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人類的天性,一旦自己發生了嫉妒感受時,會不自覺想掩飾,假裝沒事而隱藏嗎?
若可以「解剖」嫉妒,它的「橫切面」會是什麼?
嫉妒作為一種原始情緒,其產生和隱藏機制往往與人類的演化特徵密切相關。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嫉妒可能是人類在競爭資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適應性機制。當代社會中,這種機制仍然持續發揮作用,只是表現形式更為複雜和隱晦。所以,嫉妒者與被嫉妒者之間是很微妙的動態關係,最後可能兩者趨於穩定,或其中一方獲取勝利產生極端的狀態,嫉妒與被嫉妒的過程中「時間」是很關鍵的因素。
這是一個很有趣卻可能難解的問題,一旦自己成了嫉妒者,有了嫉妒的感受,就很難大方承認自己的不足,或者將被嫉妒者擁有自己沒有的條件所發生的感受,從羨慕轉為吃味,再從吃味轉為嫉妒的感覺。被嫉妒者若非刻意,往往是被隱瞞的一方,一旦被嫉妒者察覺到自己受他人覬覦與責難,甚至是怪罪或傷害,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事情才令人招忌。
在時間因素的伴隨下,嫉妒者與被嫉妒者之間呈現動態的正負向調節過程,仔細琢磨其關係結構,可能涵蓋了認知、情感、行為、權力、社會網絡等因素,一開始是明顯的非對稱性關連,嫉妒者往往處於主動感知和評估的位置,持續關注被嫉妒者的一舉一動,並進行自我比較,比較不僅限於表面的成就或擁有物,更深入到自我價值感和社會認同等深層領域。被嫉妒者則常常處於被動位置,可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未察覺自己成為嫉妒的對象,其認知差異造就了非對稱關係的首要衝擊來源。
在情緒的變化上,嫉妒與被嫉妒者也同樣存在差異,嫉妒者可能同時體驗到羨慕、不甘、憤怒、自卑等多個情緒,且往往以某種掩飾的形式表達出來,而被嫉妒者可能經歷困惑、不解、憤怒或恐懼等情緒反應,如剛剛所說,若察覺到來自嫉妒者的敵意或攻擊行為時,更不知所措,所以情緒互動形成了非對稱關係中的第二層衝擊來源。
一旦有了認知,發生情緒,兩者就開始相互作為,涵蓋了正向、負向的互動。嫉妒者可能採取間接貶低、暗中破壞、惡意競爭(詆毀對方美化自己)等心機行為,同時也可能表現出刻意逃避或過分親近(假裝大方)等矛盾作為。被嫉妒者的反應模式則可能包括困惑、防禦、反擊或刻意淡化等不同處置,由此可知行為相互作用構成了非對稱關係中的第三層衝擊張力。
嫉妒與被嫉妒者之間,還有其他影響因素,如權力分配的非對稱關連,表面上處於優勢地位的被嫉妒者,可能會在某些隱蔽面向上,受制於嫉妒者的各種心機延伸出來的行為,如顧忌、低調或求取和平,其權力分配關係的複雜性,為整個結構添加了更不確定性。另外嫉妒與被嫉妒者也會各自尋求同溫層的伙伴,形成更複雜的社會網絡關連,嫉妒者尋求支持者來認同自己的主張,形成某種圈內的社會支持網絡;被嫉妒者則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到更廣泛的人際社會關係的緊繃當中,所產生漣漪效應,雙方各自推入相互牽涉的其他人際關連,更複雜了嫉妒與被嫉妒的外延關係結構。
#嫉妒的操作變數:幽默X意圖X諷刺
繼分析幽默-諷刺美學品味模型之後,從中想嘗試挖掘連結並對映出嫉妒特性關連的可能性,進一步以模型中現有的構成元素(幽默手法,作者意圖,諷刺意義)所形成的互動關係,來描述嫉妒存在的狀態,其操作定義如下:
1. 幽默手法 = 嫉妒掩飾程度:幽默手法可以視為嫉妒者對被嫉妒者的態度之掩飾程度,就像開頭所說,一旦自己發生了嫉妒感受時,會不自覺想掩飾,假裝沒事而隱藏嗎?這也是合理化自己,內心想詆毀對方的外層包裝。
2. 作者意圖 = 嫉妒者的動機與目的:當嫉妒者面對他人擁有的優勢時,自然產生想要對方失去這些優勢的衝動,其剝奪的慾望往往與地位平衡需求相伴而生,嫉妒者試圖以各種方式來拉平既有的差距,對被嫉妒者的直接或間接打擊,意指嫉妒者的意圖明確程度。
3. 諷刺意義 = 嫉妒的社會功能:嫉妒者為了合理化自己,轉化為諷刺性表達,既保全顏面又能達到情緒宣洩,一旦諷刺帶有幽默色彩時,更容易獲得他人認同,從而強化自我價值。藉由諷刺批評來建構非正式監督的力量,也可保有正向的競爭動力,推動自我的提升狀態。
接下來,以時間為維度下觀察嫉妒者與被嫉妒者的互動關係,可以先定義三個重要操作變數,如下:
1. 主體嫉妒值 (Primary Envy Value, PEV) 定義:指描述嫉妒者的感受程度與行動傾向綜合指標。
2. 嫉妒防禦值 (Envy Defense Value, EDV) 定義:指被嫉妒者回應嫉妒者,如防禦反應與作為調適的指標。
3. 時間張力係數 (Temporal Tension Coefficient, TTC) 定義:泛指嫉妒者-被嫉妒者互動過程中的累積壓力增長的演變狀態。
每一個操作變數都會有對應的發展階段與描述狀態,分別說明如下:
1.
主體嫉妒值 (假設在0-1之間):根據前面嫉妒者的心機與作為的描述,可以抽出嫉妒者可能呈現的比較心態、理性程度、情緒表現、與自我調節的特性,將嫉妒程度化為微弱、輕度、中度、強度與極度嫉妒五個等級,最後可以彙整出:主體嫉妒值的4X5的狀態矩陣變化。
2.
嫉妒防禦值(假設0-1之間):相同於對嫉妒者的分析,可以抽出被嫉妒者可能呈現的察覺程度、互動方式、情緒狀反應、與防護強度的特性,將應對嫉妒者的程度化為無感、輕微、明確、強烈與極端回應防禦的五個等級,同樣可彙整出:嫉妒防禦值的4X5的狀態矩陣變化。
3.
時間張力係數(假設0-1之之間):嫉妒者與被嫉妒者隨時間的遞進,可以劃分為接觸型態、時間範圍、互動密度、影響程度的特性,對應出短期、間歇、規律、密集與持續互動的五個階段,當然嫉妒糾纏的時間長度是相對的,很難有個標準,如果可以嫉妒一個人半年以上(表示被嫉妒者也是半年),是否表示嫉妒者愛嫉妒,受嫉者很有被嫉妒的價值呢?所以同樣可以整理出:時間張力係數的4X5狀態矩陣變化。
有了這三個變數,就可以進而捕捉嫉妒關係的動態演變,且反映權力不對稱的影響,與嘗試預測長期嫉妒互動的趨勢,也可用來初步瞭解時間關係的張力的累積與釋放機制,接下來,為了能初步整理嫉妒者所採行的幽默手法,意圖與長久下的諷刺意義所影響的社會作用,以及被嫉妒者的防禦狀況,我請AI協助我分析所有自訂變數與狀態的關連意義,以模擬數據來建構對所有變數的演變進理解,一般而言嫉妒與被嫉妒時間一久了,幽默掩飾將隨時間遞減,表示掩飾行為逐漸減弱,同時也能看出嫉妒者的意圖明確,目的性明顯,所具備的諷刺意義可能呈現波動上升,反映社會長久影響,諷刺狀態將會飽和,從中另外就主體嫉妒值的變化,可綜合看出掩飾與意圖的波動變化,當然也反映出被嫉妒者的防禦強度。
目前的數據模擬是假設性的,請AI根據我的變數與操作定義來給予數據來視覺化,接下來我嘗試討論嫉妒情境的類型,其中包含嫉妒者、被嫉妒者的愛恨關係,以及嫉妒者運作的幽默掩飾的方式、意圖與帶來諷刺的社會意義,進一步來結構化窺視嫉妒作為人類天性的DNA及其演變,讓人類可以不用嫉妒AI,AI可以不只是被嫉妒者,因為智慧最大的諷刺,終究在於我們人類不斷改寫定義的同時,人類一直是嫉妒的贏家.....
