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Friedrich von Schelling曾說 "Since it architecture is music in space, as it were a frozen music.”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是我們常聽到的話。對應在閱讀而言,不知道能不能說「閱讀是凝視的探究,探究是躍動的閱讀」?
我們常在閱讀中體驗到情感,「凝視」不僅是認知上的專注,更是情感上的共鳴與沉浸。當我們凝視文本時,我們不僅理解字面意義,也直接感受到文字所傳達的氛圍、人物的情緒、作者的語氣,可能是喜悅、悲傷、憤怒、焦慮或平靜,抑或是一種直接的、當下的情感接收,如同凝視一幅畫時感受到的色彩與氛圍。
然而,情感體驗並不止於此,如同「探究」在此扮演了情感理解與深化的角色。當某段文字觸動了我們的情感,「探究」便開始「躍動」。我們有時會繼續想,為什麼這段話讓我感到悲傷?是角色的遭遇、作者的描寫技巧,還是觸動了我個人的記憶?面臨多次循環的內在提問、對情感來源和屬性的思考,就是一種「躍動的閱讀」,超越了單純的感受。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閱讀時,可能會回頭細讀引發情感的段落(回溯),思考作者的意圖(思想實驗),甚至尋找評論或與人討論(參考資料)。藉由探究的過程,最初在「凝視」中感受到的模糊或強烈的情感,逐漸變得清晰、具體,並被賦予更深的意義。就情感體驗的深度而言,我們可能從單純的同情昇華為理解,從憤怒轉化為反思,這段過程宛如情感在凝視與探究之間往復流動、逐漸豐富和昇華的歷程。
文句所明諭/隱含的情感是否可以測量,以及情感的表現維度上是如何被建構?學術研究上,情感的表現維度常被建構成不同的模型來理解,橫跨了多個學科領域。心理學提供了基礎的情感理論模型,如 Ekman(1992) 的基本情緒理論或 Russell(1980) 的環狀模型,探討情感的普遍性與結構;計算語言學與自然語言處理 (NLP) 則專注於開發算法和計算模型,利用大規模標註數據(情感詞典、語料庫)來自動識別和量化文本中的情感,不斷提升處理複雜語言現象(如否定、轉折、隱喻、諷刺)的能力;情意運算 (Affective Computing) 則將視野擴展到文本之外,結合語音、圖像等多模態訊息進行情感分析;社會科學、傳播學乃至數位人文等領域則應用這些理論與技術,分析公眾意見、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模式、社交互動的情感動態等。
為了能測量文章中的段落文句所明示或者隱喻的情感類型與程度,目前主流的情感建構模型提供了不同的測量路徑:第一種如同 Ekman 提出的基本情緒(快樂、悲傷、憤怒、恐懼、驚訝、厭惡等)所呈現的類別模型 (Categorical Models)的判斷方式。在測量上,通常目標是將一段文本(句子或段落)分類到這些預定義的標籤之一或多個,而類型測量的基準,藉由情感詞典(標註了詞語對應的情感類別)進行關鍵詞匹配與計算數量,整個過程類似於我們在「凝視」中捕捉到的、那種相對直接、明確的情感標籤。
另外一種就如Russell 的環狀模型,可以想像是二維平面的關係(維度模型,Dimensional Models),它將情感兩軸的維度,劃分為效價(Valence,愉悅-不悅)和激發度(Arousal,激發-平靜)的連續空間中,有時還會加入主導度(Dominance)。該模型原理直接將情感的「類型」和「程度」整合在維度得分上,例如,一段文本可能被賦予 Valence = 0.7 (偏愉悅), Arousal = 0.8 (高激發度),所建構的座標點本身就同時定義了情感的性質(位於哪個象限,如第一象限的興奮/快樂)和其強度(離原點的距離或各維度的絕對值)。
如果想將凝視文章的探究過程中,情感流動的過程標示出來,我認為可以嘗試Russell所提的測量方法,使用標註了 V/A/D 分數的情感詞典 (Affective Lexicons),對文本中的詞彙進行加權平均,這樣的方式能捕捉情感的細微差異(例如,滿足 vs. 狂喜,兩者效價都高,但激發度不同)、強度變化和混合狀態(例如,苦樂參半可能表現為中等偏正的效價和中等激發度),或許更貼近我們在「探究」過程中,透過反思、連結和對比所達到的那種更為豐富、流動和多層次的情感理解。
由於是中文文本,我們使用Qwen2.5大型語言模型,在情感判斷之前,定義emotion_criteria 字典,先以人工定義了數個離散的情感類別(快樂、悲傷、憤怒、恐懼、驚訝、厭惡),並為每個類別提供了具體的判斷依據(關鍵詞、特徵描述、典型表達、強度參考),建立判斷的基準,接著提供案例數據 (data DataFrame),以實際文本範例及其人工標註(主要/次要情感、強度、指標詞),簡單示範了這些標準如何應用於具體情境,作為模型的參考範本。再來,格式化為文本 (criteria_text),將 Python 的字典和 DataFrame 轉換成 LLM 易於理解的純文字格式,最後最關鍵的步驟是將格式化的 criteria_text 直接嵌入到每一次發送給 LLM 的分析請求 (analyze_prompt) 中,強制要求 LLM 必須依據這些當下提供的規則進行判斷。
緊接著要能嵌入Russell模型,採用最簡化的情感詞典 (Valence, Arousal):
◼︎’快樂': (0.8, 0.6) 表示「快樂」位於模型的右上象限(高愉悅,中高激發)。
◼︎'悲傷': (-0.7, -0.3) 表示「悲傷」位於模型的左下象限(高不悅,低激發)。
◼︎'憤怒': (-0.7, 0.7) 表示「憤怒」位於模型的左上象限(高不悅,高激發)。
◼︎其他...
