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插管、無引流
胸腔手術微創新境界
胸腔外科 郝政鴻
前言
每個人都怕打針,更何況是要鼓起勇氣接受外科手術的治療!
病患對於手術的恐懼不外乎來自於患者本身對於疾病缺乏認知、擔心手術風險、害怕疼痛與對於術後復原期的不確定性。傳統開胸手術後除了會有一道長達四十公分的手術刀口與疤痕,還常伴隨著長期的肋間慢性疼痛。然而憑藉著近代科技與醫學的發展,胸腔外科手術已經成功由掏心掏肺做手術轉變為胸腔鏡下微創無痛治好病的一門藝術。
恢復快,效果好!
微創手術的發展與胸腔手術後的加速康復(ERAS,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對於亞東醫院胸腔外科來說不是學術上研究的題目與口號,而是近年致力發展的醫療目標與核心價值。在臨床實際面,由胸腔外科的主治醫師負責整合病患的治療流程,在門診收治病患之後藉由多科團隊的合作,讓接受胸腔手術的病患從術前準備、術中生理監控與微創手術、術後恢復與出院後門診追蹤的各個流程中,保持完整且綿密的照護。藉由減少術後併發症發生,與有效團隊合作來達成加速康復的目的。加速康復的施行重點摘要如圖一。
亞東醫院胸腔外科對於手術微創方面的進展主要分為三個重點。1)不插管手術、2)單一小切口微創、3)術後無引流管。
不插管胸腔手術
人體的肺部可區分為左右兩側,各自佔據了左右側的胸部空間,由左支氣管與右支氣管提供肺部的氣體進出。氣體進入肺部充氣時會膨脹,並提供呼吸所需的氣體交換。因此胸腔手術進行時,為了胸腔外科醫師能夠有理想的手術視野可以方便完成腫瘤或病灶的切除,需進行單側呼吸。也就是說進行左側肺部手術時,左側肺部不能有氣體進入呈現萎縮狀態,必須藉由右側肺部充氣膨脹,負責氣體的交換,依賴單邊右側肺部呼吸來完成手術。胸腔手術的發展過程中,如何使外科醫師能夠有好的手術視野,一直是麻醉科醫師的挑戰。相較於傳統胸腔手術為了能夠達成手術必須要使用的雙腔呼吸管進行麻醉。不插管胸腔鏡手術透過麻醉科醫師給予適度鎮定藥物之後,由胸腔外科醫師以局部麻醉的方式實施止痛並進行手術,讓患者手術全程保持自然呼吸,降低全身麻醉藥物對患者的負擔。能有效縮短麻醉與手術時間,對於心肺功能不佳,可避免術後困難拔管的問題。本院目前已有上百位病患接受不插管胸腔手術,不論是良性的縱膈腔腫瘤切除或者是因肺癌而接受肺葉切除,皆成功順利完成手術。
單一小切口微創
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自1990年代起蓬勃發展,逐漸取代傳統開胸手術的四十公分大傷口,不需剪開肋骨,改由肋間狹小的空間進行手術操作。有賴於醫療科技的進步,胸腔鏡影像系統解析度大幅提升與精細的內視鏡器械讓執刀醫師能夠執行更細緻的手術,使得胸腔微創手術在近幾年有大幅的進展。僅使用單一切口施行手術來完成手術,需要熟練的技巧以及對於手術病患胸腔血管結構的完整術前分析,是相當倚賴胸腔外科醫師經驗的手術方式。目前亞東醫院胸腔外科醫師們已累積數百例單一切口胸腔鏡手術的經驗。由於僅使用單一傷口,術後疼痛的程度亦有顯著的減少。
術後無引流恢復快
傳統胸腔手術後會留置胸腔引流管(胸管),目的是為了排除手術後胸腔積液,減少肋膜腔內殘留空氣,以及監測肺部是否有術後的氣漏以避免氣胸。留置的粗大引流管常造成病患術後行動不便以及肋間疼痛。有賴於科技的進步,進行肺部腫瘤切除手術時使用內視鏡專用切割縫合器以及運用生物組織凝膠增強肺部切口斷面的止血封合,皆可以減少組織滲液以及惱人的術後肺部氣漏。因此只要手術進行中有確實止血以及確認無術後氣漏,胸腔手術後並不需留置胸腔引流管。無術後引流管路,可以有效減少術後疼痛以及縮短住院天數。
總結:亞東醫院胸腔外科在微創手術的進步大幅減少術後併發症,並藉由多科團隊的合作,使得病患術後加速復原,早日恢復健康生活。
參考資料
l Gonzalez-Rivas D, Aymerich H, Bonome C et al. From Open Operations to Nonintubated Uniportal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Lobectomy: Minimizing the Trauma to the Patient. Ann Thorac Surg 2015; 100: 2003-2005.
l Liao HC, Yang SM, Hung MH et al. Thoracoscopic Surgery Without Drainage Tube Placement for Peripheral Lung Nodules. Ann Thorac Surg 2019, DOI: 10.1016/j.athoracsur.2019.10.048:
l Pompeo E, Rogliani P, Atinkaya C et al. Nonintubated surgical biopsy of undetermin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 multicentre outcome analysis. 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 2019; 28: 74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