為臺灣菸酒公賣局可以生產紅露酒及紹興酒等佳釀的保證,光是這20餘年光景,苗栗生產的酒甕便至少達500萬個。

苗栗窯業發展到民國60年代,因為裝飾陶瓷的加入而進入另外一個高峰期,所謂「裝飾陶瓷」指的是西洋藝術陶瓷,因為這類陶瓷作品以人偶居多,寫實、卡通並濟、面貌多元、精緻華美,而成為極佳之裝飾品,所以被稱為「裝飾陶瓷」。這種陶瓷除了土料以瓷為主,生產方式則是採取雕塑原型、鑄模、灌漿、組合、燒坯、彩繪再燒製等製程,和傳統慣用的拉坯、擠坯、手捏等技法完全不同,連燃料也從木材變成瓦斯,不過苗栗仍然因為人才便給,以及擁有天然瓦斯而成為這項產業的代工天堂,生產出來的產品主要銷往歐美等國,賺取不少外滙,根據統計在民國6、70年代曾經投入資金而開設的工廠甚至達300多家,現今國立聯合大學之前身聯合工專還曾經設立陶工科,專門培養這類技術人才,民國74年(1985)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也特別在苗栗設立陶瓷技術輔導中心(民國100年已改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苗栗工藝園區),幫助陶瓷產業的技術提升。

裝飾陶瓷產業進入80年代後因為產業外移逐漸走下坡,留在縣內的業者在政府協助下紛紛轉型朝向手工陶藝發展,部分傳統窯廠也開放變成觀光工廠,到了80年代中期受到國際柴燒創作的影響又慢慢找回傳統,使得柴燒又變回主流,此一時期的陶藝作品,以自然落灰與獨特火痕為新的藝術價值,並以茶具、花器、食器等生活陶為主要表現內容,苗栗地區為此新建的柴窯就多達十餘座,作品極具個人風格,並以收藏做為主要行銷通路。

參考資料

  1. 苗栗縣陶藝協會《苗栗陶柴燒薪傳集》,(苗栗縣:苗栗縣文化局,民國95年)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