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
#AI職涯輔導新趨勢-從AI原民、職業需求推測與文獻研究的學界觀點
七月中時,曾與Lab研究生共同分享生成式AI在心理諮商的研究應用,與可能碰到的困境,提供文獻回顧與現階段的最新趨勢,與一群大學實務工作者(心理諮商師、輔導專員等)相互交流。今天很開心有這個機會,在全國大專院校輔導主管會議裡,由1111 人力銀行高階獵才中心林奇葳總經理擔任論壇主持人,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黃雅萍主任秘書為官方代表,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黃兆徽內容執行長為產業代表,我則以學界代表身分出席,分享AI用於職涯輔導的新趨勢新作法。
主辦單位很細心,一般我們都是產、官、學界的順序,今天論壇安排打算從理論、政策與實務切入主題,安排我首先開場為大家分享,能趕在黃主秘與黃執行長前先分享,這樣比較不會有壓力
平常關心研究生進入研究所就讀後希望未來從事什麼行業,面對AI如何作為職涯輔導用途的方式,要系統性分享學界的觀點,對我來說不太熟,但有興趣深入認識,需要花更多時間整理與論述。我心想,大學端面對AI職涯輔導的學生對象,屬於AI移民世代的一群,因此需要先從AI原民(AI Natives)角度切入,即2010年後出生並在AI技術普及環境中成長的一代,代表了一個全新的認知和學習習慣,AI原生代的出現不僅指出AI技術與人類生活的深度融合,更預示未來勞動力市場的根本性變革。
所以我先以紐西蘭一篇IT Brief的報導,認識AI原民有助於我們重新定義職場所需的核心技能,進一步預測人機協作的模式,並思考AI應用所帶來的倫理挑戰。特別是AI原民的特質,更凸顯現有教育體系和職業培訓模式的局限性(或者說是不足),促使我們高教體系,重新思考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因此,先深入理解AI原民的特徵和需求,可以幫助我們更適性的職涯輔導策略,為個人、組織和社會在AI時代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為了讓大家更瞭解全球職業性質的變化,我以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報告《A new future of work: The race to deploy AI and raise skills in Europe and beyond》,當中對未來職業需求進行的綜合分析來說明,其中提到歐美的職業技能需求的轉變,明顯呈現出技能需求的本質變化,預計到2030年,歐洲在技術技能方面的工作時數佔比將從12%上升到15%,而社交和情感技能則從18%上升到20%,諸如轉變反映出AI和自動化對產業結構的深遠影響,然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高級IT、數據分析和創造力將成為未來最受歡迎的技能之一,暗示了勞動力市場正在向高技能職業傾斜,需要更複雜的技能組合。
職業性質改變了之後,薪資將朝向兩極化的趨向進行。該報告中預測,歐洲和美國的勞動力需求將明顯傾向於高薪職業。在歐洲,最高薪和高薪職業的就業份額預計分別增加1.40和0.40個百分點;美國則分別增加1.70和0.7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低薪職業的就業份額預計會下降。這種趨勢凸顯了勞動市場的結構性變化,可能加劇社會的收入不平等,同時也為具備相關技能的勞動者創造了更多高收入機會。
當然,不同薪資等級對應職業的技能分佈也不盡相同,研究顯示,高薪職業需要更多元化和先進的技能組合。最高薪職業在高級認知(27%)、社交和情感(37%)以及技術技能(25%)方面花費的時間明顯多於低薪職業。這意味著,若要晉升到更高薪的工作,員工需要培養更先進的技術、社交和情感技能,諸如技能分佈反映出高薪工作對複雜問題解決、創新思維和人際互動能力的高度需求。
認識AI原民特徵,以及未來職業需求的預測改變之後,學界觀點仍需要從學術研究來看AI職涯輔導的研究議題多半是涵蓋哪些主題,是學術研究者所聚焦與感興趣的。因此從一篇由Sarah Bankins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上的系統性跨學科文獻綜述,題為《Navigating career stages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systematic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研究旨在系統性地回顧AI在職涯和職業領域的應用,進一步瞭解AI如何影響不同職涯階段的特性發展。該研究系統性文獻回顧共349篇,其中分析了104篇實證研究論文(大多在2018~2023年間發表),採用書目計量分析和主題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文獻耦合,bibliographic coupling),得出7個集群,涵蓋了從學生到已就業工作者的不同職業階段,並以職涯階段理論,將AI職涯輔導應用,分為三個階段:School (i.e., prim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16篇、University-to-work (i.e., university students): 49篇、Established workers (i.e., those in employment): 39篇。
