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Sep 05, 2016 2:57:13 PM
主講:蔡薰宜居士
上課時間:原訂105/12/15 起隔週四上課,暫時延至農曆年後,確定時間會再另行通知。
上課地點:美國法雲寺臺北聯絡處
辯中邊論簡介
護法的弟子最勝子在他的《瑜伽師地論釋》中說,佛涅槃以後,部派競興,多數執著有見。其
後龍樹菩薩出世,證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破除部派之有
見。其弟子聖提婆等諸大論師繼之造《百論》等,弘揚大空妙義。
但眾生聽聞以後卻執取空見。佛滅九百年時,有出家士名阿僧佉──無著──降生世間。
據傳,當無著菩薩在中印度阿瑜陀國帶領數百人修習禪法時,彌勒相應無著之機,
於夜間由兜率天下降於此,為無著菩薩宣講了五部論:《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
《大莊嚴論》、《辯中邊論頌》、《金剛般若論》。所以,此論是彌勒菩薩為無著開示,
由無著菩薩記錄下來,而囑咐其弟世親菩薩為作釋論,名為《辯中邊論》──「辯」是
辨別抉擇而加以開發顯明,
「中邊」是中道與邊見,「論」是教誡學徒。
瑜伽行派的中道,通說是即依他起法之上,棄捨遍計所執性,契入圓成實性。
依此修觀,漸漸地,就由外凡而內凡,由內凡而見道,由見道而修道,由修道而證得
無上佛果。這樣的修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而三大阿僧祇劫何其久長,因此在這個修學過程
中間,瑜伽行者必然要依止聖言量,由聞、思、修,漸次導正自己這一念心,
令他剎那剎那都與教、理、行、果都能相應。
《辯中邊論》以七個面向:辯妄分別、辯障、辯真實、辯對治、辯得果、辯無上乘等品,
引導學習者逐步契會境瑜伽、行瑜伽、果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