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智偉
出生於台北市,先天聽損重度,目前為工程師,喜歡研究程式的世界裡,標準的宅男。
莊智偉
出生於台北市,先天聽損重度,目前為工程師,喜歡研究程式的世界裡,標準的宅男。
這次參加工作坊是因為出於喜歡聽鼓聲的振動,加入之後發現不是只有單純在打鼓而已,而是讓鼓成為身體的一份子,將自己的情感透過鼓棒傳遞出去,而「聲音」也不是「聲音」,而是力量的感染,這次也從老師身上學到很多不同的 Viewpoint,無論哪一個面向,都是有它的意義存在。
也相信,每人心中的鼓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是充滿想像充滿力量的,在敲擊時,其實也都是在敲擊自己的內心深處,傾聽自己的聲音,也傾聽彼此伙伴們的聲音,並且彼此信任和尊重。
周佩/陽光
一出生就發高燒導致聽力受損,在媽媽嚴格的教導下學會口語溝通,而爸爸啟發對運動的熱愛,很榮幸曾代表臺灣參與女籃、室排跟沙排的國際賽事。目前從事魔術師,協助人們把居家環境變得更美好。因參與「我們在安靜中跳舞」而接觸到莫比斯這個計畫,一開始只是單純抱著好奇心來學擊鼓,接觸後才驚覺那不只是鼓聲,而是每個人獨特的心跳聲,隨著彼此的生活歷練與心情起伏而變化多端的心跳聲。繪畫部分更讓我瞠目結舌,要把自己最深層、不輕易透露甚至遺忘以久的真實情感,赤裸裸的攤開在陽光下,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氣才能跨出那一步。感謝老師們用心的啟發,不斷提醒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期許透過這樣的過程,讓我們找回自己的初心與感動。
莊智傑
後天發高燒導致聽力衰退成為後天聽障。
除了上班之外,忙於投入運動訓練及做復健,日復一日直到不能動為止。
喜歡到處趴趴走、品嚐美食、看課外讀物大多數跟運動、醫療復健的相關資訊。
當初報名「聽障擊鼓工作坊」,回想到新聞上看到2009年聽奧有一場擊鼓的表演,當下覺得很帥!聽得很動聽,看到許多聾人怎麼學打鼓就這樣引起我的好奇,報名之前,以為每堂都是操練打鼓,加入上課後原來不只是擊鼓,還有玩遊戲、傾聽學員們分享內心故事、擊鼓彩繪等等。
很開心難得的機會參與聽障擊鼓工作坊,謝謝每一位工作人員及老師們,還有!
辛苦兩位手語翻譯員。
葉少威
出生在好山好水好無聊的花蓮,在台北公家機關上班,喜歡拼圖、打電動、偶爾聽歌。
這次會參加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是因為好友推薦給我參加,想說太久沒碰過樂器,所以參加感覺會好玩又有趣,但是後來發現上課過程中真的不容易,因為練習那些所謂練起來會常常重複的基本動作,但我也一直認為那是重要到不能再重要的,就是叫做基礎的東西,是老師希望我們熟練了自然能領悟出竅門,再來個人學習打鼓比較不難,困難是在團體打鼓時要保持節奏協調一致,這真的有點考倒我。(苦笑)
除了學習打鼓節奏,還要學創作的藝術表演,沒有藝術細胞的我會感到特別辛苦,但是相對的有收穫不少東西,也可以通過表演認識每一位同學的故事,所以我比較喜歡看這種表演方式。
PS:想跟所有學打鼓的同學說都要加油,一起在展演順利演出吧!
方思雯
生於台南,先天重度聽損,北漂族長達15年,喜歡閱讀、運動、走進大自然,欣賞與體驗不同的事物。
當初報名擊鼓工作坊的動機是自己本身就很愛聆聽不同的樂器聲,排除萬難報名體驗擊鼓課,發現上課前後的擊鼓想像有落差,以為單純學打鼓、感受鼓聲的震動,上課後覺得這課程挺有趣的,要考驗左右手的協調性、還要在腦海裡記拍子、唸拍子、分心看團員們的動作等,全方位的肢體開發、情感表達的藝術,學員們的內在分享、鼓裡作畫等,每一次的課程裡充滿著期待,鼓聲的聲音可大可小,但鼓聲的震動就像是輕輕地把自己的心房敲開,團員們內心故事裡的情感表達,肢體展現的趣味等,每一樣都很有挑戰性。
優質的工作坊在子翎老師、丁丁老師的引導下,手語翻譯員的協助,和團員們集體打鼓的聲音像是一場心靈洗禮的悸動,信任自己信任他人,並跟隨不同的鼓聲跳動的感覺,是一種覺察與臣服的自己~
林瑋萱
藝術家。
藝術是我的信仰,它帶領著我在生理與心理上找到一個平衡點,獲得抒發。秉持著信仰讓我持續繪畫至今,畫了一些作品,最喜歡的是素描。2017年開始寫作,於2019年出了一本書叫做「我把耳朵借給了畫筆」。
