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混沌OrderedChaos
#nBody的文化動力
我已經忘記當初是怎麼定調今年文化研究年會自籌主題,反而是看到施登騰老師在會議之前的精闢整理,才引發並喚起我當初好奇的點。2025年自籌panel主組:「nBody 文化動力學:解碼生成式 AI 時代下文化多模態的量子隱喻」,如施老師在臉書中撰文:『nBody轉型過程中,絕對不需要有技術崇拜或排斥,而是鼓勵更多批判性參與,也就是在接納技術可能性的同時,要更堅守藝術的人文關懷與靈魂深度。』早已點出結果,並紮實編制出談論的框架。
果然不虛此行,感謝陽明交大劉辰岫老師以物理學的背景,文化藝術的主體,帶領我們看待Body文化動力的結構,簡單地說,文化媒介從過去的物質化轉向關係化發展,近年隨AI生成方法的蛻變,進入量子態的轉變,可說是物理空間的拓樸學演進,再次轉向語意空間、語意關連的拓樸學。
今年我所分享的的「解碼圖像的文化量子態:從幾何編碼到生成文法的nBody文化體變」,原意是想從當代視覺文化系統的本體論位移,來慢慢揭露視覺表徵體系從確定性實在到量子疊加狀態的轉變軌跡,呈現出一種文化生產的存有學狀態。雖然大家都很克制,但時間仍然不夠,只好以閒聊來去中心化講述:)。
我首先呈現幾何造形系統的歷時性演化,文化的視覺表徵系統經歷三個階段的轉型:
1. 笛卡兒座標系統(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確立了「確定性的存有論」(ontology of certainty),此系統預設視覺元素具有精確且可預測的定位屬性。每一點位座標均可量化定位,運動軌跡可被確切描述,呈現牛頓式機械宇宙觀下的視覺表徵邏輯。
2. 像素編碼系統(pixel encoding system):標誌著從連續性幾何空間到離散化數位空間的改變,我認為是轉型期的「媒介本體論」(transitional media ontology),雖然本階段雖已離散化,但仍服膺於幾何確定性的框架,未能實現符號系統的多重意涵的生成能力。
3. 量子態文化系統(quantum state cultural system):借用量子物理學原理,確立「不確定性的存有論」(ontology of uncertainty),突破了幾何造形的限制,將視覺表徵重新定位為多重疊加的意義網絡,使圖像同時承載多元文化含義,反映當代文化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本質。
過去嘗試過的物理相對運動複雜幾何,試著轉化為具量子態操作規則的幾何軌跡,系統性進行量子幾何軌跡圖像的生成實驗:
1. 參數化的非整數多邊形軌跡:採用「3.6邊形」、「4.8邊形」等非整數邊數多邊形作為基本路徑,刻意模糊傳統幾何與量子不確定性的邊界。此操作體現了精確數學與不確定性表現之間的辯證關係。
2. 數學比例關係:運動強度的編排遵循黃金比例(1.618)或斐波那契數列,建構出內在和諧的複雜運動結構,從不同層級系統間維持嚴謹的數學比例關係,可以看出形成「有序混沌」(ordered chaos)的關鍵特徵。
3. 封閉的遞迴關係:點與點之間構成首尾相連的互動網絡(P1→P2→P3→...→Pn→P1),形成完整的互相牽制體系。此特性模擬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的相互依存本質。
4. 關係拓撲學:強調「纏繞」與「約束」的關係模式,反映量子系統的非局域性(non-locality)特徵,使關係結構(而非絕對位置)成為系統的決定性因素。
5. 多層次結構:基本路徑、軌道變化、波函數、機率場域的層級式組合,呈現由簡到繁的自組織特性。微觀運動生成宏觀視覺複雜性,體現量子場理論的階層結構特徵。
6. 多重相對參考系統:每個點既是參考系統也是運動主體,突破傳統單一絕對參考系的認識論限制,反映量子測量中觀測者與被觀測物的互為主體性關係。
7. 創發性視覺構形:軌跡交織產生超越簡單疊加的新圖案,通過運動的相互影響體現干涉現象,呈現量子力學中波函數干涉的視覺類比。
為了更能清楚解釋nBody的文化量子態,我進一步思考運算可否做為觀察量子態的工具?運算可否作為文化窺視的手段?同時,如何以運算作為文化窺視與 觀察(或說模擬)量子態之間關連的方式?進一步模擬文化量子態的軌跡 ,以及呈現nBody作為驅動文化量子態的機制,其中牽涉到的過程。
nBody或許是早已發生許久的文化現象機制,文化生成不再是線性因果關係,而是量子場域中的機率事件,同時文化傳播不遵循確定路徑,而是呈現波動式擴散模式,另外文化理解超越單一詮釋,進入多重疊加的量子特性的文化詮釋學。運算在此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成為連結物質與意義、確定與不確定的本體存在與不存在的橋樑,引導人們進入量子文化理解的新方向。
因此,在此前提下的文化量子態究竟是什麼樣的型態,可能涉及到四個關鍵概念的操作:
1. 從絕對空間到關係拓撲:視覺元素脫離絕對座標束縛,還原為關係網絡的節點。量子視覺操作語法「遺忘」絕對位置,但「記憶」關係結構,保存並強化元素間的相對關係拓撲,反映意義生成的關係本質。
2. 從確定性到機率分布:文化意義從單一確定性轉向機率波函數的分布,意義不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處於持續坍縮與重構的過程中,依賴特定觀測行為(閱讀、觀看、詮釋)的觸發。
3. 從單向生產到互為主體:打破創作者/接收者的二元對立,形成「編輯即選擇→選擇即參與→參與即創造」的互為主體性循環。觀看行為不再是被動接收,而是意義構成的主動參與。
4. 從局域性到非局域關聯:文化元素間建立超越時空的非局域關聯,一處符號的變動可瞬時影響遠距文化元素的意義構成,形成「意義的關連網絡」,超越傳統線性因果關係模型。
最後,如何以運算模擬文化量子態的演進過程,不僅作為觀察量子態的工具,模擬多重疊加、不確定性、非局域性等量子特性,有可作為文化窺視的手段,視覺化文化生產中的複雜關係網絡,從中觀察連結文化物質與意義、確定與不確定的銜接,也可以意識到文化坍縮現象,當系統處於高量子效應狀態時,隨機出現的波紋效果代表量子坍縮事件,會顯示「量子坍縮事件發生」訊息,表明某些文化特性從多重可能性坍縮為特定確定值的過程。
從chaos theory的奇異吸子過程告訴我們,AI生成文法帶來的文化量子態是「有序混沌」(ordered chaos),AI藝術創作在生成、編碼與解碼過程中呈現出高度無序性,卻又圍繞著文化量子態的奇異吸子形成深層模式。
感謝今天所有與會的專家學者,每個人都是nBody的一員,當AI 在文化坍縮與疊加之間跳舞時,希望今天的談論能幻化成曼妙的舞姿,延伸人類未見的知識邊界。
2025/03/15
簡報資料:
右起:劉辰岫、邱誌勇、曾鈺涓、施登騰、廖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