2025/02/11
前面所談論的幽默-諷刺美學品味模型,模型中存有幽默手法,作者意圖,諷刺意義所形成的變數定義,進一步描述嫉妒發生的狀態,分別為:
1. 幽默手法 = 嫉妒者、被嫉妒者掩飾程度:幽默手法視為嫉妒者對被嫉妒者的態度之掩飾程度。
2. 作者意圖 = 嫉妒者、被嫉妒者的動機與目的:當嫉妒者意圖發生時,被嫉妒者對意圖發生所具備的防禦程度。
3. 諷刺意義 = 嫉妒者、被嫉妒者的社會功能程度解釋:嫉妒者為了合理化自己,轉化為諷刺性表達,被嫉妒者在此諷刺的防禦,被嫉妒者處於一種被動甚至防禦的狀態,所具被明顯的防禦與反擊機制。
嫉妒者與被嫉妒者雙方是一連串的複雜動態過程,以諷刺意義X軸,作者意圖Y軸、幽默手法軸心距離三個操作定義,進一步可以簡化被解釋為嫉妒者與被嫉妒者的當下狀態,簡單說明如下:
#作者意圖軸向(Y 軸)
* 代表雙方在展現與防禦時所傳達的動機資訊。
* 對嫉妒者而言,這軸代表「意圖發生」,即他主動發出明確的意圖訊號;
* 對被嫉妒者而言,則代表「意圖防禦」,意指其在防禦或遮蔽嫉妒者意圖的同時,產生的防衛心態。
#諷刺意義軸線(X 軸)
* 反映雙方在諷刺表現上的取向。
* 對嫉妒者來說,「諷刺發生」意味著其展示出具有攻擊性或挑釁意味的諷刺態度;
* 被嫉妒者則則以「諷刺防禦」展現出一種防禦或回應的策略,去抵禦來自嫉妒者的諷刺攻勢。
* 由幽默程度滑桿(範圍 0~100)來模擬設定,其數值高低決定最終角色位置偏向原點的程度。
* 幽默發生(嫉妒者):當幽默程度越高,其最終位置就越接近 (0,0),意味著嫉妒者利用幽默來掩飾、平滑其原始意圖與諷刺的張力;
* 幽默防禦(被嫉妒者):則代表被嫉妒者在防禦時,亦透過幽默進行調節,進而降低自己在意圖與諷刺上過於暴露的程度。
計算後的最終位置(結合意圖、諷刺與幽默縮放)落在擴大的四象限,嫉妒者與被嫉妒者在笛卡兒座標系統中位置的相關距離與座落象限能進一步詮釋:
#雙方在同一象限(實線連接)
* 當嫉妒者與被嫉妒者均落入同一象限時,即表示:
* 嫉妒者的「意圖發生」與「諷刺發生」與被嫉妒者的「意圖防禦」與「諷刺防禦」呈現出較為一致的取向。
* 這說明雙方在展現與防禦策略上具有較高的相似性與協調性。
* 模型以實線連接,強調雙者間的協同互補效果。
#雙方跨越不同象限(虛線連接)
* 當雙方的原始參數(意圖與諷刺)落在不同象限時,則意味著:
* 嫉妒者與被嫉妒者在意圖和諷刺的發生/防禦上呈現出明顯的對立與衝突。
* 嫉妒者可能積極發出挑釁訊號,而被嫉妒者則堅決防禦,雙方在其行為與反應上存在顯著分歧。
* 模型以虛線顯示,強調對立和斷裂的認知詮釋。
#連線距離的詮釋(線條長度)
* 模型中,嫉妒者與被嫉妒者最終位置之間的距離,反映了兩者在意圖與諷刺維度上的表現差異,
* 同時,距離也象徵著雙方在通過幽默來掩飾(或平衡)其意圖與諷刺行為時的差距:
* 距離較短:表示雙方在利用幽默進行掩飾時,策略較為接近,彼此間的幽默防禦效果差別不大,故兩者互動中較能形成共鳴或協同。
* 距離較長:代表嫉妒者與被嫉妒者在幽默掩飾(即幽默發生與幽默防禦)的心態上存在較大落差,進而反映出在情感釋放與防衛策略上存在顯著對立與張力。
#從象限與距離來詮釋「嫉妒者-被嫉妒者」現在怎麼了?