從前面的系統性文獻分析裡,看出 AI在職涯指導中的應用方式,AI對不同職涯階段的影響,如 a) 學前和中小學階段:常聚焦在開發針對不同年齡段的AI素養課程,引入AI基本概念理解和AI倫理教育。b) 大學階段:AI在職業指導和學業諮詢中的應用,並研究AI對未來職業的影響,且使用AI預測學生流失風險。最後的c) 就業階段:利用AI預測職業表現和職業軌跡,並提供個性化的職涯指導和技能發展建議。實際上,文獻也指出現場對於AI職涯輔導的促進與阻礙因素,例如促進因素包括大數據資料是否夠好的可用性、職輔師與老師密切溝通的聯繫,牽涉到組織內部協作的順暢程度,以及學生是否有意願使用AI的動機是否強烈等?障礙因素則包括數據品質的問題、模型用來解釋職涯輔導的特性與程度,另外較讓人憂心的是,AI像是黑盒子作業一樣透明度不足,有隱私安全顧慮的問題,使用AI來職涯輔導的教育者需要再培訓等等問題。
從對AI原民的認識出發,瞭解職業需求的推測與改變,再看看文獻研究上著力的點,進一步整理建議大學端AI職涯輔導趨勢的參考,首先AI原生代的多樣性與未來職場技能朝向多元化改變,"AI Natives"(2010年後出生的一代)成為未來勞動力市場的主力,此代人預示著未來職場將更加注重多元化技能,特別是社交情感技能的重要性上升,創造力需求也將顯著增加,意味著未來的職業發展將需要平衡技術能力和軟實力。
接著,AI在各職涯階段的應用方式的建議,首先是個性化指導的必要性,在學校階段,AI用於職業探索和指導,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路徑。大學階段,AI提供個性化的職涯和學業建議,甚至預測學生流失風險。在職階段,AI評估工作表現,預測職業軌跡,推薦具體的學習機會。因而可知,個性化指導能力根據個人背景和期望,提供量身定制的建議,幫助個人更好地規劃職業發展路徑。
最後,是AI素養教育的實施策略,從學前到高中,需要開發針對不同年齡段的AI素養課程,包括對AI基本概念的理解,還涉及AI倫理和社會影響的討論。在高等教育階段,AI知識融入專業課程,特別是在STEM、醫療和商業領域。採用「創客教學法」促進AI學習,強調動手實踐、專案導向和跨學科整合。
講著講著,我發現時間過的好快,不夠用了,只能快快介紹完竹師教育學院AI教育沙盒的作法,還有學科所產業實務研究的運作機制,還有過去讓學生在校能有產業連結,而有在校見習研究的身分,提供知識、技能、態度與場域結合的方法。
最後為了讓在場大學主管更深刻的認識,提出一個大哉問:
"在AI的時代,我們如何持續Align自己的職業價值?"
在AI時代,持續對齊(Align)自己的職業價值不僅僅是學習新技能,更是培養適應性、創新思維和人文關懷的過程。
這個問題才是AI時代職業發展的核心挑戰。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參考Accenture的一篇研究Shook, E., & Daugherty, P. (2024). Work, workforce, workers: Reinvented in the age of generative AI. 作為引言,Accenture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管理諮詢公司之一,在AI應用和職場趨勢研究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值得參考。從Accenture經過700多個客戶實質融入應用生成式AI的實踐經驗,得出了關於AI對工作內容的重塑(Work reinvented)、勞動力的重組(Workforce reshaped)與工作者的準備(Workers prepared)等方面的實質建議,雖然已知AI的影響不是單向的,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與之互動和利用它。
藉此,進一步探討AI職涯輔導的具體策略:培養人與AI協作的能力,而非是競爭關係,同時強調"工作-學習融合",建立持續學習的習慣之後,協助學生朝向Net Better Off包括情感健康和目標感的全面向認識,以及培養領導力和變革管理能力,來適應AI帶來的持續變革,最後是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注重AI倫理教育,培養對AI應用的責任感。
分享結束後,繼續聆聽數位產業署黃雅萍主任秘書對公部門政策規劃與實施方式的看法,特別是人工智慧法的影響,台灣如何及早因應有深刻的認識。另外,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黃兆徽內容執行長,對人工智慧能帶來的媒體內容的衝擊性,以及職業素養可以如何改變與適應,提出精闢的觀點,請接受我的膝蓋,令人印象深刻。
學界、官界、產業界代表分享結束後,來到互動提問的現場,與會者提出疑問,關於AI職涯輔導是訓練學生能符合職業職能的需要,抑或創造新的職能以帶領新職業的趨勢,以及AI下所關心的智財與過度使用造成負面影響(如倫理隱私等實務)問題,謝謝主持人林奇葳總經理帶領大家一同探索,論壇雖然總耗2個小時,體感卻是20分鐘,意猶未盡。
謝謝青年署的邀請,雖然許多討論都沒有真正的答案,也不會有理想的答案,但這不是AI的神秘黑盒子的機制,是所有大學職涯輔導主管想方設法為青年學子釐清更適性學子自己的作法,如同剛剛所說,Align自己的職業價值,是AI時代下的重點,也是讓自己更有自信接受世界持續改變的min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