分析過程首先透過 get_emotion_coordinates 函數,將 LLM 分析出的每個文本片段的情感標籤和強度,轉換成 Russell 環狀模型上的 (Valence, Arousal) 座標,查找預定義的 RUSSELL_COORDINATES 字典獲取基礎座標,並根據強度調整該點與中心點的距離。接著,parse_emotion_flow_response 函數負責解析 LLM 對整個文本流動分析的回應,提取出每個片段的情感標籤與強度,並調用 get_emotion_coordinates 將它們轉換為具體的 (Valence, Arousal) 座標點,然後儲存這些資訊。最後,visualize_emotion_flow 函數利用 matplotlib 將這些計算出的座標點繪製在以 Valence 和 Arousal 為軸的二維圖上,標示出每個點對應的片段編號、情感和強度,還用箭頭按順序連接這些點,形成一條視覺化的情感流動軌跡,並處理了點重疊的問題以確保圖表清晰。
測試時,以「忘了說再見,來不及道別,一起發生後,是人生無可奈何的事。」這段話來測試,透過這視覺化軌跡,直觀地展示了模型分析出的片段文句的情感變化趨勢,例如從哪個象限移動到哪個象限,是趨向平靜還是激動,是變得更愉悅還是不悅。雖然人類的情感千變萬化,受限於讀者能力與文化環境條件,不能完全等同於讀者在「凝視」階段所「明示」感受到的全部情感,但應該作為一個有價值的「潛在量化指標」或「情感軌跡的視覺化表現」。
有了這個情感流動的視覺化模型,就可以將小說裡的對話情節與內容進行情感的流動分析,包含追蹤角色情感變化,分析特定角色在對話中的情感軌跡,了解他們的心情起伏、內心掙扎或態度轉變。同時呈現了人物關係動態,比較對話雙方的情感流動,觀察他們的情感是同步、對立還是相互影響,從而評判他們之間的關係(如親密、衝突、權力不對等)。也可用於分析情節張力,觀察對話過程中整體情感氛圍的變化,判斷情節的緊張度是如何累積、達到高潮或得到緩解的。當然,可進一步理解作者論述技巧,分析作者如何透過對話來塑造角色性格、推動情節發展和營造特定情感氛圍。
寫到這裡,想到NoteBookLM的Podcast功能,跳脫文本進入到聲音的學習,故事的體驗,應該可以繼續延伸.....(文章情感的形狀)

—
Ekman, P. (1992). An argument for basic emotions. Cognition and Emotion, 6(3–4), 169–200. https://doi.org/10.1080/02699939208411068
Russell, J. A. (1980). A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6), 1161–1178. https://doi.org/10.1037/h0077714
『比花還美的,是你的心。比心還醜惡的,是你的花心。』
對話:
A女: 比花還美的,是你的心,純淨得讓我相信愛情。
B男: 我是如此幸運遇見妳,從未被如此理解,被如此珍視。
A女: 但比心還醜惡的,是你的花心,你的背叛毀了一切.....
比較不同的文本:
A(老師):比書還博的,是你的思,讓我看見教育的希望。
B(學生):感謝老師的栽培,我從未被如此信任,被如此肯定。
A(老師):但比思還淺薄的,是你的抄思,你的剽竊辜負了一切......
取自:林徽因《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句句都是感動與快樂,情感流動都在Russell情感模型的第一象限中...
////
取自:李叔同
「你忍住不聯繫一個人的時候,人家也許慶幸,你沒有打擾他;你以為不主動就會錯過,可能在他眼裡卻是解脫。」
情感流動在Russell情感模型的第三、第一、第四象限中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