首先,四象限關係與互動模式定義裡,若雙方位於相同象限(實線連線)表示嫉妒者與被嫉妒者在意圖與諷刺的展現與防禦上達成某種程度的一致性,意味著雙方在情感與美學上能產生互補效果。若雙方分屬不同象限(虛線連線),表明雙方在行為策略上存在顯著對立與分歧,嫉妒者與被嫉妒者在意圖與諷刺的表現上呈現相互衝突的狀態。配合連線距離的解釋,進一步呈現了雙方在幽默掩飾效果上的差異,距離的長短反映嫉妒者與被嫉妒者在掩飾或表達自身情感(意圖與諷刺)的幽默力量上有何差距,當兩者使用幽默掩蓋情感和行為的強度相近時,連線會較短;反之,若掩飾的差異較大,連線距離則相應變長,代表他們在情感對抗或防禦上的不協調性更強。
一旦有了這模型的變數與操作定義之後,隨時間演變下的嫉妒者與被嫉妒者的相對方位、距離的變化,就更為容易的呈現,隨時間推移而在平面上形成一條動態軌跡,假使嫉妒者與被嫉妒者的最終位置逐漸接近,象徵著雙方在情緒與策略上進入某種平衡或共鳴階段,意味著在幽默掩飾的調節下,嫉妒的激烈情緒與防禦性回應之間的矛盾有所緩和,雙方採取的合理化與防衛措施呈現出一致或互補的趨勢。若軌跡展示出雙者間距離逐漸拉開,則象徵他們在意圖表達與防禦策略上出現更顯著的分歧,嫉妒者可能依然堅持發出強烈的攻擊訊號(意圖發生與諷刺發生),而被嫉妒者則愈發強調防禦(意圖防禦與諷刺防禦),此時,幽默掩飾的強弱差異也變得更明顯,進而使得兩者在社會功能上的角色以及情緒互動呈現出尖銳的對立與張力。
有了這詮釋模型,就可以進一步解釋嫉妒與被嫉妒的發生情境帶來的差異。
嫉妒者-被嫉妒者的幽默、意圖與諷刺之動態演變模型:https://sites.google.com/view/guanzeliao/aiseeenvy2
當過研究生的都知道,不同畢業進度帶來的成就感與挫敗感常常會成為人際間衝突的潛在根源,雖然能否準時畢業的原因不完全在自己身上,指導老師也未必脫不了身,但看到同一lab或同期同學畢業了,內心一脆弱之下,嫉妒就成了當下心情的投射方式。
前面文章已經討論過幽默、諷刺與意圖的動態關係,可知幽默是掩飾嫉妒的手段,意圖是動機的防禦缺口,而諷刺可以說是冷眼中的社會遊戲。
若以「準時畢業」與「延遲畢業」的衝突情境為例,延遲畢業者可能因學業與職涯壓力產生內心的不滿與嫉妒,而準時畢業者則可能因成就而處於被比較或“被嫉妒”的位置,各自解構三個層面關係,則是:
1. 幽默作為表層偽裝:譬如,準時畢業者裝出一副"我是過來人"的樣子,笑笑說”是我僥倖,讓我教你怎麼規劃";延遲畢業者自己開自己玩笑"哈哈我是永遠的學生",用搞笑掩蓋壓力。
2. 意圖展現內在角力:準時畢業者想證明"我走對了路",暗示自己比別人強;延遲畢業者想說服別人"慢一點沒關係",替自己找理由。
3. 諷刺反映社會映射:準時畢業者用"為你好"的口吻說"現在不畢業以後會更難",其實是在炫耀;延遲畢業者回嘴"讀那麼快去當社畜有什麼好",其實是在自我防衛。
依照此定義下,建構衝突模型的結構,幽默在衝突中具有調節作用,互動模型可以這樣看待:
幽默程度:作為一個情緒調節因子,幽默可以視為一個調節器,當幽默程度越高時,角色最終展現出的意圖與諷刺強度會被壓縮,使得雙方的立場與情緒接近中性(即更靠近原點)。
作者意圖:代表角色在互動中展現的進攻或防禦態度,映射於 Y 軸。例如,延遲畢業者可能因自我挫敗感而表現較高的進攻性意圖,而準時畢業者則顯現出防禦與回應的傾向。
諷刺意義:反映角色在語言或表達上的尖銳程度,映射於 X 軸。其尖銳的諷刺可能使對方感受到更多的傷害,也容易引發正負雙方的衝突升級。
