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第二名】
2019年度【第二名】
老師,你可以當我的教練嗎
復健科 ( 癌醫 ) ‧ 侯傑議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你的選擇,就是答案。
我從事物理治療師即將滿20年,在醫院裡病患常稱呼我老師,「老師好,何時我可以練站?何時可以教我走路?」,這是我上班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現今醫療上,除了醫治疾病,如何透過復健治療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及身體功能,物理治療師在醫療團隊中顯得格外重要。物理治療(英語:physical therapy,簡稱PT),是以一種預防、治療及處理因疾病或傷害所帶來的動作以及疼痛問題的醫療專業。身為復健人,雖已超越不惑之年,每天依然推、拉、抬、舉的協助病人執行復健運動,樂在其中。回想這些年的職場歷程,從早期像科學家似的專注在追求新知,學習技巧。然後技術逐漸純熟,創意力十足,自我感覺良好時,自認是個工藝家。隨著年齡的增長,歷經人生的甜酸苦辣,很多過去所堅信的原則,如今不再是標準答案,對人事物有著哲學家般的思維。
三年前,那天應該正處於生命最最躍動階段的他,卻躺著病床送進運動治療室。一如往常地按照標準流程確認病人身分、評估測試、依據結果設定短長期目標、擬定復健物理治療計畫。在詢問病史時,得知就讀高一的小義(化名)是校內舉重隊員,在某一次颱風過後,學校有大樹被吹斷,校方看舉重隊,力氣大,就找他們幫忙搬樹清裡,結果小義一不小心摔倒,被大樹壓傷導致第9節至11節的胸椎完全截斷,腰部以下完全癱瘓、動彈不得,雖被緊急送醫進行脊椎手術,及時挽回一命,但因脊椎神經嚴重受損,大小便失禁,生活無法自理,醫師宣布下半輩子將無法再走路。小義自小父母離異,阿公阿嬤扶養長大,才16歲的他,參賽多次奪得獎牌、夢想成為舉重國手,在傾聽得當下,也正想著該如何鼓勵他保持有信心、有恆心、有決心來迎接復健過程不適的挑戰時,外表成熟的他說: 「我只希望可以再站起來......」。
「再站起來」對於完全性下胸椎脊髓損傷的病人而言是需要奇蹟,對小義而言,早期物理治療以保持四肢關節活動度,未受影響的肌肉肌力和心肺功能及耐力相當重要,教科書提及截癱(paraplegia)患者以訓練上肢和軀幹肌肉力量為優先考量,後續則以功能訓練為主如:翻身、抬高臀部、練習平衡、長腿支架固定下行走訓練、控制肌肉張力含降低肌肉痙攣、身體重心轉移、移動功能訓練和輪椅使用訓練等等,此外,脊髓損傷的病人會因為尿意過度滯留造成自主神經失調急性發作,出現高血壓、心跳減慢、頭痛等可能致命的現象。於是,我將上述治療原則及相關禁忌謹記在心,這樣的治療持續了三個月,小義適應了殘餘肌力對週遭事務的互動性。有一天,無意間發現在新聞報導寫著這樣的記載如下,……心急如焚的阿公阿嬤,帶著他求助有執”脊椎神經顯微重建手術”之牛耳的杜元坤院長,院長拍胸脯保證,「我可以再讓你站起來,繼續完成未竟的夢想」,但其父卻不同意兒子開刀,並覬覦社會愛心募款,由於黃金治療時期僅3至6個月,為爭取救治愛孫的時效,阿嬤不惜與兒子大打監護權官司。地方法院法官實地赴醫院明查暗訪,不到2個月就將少年的監護權判給阿嬤......。據阿嬤得知,原來樂觀進取的小義有這麼一段失去童年親情的不快樂歲月。所幸,在超級顯微神經重建手術的加持下,病人的脊椎接神經,而有血液循環的神經生長快速,趁肌肉還未萎縮前,神經可長到支配下肢肌肉群處,這般尖端技術使得癱瘓病人可重新再站起來。陪伴著小義從急性期的保守復健、神經再生術後復健、可穿戴長腿支架行走的歷程、考大學學測的準備段等,我一直是他的物理治療師,我更扮演心靈導師般的人性關懷、感性訓練,而今已是大一新鮮人的他,依舊不變的是,還是每周固定三次到運動治療室找我報到。有一天他突然帶著靦腆的笑容問我:「老師,你可以當我的教練嗎?」,原來,他想要參加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的「健力」比賽。我一口答應了他的挑戰,因為我將要藉運動競賽,鍛鍊其意志,翻轉人生不被命運束縛,當作自己人生職涯"下半場"的使命。
小義的「殘而不廢、奮發向上」的精神,讓為師省思「全人照護(Holistic Health Care)」醫學教育的重要性,不僅強調生病前要提供正確有效的預防方法、生病時要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之醫療照護,同時也強調生病後要有正確、有尊嚴的復健及支持。因此,「全人健康照護」所秉持的照護病人時,應該把病人視為整體,而不是分開為部分;並以病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心理、靈性以及社會各方面看成一個整體性,尊重以及反應病人的需求、價值以作為所有的臨床決定之導向。更啟發我在帶領實習生或新進人員醫學教育訓練時,在訓練內容的規劃,可針對「提供生理上的舒適」、「提供心理情緒上的支持」、「瞭解社經環境的需求」、「提供靈性照顧」等項目進行課程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