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上帝,通稱玉皇大天尊,簡稱玉皇、玉帝,俗稱玉皇大帝、天公,宋代尊稱之為昊天玄穹玉皇上帝。玉皇上帝源自中國自古以來信仰的昊天上帝。
誕辰
傳說其誕辰為夏曆正月初九。南宋吳自牧《夢粱錄》:「正月初九日為玉皇上帝誕,杭城中行香諸富室,咸就承天觀閣上建會。」明代王逵《蠡海集》記載:「神明降誕,以義起者也。玉帝生於正月初九日者,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意思是「一」是陽數之首,九是陽數之極,故被認為是玉皇上帝之生日。明黃道周的《月令明義》:「正月初一日,天神地祇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聖誕。」,清黃奭的《月令註解》也有類似記載。
閩南人、客家人等會在正月初九子時(即初八夜間十一點)即展開祭祀活動。以正月初九為「天公誕」。稱「天」為「老天爺」、「天老爺」、「天公」等,天是中國自古以來信仰的至高無上的上帝,在茫茫的天地之間,無處不在,主宰宇宙的神,人都相信人間的一切禍福終由天定,常言道:「千算萬算,算不到天一劃。」所以無論何種祭奠,都必須要先祭天,再拜其它神仙。
祭典
玉皇寶誕為正月初九日,在正月初八日的23時拜天公,意思是在正月初九的子時就祭拜,有些人改在正月初九早晨到廟堂以鮮花、水果祭拜。
每逢歲末年初也會祭天,以臺灣為例,各地祭天的時間不同,中臺灣在小年夜的23時祭拜,意思是在除夕當天的子時即向上天感謝一年庇佑的意思,是為「辭歲」。大臺北在除夕夜的23時拜天公,意思是在正月初一的子時即向上天慶賀新年的意思,是為「賀正」。
古時儒家祭天用太牢,為牛、羊、豕,且須用酒。但道教認為玉帝、三清、三官等高階神明為素食者,提倡素食,不用葷,一般用新年應景之糖果、水果、糕餅,多半是年糕、發糕、桂圓、米果、麻粩、寸棗、生仁糖、冬瓜糖等敬奉,再添上「六齋」或「十二齋」(俗稱「菜碗」。香菇、蠶豆、黑豆、黃豆、綠豆、紅豆、豆乾、豆皮、海帶、金針、木耳、花生、冬粉、麵線等,任選六道或十二道),不用牲禮;但辦事的兵將可能是葷食的神祇,所以要用血食以表誠心。不過,素食者拜神也無須特地準備牲禮,只要真心誠意,神明依然會接受。[7][8][9]故較為虔誠的祭典儀式,會架設「天公桌」(天臺),即是以一神桌置於數條長凳之上,使之看起來更高,並鋪上桌布,兩側各擺上甘蔗一節,上纏「篙錢」。再以一般的神桌置於下方,稱為「下桌」。「天公桌」上不得擺設葷食,「下桌」擺設牲禮,以供應護衛的神將神兵。無論是「天公桌下的長凳」或「下桌」,只要接觸地面,就要用「壽金」墊著桌腳、椅腳,那些墊桌腳、椅腳的紙錢,可在下次祭祀任何神明時燒掉,或者留存在家,當作平安符使用,等到下次祭拜天公時才燒掉。
不同於眾神以熱水清茶祭祀,祭祀玉帝多半會以龍眼乾煮成的桂圓茶;或者蜜餞煮成的四果茶。供奉水果忌釋迦(又稱番荔枝,此水果貌似釋迦牟尼佛頭像,對其不敬)、番茄、番石榴(古說番茄、番石榴兩者因常隨人類如廁後而遍生,視為不潔)。在北臺灣,除了叩答恩光金、大百壽金、壽金、刈金(四方金)、福金(土地公金)五色金紙錢之外,加上天尺金、盆金、篙錢等,祈求一家平安,萬事如意。南臺灣並無刈金(四方金)與福金(土地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