在沒有幽默干預的情況下,延遲畢業者與準時畢業者的原始意圖與諷刺參數,或許會呈現出極端的正負對立,容易導致長期激烈的衝突。所以,即使原始的意圖和諷刺值較高,在幽默的調節之下,最終呈現的位置上均趨於中性,意味著即便存在內心的不滿或攻防的意圖,高幽默可使情緒和言語的尖銳度降低,最終有效地減緩對立程度。
互動模型中,為了能夠看出幽默具有的調節效果,各自呈現出嫉妒與被嫉妒者的原始視覺位置,以及幽默調整後的最終視覺位置。
當啟用自動耦合,延遲畢業者(嫉妒者)的意圖與諷刺變化會自動更新準時畢業者,他們之間的關連可能是:被嫉妒者參數 = − (嫉妒者參數 × 耦合係數) (極端簡化後的結果)
根據此模型的操作定義後,可以對映出三個典型的情境關連:
#案例一:雙方均採用高幽默策略(互動平衡的樣子)
延遲畢業者內心儘管存在不滿與挫敗,但透過適當幽默來緩和表達,表現中等的正向意圖與適度諷刺;而準時畢業者則在面對來自外部的攻擊時,反應同樣以幽默回應,並將防禦性表達以自嘲形式展現。由此可以看見,雙方的幽默程度極高之下,最終調整後的表現將大幅向原點靠攏,即便原始上有進攻與防禦的傾向,但最終情緒得以平衡,有利於促進理性交流與合作。
#案例二:延遲畢業者缺乏幽默,準時畢業者卻頗具幽默(衝突偏向升級加溫)
延遲畢業者由於長期積壓的失敗與焦慮,其內在積極表達著強烈的進攻性意圖與尖銳諷刺,但幽默調節不足(低幽默),使情緒表現極端;準時畢業者因出於自我保護與維持形象,採取較高的幽默以回應並降低對立。由此可知,延遲畢業者原始情緒由於低幽默而未能有效調節,最終呈現出明顯偏離中心的極端位置;儘管準時畢業者的高幽默將其防禦姿態拉向中性,但雙方之間因情緒極差距過大,導致溝通對抗依然可能升級,衝突調和困難。
#案例三:雙方均低幽默(心機都很重的結構性僵局)
無論是延遲還是準時畢業者,若均處於低幽默狀態,原始強烈的意圖與尖銳的諷刺將在最終表現中基本保持不變,此情境下,雙方極端的情感和態度較難通過幽默得到調節,很容易演變成持續的僵持與惡性循環。所以,缺乏幽默意味著情緒與語言上極端的表現不能被調整,雙方在模型中分佈的位置保持不動,亦即接近原始值,代表衝突雙方在情感上處於嚴重對立狀態,極易產生持續與深層的僵局與對抗。
各參數可以有後設問卷進一步蒐集受試者的態度,以真實的研究環境情境,來設計問卷與蒐集資料,進一步數據分析。
不是每一位研究生都能自然領會或接受自嘲式幽默,有時過度的自嘲會變的沒有自信令人反感,致使自我貶低甚至被視為不夠自信或不尊重自己的表現,因此習慣使用自嘲幽默的人可能相對較少。
既然我們會要求研究生在做研究之前,要先學習學術倫理,同時自嘲幽默並非與生俱來,是需要在反覆的生活與工作經驗中慢慢習慣,所以幽默是一種值得練習與習得的技能,有了幽默生活才能放的開。
研究生畢業衝突互動視覺模型
在研究生中,不同畢業進度所帶來的成就感與挫敗感常常會成為人際間衝突的潛在根源。
以「準時畢業」與「延遲畢業」的衝突情境為例,延遲畢業者可能因學業與職涯壓力產生內心的不滿與嫉妒,而準時畢業者則可能因成就而處於被比較或“被嫉妒”的位置。
在這樣的互動中,雙方各自展現的攻防態度(例如進攻性意圖與防禦性反應)以及語言上的諷刺,都會放大彼此之間的衝突力度。
然而,幽默或許能夠在此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成為化解矛盾與平衡情緒的潤滑劑。
由此看出幽默腦神經科學研究有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