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檔褲(大衿衫)

大檔褲、大衿衫

服飾是傳統社會表示身分的重要工具,多數的統治者,對外為了區辨人我,對內為了表示尊卑,大多會在服制上給予嚴格規定,客家做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部族,服裝形制自然與眾不同,而且自成特色。

客家傳統服飾受到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以「唐裝」為主要形制,唐裝最大特色在上身和下身分開,並由上身之「衫」和下身之「褲」互相組合而成,客家服飾受此制約,不論男女老幼皆著「衫褲」,而少有裙的出現,雖然如此,客家傳統服飾和傳統唐裝之間,仍具強烈的區隔性,其中關鍵就在剪裁、顏色和邊飾等細節與不其不同。

客家服飾特色,主要表現在女裝上,而女裝又以大襟衫為主,大襟衫為傳統唐裝的一部分,指的是向右開襟的衣服,因為俗以右手為大手,所以把開右襟的衣服稱為大襟,並有有領或無領,有袖或無袖等變化,客家的大襟完全取自唐裝的形制,並和其他部族並無太大差別,原無可以贅述的空間,但客家人卻透過藍底黑邊的簡約搭配,在顏色和邊飾上展現獨特風格,算得上獨豎一幟。

不過實際客家服飾最的大特色不在大襟衫而在黑色大檔褲,這種黑色大檔褲,通常只做到七分長,而且下擺較一般為寬,呈梯型剪裁,穿起來略有裙的味道,但和裙最大不同,在於它可以更有效的保護下半身,更特別的是,這種褲子穿起來會露出一截小腿和雙大腳丫,把客家婦女重視勞動便利性的價直完全凸顯出來,這和一般傳統中國女裝強調不露腳的剪裁完全不同,頗具異趣。

傳統客家服飾除了女裝以大襟衫和大檔褲為主要特色外,在男裝方面,在衫部則有對襟短衫、對襟中長衫、長袍、馬褂、無袖對襟短褂(背心)、短襖、中長襖等,在褲部則有大檔褲、水褲頭等,其中除了做為非正式場合穿著的長袍開斜襟外,其餘均開對襟,以示男女有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短衫、短褂及短褲,這些都是因應勞動便利而設計的剪裁,尤其是在烈日赤炎下,農夫常常受不了炎熱而將上衣脫去,而僅著一條水褲頭的影像,伴隨著過去各種勞動的記憶,而成為客家硬頸精神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