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窯文化

苗栗縣是臺灣陶瓷產業發展重鎮,除了產製過數量極為豐富的各類陶瓷產品,窯爐也是一大特色。在臺灣常見的8種窯爐中,登窯可算是非常「苗栗」的一種窯爐,它除了最先落腳苗栗外,也是苗栗的客家地區使用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種窯型,而苗栗客家能在臺灣的陶瓷史上占上一席之地,登窯則扮演了關鍵角色,深具特色意涵。

登窯是一種由6到8個倒U型窯室及1支煙囪互相連接組成的窯爐,日本人稱這種倒U型的窯室為「登」,所以這種窯又稱「登窯」,登窯在臺灣的窯爐家族中,屬於半連續式窯爐的一型,這種窯爐最大的特色就是窯裝作業、燒成作業以及出窯作業可以同時進行,不但節省時間也非常節省燃料,非常適合大量生產,苗栗縣在50至70年代可以為臺灣菸酒公賣局產製出5百萬個酒甕,靠的就是這種不用熄火、又省燃料的登窯。

登窯的建置技術主要傳自日本,依據《苗栗的傳統古窯》作者鄧淑慧考據,苗栗最早的登窯為日人岩本東作與石山丹吾所建造,此後石山丹吾與左左木丈一在苗栗所建造的窯爐亦屬此型,等到臺灣光復後,一些原被日人聘僱的陶師紛紛獨立創業,而他們所建造的窯爐則大多依此形制,登窯自此也成了十分道地的客家窯,陪伴客家人在臺灣的陶瓷史上占上一席之地。

登窯的大量生產特色以及客家人刻苦耐勞、不懼日夜輪班的民族性格導引苗栗窯業走向大型陶製品的方向發展,舉凡研缽、陶管、花盆、水缸、酒甕等等都成了苗栗窯業的生產大宗,其中酒甕從民國50年(1961)起在公賣局釀造「紅露酒」及「紹興酒」的計畫支持下,成了苗栗窯業生產特色,並在短短廿餘年內,光是苗栗縣便至少吸引了18家專門生產酒甕的窯廠投入酒甕的生產行列。

苗栗縣的登窯一度多達30座,除了部分專門生產酒甕外,也有多家是以生產醃製福菜的水缸為主,不過這些窯爐後來都隨瓦斯窯、電窯的發明以及產業沒落而遭拆除,目前僅存的4座登窯中,只有位在苗栗火車站附近的左左木登窯為古窯,它於1928年創建,至今已有80餘年歷史,是苗栗縣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古窯,其他3座登窯像苑裡的華陶窯、公館的客陶窯及西湖的金龍窯,都是後來才蓋的新窯,並以發展窯爐觀光及陶藝文化為導向,和當年純粹供作大量生產完全不同。

參考資料

    1. 鄧淑慧《苗栗的傳統古窯-一個生態博物館的雛形》(苗栗縣:苗栗縣政府文化局,民國90年),頁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