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第一名】
2019年度【第一名】
善與不捨的角度
安寧共照小組 ‧ 廖儷娟
急診一位60多歲女性肺癌轉移肺,想要尋求安寧資源,接到同事打給我的電話,如往常般到急診看病人,剛看到朱阿姨時,先生雙雙手握著朱阿姨的手,阿姨虛弱無力的躺在床上,向阿姨表明身份後,她開始移動她的身子稍稍坐起來,告訴我她想要舒服,她不想進行任何癌症治療,說完先生馬上跟她說妳不要想太多,先處理妳不舒服的症狀,嗯⋯⋯這是歷經一系列癌症治療的病人與家屬常有的對話及場景,但這些對話及場景,背後總是有她們的故事及理由,因此當下告訴病人:阿姨,您我先幫您腹部按摩讓您舒緩,您較舒緩,我們再好好的說,好嗎?
隔天阿姨轉到病房室,見到阿姨時看到正駡著先生說東西為什麼煮那麼差,讓她吃沒兩口就吐,然後隨即阿姨拿著塑膠袋狂吐,先生沒有回應,只是默默的陪著阿姨,輕拍著背部,希望可以讓阿姨好受些,然後握起阿姨的手,壓住內關穴告訴先生,若阿姨想吐的時候可以按壓這裡;這時阿姨說「她好痛苦好痛苦,直說她服用標靶藥物真的很不舒服,為什麼大家都要叫她吃?」此時我看著先生,告訴阿姨先休息,之後再討論;然後先生隨即說他與阿姨的故事。
阿姨是一個傳統的家庭主婦,負責照料先生與一對子女所有的一切,而先生是在公家機關人員退休,因此月退俸讓他退休生活不愁,而子女也非常乖巧聽話長大出社會後皆在國外工作,阿姨大半輩子都是為家人付出,從來沒為自己好好享受人生,因此先生想要帶著阿姨好好出國享受退休的生活,只是這個願望在兩年前阿姨罹癌後就破滅了,這段期間阿姨一直不斷地化療,吃標靶,直到今年已有癌症轉移的情況,醫療團隊告知阿姨及先生仍有藥物可以控制癌症,先生很捨不得阿姨時日不多,因此先生希望阿姨能夠持續好好配合治療,但是阿姨直說不要,醫療團隊不斷勸說只要忍耐一段時日,等待藥物代謝掉,不舒服的狀況就會改善,但是她一直說不要;聽到她說不要,我們真的很難過很難過⋯⋯
沒多久兒子來到醫院,訴說為了媽媽,他與妹妹相繼辭掉國外工作,回到國內做比國外少一半的薪資的工作,但為了媽媽,他願意這麼做,因為知道與媽媽相處的時日已經不多了。
兩天後阿姨的症狀緩解許多,慢慢道出她的辛苦,她知道家人為了愛她,願意陪著她一起度過這些辛苦,但是阿姨覺得一路走來都是為別人在生活中,如今面對病苦,毫無猶豫的會選擇勇敢面對,但是勇敢的面對,終究未能阻擋癌細胞的擴散蔓延,曾看過辛苦的父母親也是歷經癌末持續治療的結果,阿姨開始告訴家人,她無法承受這些辛苦,不斷嘔吐、厭食、全身紅疹以及手腳痛痲,還不時感覺吸不到空氣,所以不要再逼她持續做癌症治療,只要好好過好這段日子就好了,因為真的很痛苦,所以她也簽立好不插管急救意願書,因為她怕家人為了要延長她的時日而讓她再接受痛苦。
幾天後阿姨回家了,一星期後接到兒子的電話,告訴我「媽媽很痛苦,也服用回診開立止痛藥,但未有改善」,所以當下我再衛教兒子止痛藥的使用,並希望阿姨可以返回急診再好好處理症狀,但此時在電話那一頭,聽到阿姨嘶喊卻無聲的聲音表示她不要回診,兒子才說出院後的回診,家人仍希望阿姨能控制癌症,所以讓她回診後打了化療再回家,不到3天阿姨就開始全身不舒服到現在;聽到這裡,問兒子看到媽媽的辛苦,兒子說「其實我知道她的痛,但是我沒辦法改變爸爸的堅持,所以才想要問護理師妳是否可以讓媽媽一次吃多顆止痛藥或是安眠藥讓媽媽睡著,因為睡著了才不會感受痛苦」,此時我沒有同意,只說希望阿姨能回醫院,因為或許阿姨有其他的狀況需要處理所以才會服用止痛藥沒效,兒子這才說他會盡量說服媽媽回醫院。