在機緣之下踏入擊鼓工作坊,脫掉襪子以赤腳去感受擊鼓傳來地面上的震動,當時不知鼓聲是什麼,雙眼便直覺地跟著鼓棒上下,身體追著節拍跑,聽不見自己的鼓聲,究竟是鼓要我跟著它,還是要它回到我心裡,一起跳躍或寧靜呢?這是一場內在旅程的探險,循著心找到了鼓動,彷彿聽見了人與鼓合一的共鳴。
擊鼓、肢體開發與情感表演對我來說,是重新認識自己的聲音。
嚴宗吾/吾吾
文書會計助理/「半音舞集」團員
生於台北,後天聽損重度,可讀唇語、比手語或筆談為溝通方式。
除了上班兼照顧小孩之外,在人生充滿挑戰中,希望有機會可以去學習嘗試新事物,突破自己,願意努力再努力,才能證明自己活得踏實,不論失敗或成功,只要能從中學習就是最寶貴的。這次能夠參與莫比斯擊鼓工作坊,整體課程以動態肢體加上靜態美術的創作為主,著重連結生活經驗以及從團體課程的互動中激發夥伴們彼此互助成長的動能。
在動靜兩者間,提供一個管道讓每人有機會將自己、生活周遭在意的人、事、物,以及想像的情境在這工作坊展演而呈現,讓人們認識我們無聲世界是有彩色而勇於自己,然後聽人聾人們互相尊重而多多互動更美好。
楊晶婷/蜻蜓
總務文書助理/「半音舞集」副團長
三歲時失去聽力,助聽器是我不可或缺的輔助,因為它才能聽見世界的聲音,我喜歡跳舞,我的座右銘是:「跳舞,是會讓自己快樂的事!表演,是會讓觀眾歡樂的事!兩個字義不同,卻都帶有「快樂因子」的魔力,飛舞吧!蜻蜓 !」。
參加莫比斯擊鼓工作坊,主要是想體驗除了跳舞以外,擊鼓會帶給什麼樣的挑戰,發現跟想像中不同,藉著群體遊戲,感受團結力量、激發創造力、想像力、肢體極限,透過引導去想像聲音是什麼?你的故事是什麼聲音?要用鼓棒彩繪敲擊傳達自己的故事,原本不知如何表達,但進入想像畫面後,就很自然用情緒反應去展現,這些都是平常根本不會去思考的東西,才驚覺,原來藝術創作就是這樣被發掘出來,好神奇!
當全體一起擊鼓時,那個震撼是從頭皮到腳底都會發麻的,除了「專心」還要「分心」的眼到、心到、手到、夥伴到,不容易啊!但卻讓我感受到全身律動的舒暢。
擊鼓對我來說不只是擊鼓,而是一種深層的身心靈治療,聆聽每個學員的故事,感同深受去進入故事情境,聽力殘缺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感謝子翎老師為聽障開設的擊鼓課程,受益良多。
謝立人
生於台北,先天重度聽損,在台鐵上班,喜歡羽球、爬山、打電動、各種運動。
和一般人溝通是有些不便,但只要相處久了自然有默契,靠唇語和一些肢體動作加表情,溝通上勉強還是可以,只是和一般人比較少互動,常常用微笑草草帶過,心裡還是有點空虛。透過朋友介紹來體驗「聽障擊鼓工作坊」,無論聾人、聽障、聽損都無分別,透過咚咚的鼓聲,無論是聽見聲音還是感覺到鼓聲的振動,都能讓參與其中的每位朋友達到心靈的「共鳴」,用心感覺到大家的存在。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只要能一起享受其中的樂趣,何必在乎誰聽得懂、誰說話比較清楚。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優缺點,要學會互相包容和尊重,希望藉由震撼的鼓聲拉近彼此的距離。
徐承佑
新生兒發燒造成聽力損失,需讀唇語輔助溝通,加上曾經一千五百度的近視,常自嘲自己是耳不聰目不明,但對自己的手巧很有自信,平常喜歡嘗試各種新事物,大學時更迷上需要手巧的撲克牌魔術,並培養成為終身嗜好。
這次的聽障擊鼓專班,也是運用自己的雙手,但加入後發現更多的是用全身來表達自我,我喜歡擊鼓齊鳴的低頻音波,它帶給我一種安定的力量與情感交流,跟團隊彼此和諧同步、專注連結一起的感覺很棒,希望參加此全身活動能進一步傾聽內心的聲音並提升自已自信心。
張堯茲/key
在電信業上班,因聽覺神經退化導致後天聽損,仰賴讀唇語、肢體動作來溝通。
熱愛瑜珈、到處旅行,學習更多的新鮮事物。
當初因好友介紹參與報名,覺得擊鼓很特別。
猶記小時候玩鉛筆敲杯子聲音,或者在路上看到街頭藝人的打鼓姿勢很迷人,來學習體驗時感到新奇!
第一次聽到近距離的鼓聲,耐心的子翎老師教的不只有打鼓還有肢體表演等等,特別是用鼓棒作畫的方式,把藏在內心深處的情緒反應,透過鼓棒表達畫出來⋯
勾起了我人生經歷過的點滴,人生有時候也像鼓聲一樣動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