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文昌祠

苗栗文昌祠

文昌祠位於苗栗市綠苗里中正路756號,創建於清光緒8年(1882),由例貢生林際春、稟生陳萬青、生員黃文龍、監生邱蘊常、監生范柄輝等人倡建,延請地理師監生王東海主經,依「戌山辰向」方位起建,光緒11年(1885)告竣,主祀文昌帝君,配祀孔子、倉頡聖人、文魁星君及昌黎韓夫子。

光緒15年(1889),新竹、苗栗分治,苗栗首度設縣,縣衙未及建好,首任知縣林桂芬到任時,便暫借文昌祠做為辦公之所,歷時一年,直至衙門建好方遷至貓裏街夢花莊(今苗栗市建功國小)理事。同年,舉人謝維岳等地方仕紳一致倡議設立「英才書院」,資為弘揚儒學、教育山城學子。知縣林桂芬重視文教、留心士習,於是接受廩生湯樹梅之建議,將新竹、苗栗尚未分治前,原新竹縣「明志書院」管內的學租屬苗栗境內繳費者,撥歸苗栗做為設立英才書院之膏火錢,後由林氏奏請督辦獲准。然而,當時英才書院並未建築院舍,而是附設於文昌祠內的倉頡廳,並立「至聖孔子神位」一方,供童生早晚祭拜。

大正13年(1924),地方紳耆湯仕路、劉日有、劉鴻光、彭昶興、黃仲明、黃文祖、黃肇基等人,協力整頓文昌祠祠務,並訂「苗栗文昌祠祀典管理規約」,奠定文昌祠成為日後地方文人信仰中心的基礎。昭和2年(1927),彭昶興等百餘人於祠內成立「栗社」(苗栗詩社),擊缽吟會,丕正詩風,薪火相傳至民國91年,後併入苗栗國學會,栗社走入歷史。

民國74年8月19日,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由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因文昌祠年久失修,廟貌傾毀不堪,遂於民國86年進行古蹟修復工程,至91年竣工。

苗栗文昌祠為一座傳統合院式建築,三開間兩進兩廊縱深式格局,由照牆、左右山門、埕、惜字亭、前殿(即三川門)、中庭、過水廊、拜庭、正殿、後花園等建物組成,古樸而典雅。文昌祠的建築特色有三:(一)築有照牆。照牆亦稱照壁,為傳統建築中的一種式樣。照牆的設置,一為隔絕外界干擾,二為避免沖煞,此者為苗栗境內少見之祠宇式樣。(二)石雕作品技藝精湛。文昌祠內的石雕作品多位於前殿,除見有一對全臺造型最大的「抱鼓石」以外,壁堵上鑿有圓形透雕石窗以及「書卷麒麟」浮雕,雕工精緻,栩栩如生。(三)彩繪藝術冠苗邑,文昌祠的建築彩繪大量運用「擂金」技法施做,為苗栗傳統建築首屈一指的佳作,再者文昌祠的門神彩繪分別以「加冠」、「晉爵」,「天聾」、「地啞」,「勤讀」、「詩書」為對象,有別於一般寺廟的門神彩繪,別具風格。中門「天聾」、「地啞」兩幅門神最為特殊,為臺灣地區傳統寺廟罕見的藝術表現。

苗栗文昌祠雖為一座地方性之文祠建築,然而卻擁有濃厚的地域性人文色彩,如祭祀行為即為一例。苗栗地區為客家族群的生活圈,故文教信仰中心的文昌祠除奉祀文昌帝君、孔老夫子等聖哲外,與漳泉民族最大的差別在於祭祀“韓文正公”而非理學大儒“朱熹”,此者,實客家地區特有的信仰文化。再者,苗栗文昌祠遵循古禮,採“客家三獻古禮”行春(舊曆2月初3日)、秋(舊曆8月初3日)例祭,此時,平素緊閉的中門方得隆重開啟。依祠規,地方士子必需榮獲高考及格亦或取得博士學位方有資格開啟中門行祭聖祭儀,其餘者皆不得隨意開啟,歷年9月28日孔夫子聖誕亦不開啟,此舉實為臺灣眾多文昌祠中之特例。

參考資料

1. 清沈茂蔭篡輯《苗栗縣志》(苗栗:苗栗縣文獻委員會發行,民國42年11月),頁7、8、92。

2.劉定國監修《臺灣省苗栗縣志卷首》(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編,民國49年5月),頁71。

3.黃鼎松總編輯《苗栗市誌》第四冊(苗栗市:苗栗市公所,民國94年12月20日),頁1173。

4. 黃鼎松《苗栗文昌祠》(苗栗市:苗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7年6月),頁25、27、35、41。

5. 周錦宏總編輯《2004文建會認識古蹟日苗栗縣古蹟導覽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93年9月,頁8。

6. 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94年12月),頁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