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大象飛過我的耳朵》計劃簡介與影像紀錄分享
第一場|《大象飛過我的耳朵》計劃簡介與影像紀錄分享
由策展人黃子翎簡介《大象飛過我的耳朵》的計劃緣起與核心價值,並與工作坊成員共同分享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從工作坊的影像紀錄,看見彼此如何藉由藝術活動打破陌生的隔閡,建立起相互信任,每個人緩緩地說出自己的故事與夢想,宛如銀河中隱隱發光的星星,聆聽陪伴著彼此。
「聽不見聲音,並不等於沒有屬於自己的聲音。
世界永遠都不會達到完全無聲的狀態。」
-Christine Sun Kim 美國聽障聲音藝術家
《大象飛過我的耳朵》計畫總共有11位學員,3位計劃引導員,2位手語翻譯。
在12堂課程中,透過聲音發想的討論、劇場遊戲發想、擊鼓彩繪大眾創作:
在每一次討論陪伴中,觸碰到自己和他人心中最安靜的那段獨白。
在遊戲中說出故事,跨越彼此認知界線產生創意連結。
在大眾創作走入日常創作,了解彼此的差異,以聲音的共感表達聆聽與欣賞。
從每個傾聽當中,讓想像的聲音成為色彩線條揮舞,成為顏色綻放
藝術平權不僅是將藝術的可能性推展到現實生活不同族群中,並藉聽障朋友對聲音特別讀取方式的轉化為藝術,更藉由探索/發現自我、與自己和好、與他人和好,在這段驚奇探險和發現的聲音旅程,讓藝術種子在每個人的心中自由盛開。
第二場|《我把耳朵借給了畫筆—尋找自己的色彩》專題講座
邀請聽障畫家林瑋萱分享繪畫創作所帶給自己的影響。少了外在聲音直接的連結,生理與心理之間的不協調,導致自己與自己之間有著些微的落差、障礙與限制,無法完整地表達自身想說的話。自從與藝術相遇後,藉由繪畫創作的過程,使自己加深與內在自我的聯繫。
「我把耳朵借給了畫筆」
顏料和色彩,是用來表達的方式
畫作中描繪交織了她的情感與生命歷程
聽障畫家林瑋萱,出生於山城的苗栗縣南庄,生長於新竹。從黑白色系為主的畫作到各種大膽色彩的運用,瑋萱在分享自身創作轉變的過程,彷彿也帶觀眾搭上她的生命列車緩緩前行。
從佛蒙特藝術村的駐村創作,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交流,到日本近江八幡的原生藝術大展、巴黎聖皮埃爾美術館展出,到現在於竹科工作的同時也繼續不斷創作,一路上相遇的人事物都化為瑋萱日後創作的養分與啟發,在每個人生的轉捩點都有重要的意義與影響。
瑋萱笑說創作的這些顏料和色彩,是她用來表達的方式,畫作中描繪交織了她的情感與生命歷程,透過繪畫,讓她得以轉向關注內心世界的光,不再注意自身聽不見的殘缺,反而更真切地讓自己看見與感受這世界。
而創作也給了她很大的支撐與信念,瑋萱說透過創作可以讓每個人看得見自己的聲音,可以講自己的作品、說自己的故事,最後瑋萱也分享「創造出自己的聲音是無價,不要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期待這份勇氣可以分享給眾人,無論有聲、無聲,我們的聲音皆能擁有動人的力量與信仰,也無須害怕自己與別人的不同。
第三場|《臺灣聽障者參與藝術活動的多元可能性與價值實踐》文化平權論壇
論壇邀請香港獨立表演藝術工作者、平權藝術家鍾勵君(小貓)主要分享香港現階段的文化平權發展與藝術平權創作活動;最後則由長期支持臺灣平權運動的論壇主持人阮安祖主持,策展人黃子翎、聽障畫家林瑋萱、平權藝術家鍾勵君(小貓)與談,一起談論臺灣與香港聽障者在參與藝術活動的瓶頸與可能性,以及如何創造未來文化平權價值的實踐。
論壇開始勵君先簡單介紹香港藝術平權發展的歷史,並帶現場觀眾發想討論,我們身而為人應當擁有那些權利?隨著討論不斷推進,逐步刪去每個人能擁有的權利數量,在過程中讓現場觀眾感同身受所謂權利的被剝奪感,也傾聽彼此對於權利的價值與認同,進而談及平權是將每個人本應擁有參與藝術、參與生活等權利,透過各種努力讓不同條件的人能無障礙的一同參與。
文化平權,不是福利,而是權利
而勵君在分享中引起觀眾最深共鳴的是手語翻譯的例子,她說「我們不是為聾人找翻譯,而是為大家找翻譯,因爲若你也不懂手語,你也需要翻譯。」在從事各項平權運動的過程中,必須時刻思考和提醒自己,我們出發所作的每一件事應基於讓不同背景條件的人都能自由自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建立良好溝通的橋梁,而不是為了解決部份人的不便所施予。
香港聾人藝術家Anthony Wong,於線上分享了過去如何透過「劇場視形傳譯」的角色,忠實的將表演中聲音的各種情緒、氛圍傳達給聾人朋友,這也將是臺灣未來在聾人參與各種藝術活動可以持續努力的方向之一。在論壇的最後,主持人安祖、策展人子翎、聽障畫家瑋萱、勵君和Anthony與現場觀眾各自分享自己心中對於藝術平權未來的願景,期許未來我們都能在更自由、自在的環境中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第四場|《大象飛過我的耳朵》工作坊呈現
在聽力受損朋友的生活中,聲音常以不同方式縈繞在腦海中,感受並熱切期待即將發生的事情。
在有聲世界的聽力受損者,好像生活在一個陌生的國度,努力試著遵守它的規則、行為習慣,並調整自己跟上世界的速度。
十位大象寶寶x一位聽障畫家X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一起透過聽障朋友對聲音閱讀的獨特性,以藝術為橋樑讓眾人重新認識、思考聲音的本質。因為聽見與聽不見都在發聲,在集體創作故事的劇場中,讓世界的大相飛過我們的耳朵,
「我們的聲音很大,只是你沒有聽見。」-聽障畫家林瑋萱
各場活動攝影:林育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