兩天後阿姨又再度返回急診,因為感染,這時看著阿姨半坐臥不斷冒冷汗喘息,先生及兒子疲累的神情,真的很心疼,所以幫阿姨不斷按摩全身、舒緩情緒、搧風降低呼吸不適感⋯⋯,此時兒子說「我只想讓媽媽睡著就好,其他無謂的治療都不需要,抗生素治療也不要,因為這樣痛苦的延長日子,我真的不要」,但是先生卻說媽媽這一次是感染,所以感染控制好了,不舒服的狀況就應該會改善;此時阿姨雙手開始搖晃床欄,斷⋯⋯斷⋯⋯續⋯⋯續⋯⋯的說出「不⋯⋯要⋯⋯治⋯⋯療⋯⋯感染」。先生看到阿姨的回應,突然跑到病室外難過的表示「為什麼她要放棄這一切?放棄我們大家?我也不要她變成這樣,我只是想要她活久一點,難道這樣錯了嗎?為什麼她不懂我的難受?」 此時沒有回應先生的疑問,只是輕拍先生的肩膀握著先生的手說「知道您們是因為愛她,她也愛您們,所以聽您們的話,但阿姨現在真的很累很辛苦,因為這些痛苦是阿姨在承受,所以,試著去理解阿姨的話語,然後陪著她,我們盡量再舒緩她的不適,好嗎! 」。
回到自己團隊內討論著這個阿姨的過程,詢問著如何緩解阿姨的症狀時,醫師卻告訴我她的症狀很難控制下來,因為在門診化療劑量對她整體評估上來說並不是恰當,因此現在病人承受很大的痛苦,即便加重止痛藥或是其他藥物,也必須等待化療藥物的代謝才能症狀緩解;加上又有感染也需要控制,所以這段時間病人會很辛苦很辛苦,因此要符合家屬的期望,必須是等待化療的代謝及感染控制完全;但若是要符合病人的期待,則是轉至安寧病房做症狀控制;所以是看要符合家屬的期待?還是符合病人的期待?並不是會診安寧團隊,病人的狀況就可以緩解,有時候天時地利人和缺一時,會難以圓滿及善終⋯⋯
回到仍呼吸喘息不停的阿姨旁,替阿姨不斷按摩頭部及擦著汗,阿姨頻說她不要打抗生素,陪伴的兒子也說不要打,但是兒子表示爸爸有可能不同意,因此需要再問問,而後將這幾天接觸阿姨及家人的狀況與原團隊人員說明,換得來的一段話「感染可以控制,為什麼不要控制?會診安寧不是要控制病人症狀嗎?為什麼病人說不要控制感染我們就不要控制嗎?」此時的我沒回應,只告訴原團隊人員說我只是轉達病人家屬的想法,而無法說出病人痛苦真正的原因。
隔日先生告訴我原團隊醫師仍要持續為阿姨做感染控制才有機會做癌症治療,先生也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同意了;不久兒子來電表示他無法接受爸爸的決定,所以這段時間會由爸爸照顧陪伴媽媽,因為他知道媽媽仍持續痛苦著,所以他選擇少去醫院,回到病室繼續看著辛苦的阿姨及無力的先生,腦子內不斷纏繞當初我們醫師說的「天時地利人和缺一時,難以圓滿及善終⋯⋯,也因此在這過程中,看著病人痛苦也是學習的功課之一⋯⋯」。
按摩、 擦汗、 薰香、 搧風、陪伴以及傾聽是我們團隊人員每每看阿姨必做的事情; 漸漸地阿姨開始意識不清,幾天後先生疲累的神情看著我說,「我們可不可以不要再拼感染了,我好後悔,為什麼讓她這麼辛苦,現在該怎麼辦?我真的沒有想過她會這樣痛苦」,看著無助難過的表情,握著先生的手,告訴他您辛苦了,也盡力了,不管阿姨如何不悅,您都默默陪伴她,您真的很愛很愛她;這時先生大哭不能自己好久好久⋯⋯。
幾天後阿姨過世了,在最後2天中,因為意識昏迷,阿姨沒有辦法說不舒服,在先生兒女們以及其他家屬的陪伴下,平安的在家留了一口氣走了,幾天後先生及兒子因為處理行政作業事宜回到了醫院,兒子說媽媽走的很平靜,終於讓他們在那當下心中有所安慰,感謝我們團隊人員給予他們的陪伴及支持,然而卻沒辦法再去與原團隊人員再次接觸,見到先生頻搖頭說不願意再見面打招呼時,那時有很深很深的感嘆⋯⋯.
醫療環境中常常在用倫理四象限在看待每一位病人個體,但是在自主原則中,看不到這位病人的自主而是家屬及醫療團隊的自主;在行善原則中強調要做對病人有利或有意的事,或積極地為病人謀福利,是醫護人員根本的美德,所以選擇了認為對病人有利的決定;只是面對人的治療,不同的變化及階段,不是自以為是的專業可以真的幫助到病人,往往有時候自己的不足而不自知的情況下反而間接傷害到病人,在從事臨床10多年後看見人事無常,生離死別,慢慢體會何謂傾聽及同理,有時候不說出真正原因是為維護醫療之間的和諧;在照顧病人過程中,【給予】不見的是真正對病人是有利的,或是病人所需要的,多些真正的傾聽及同理,才能知道真正的【需要】;以前我們被教育希望好好的救活病人,但是面對末期病人,卻是希望好好的【善終】,因為家屬們看到病人的善終,才有辦法好好的【善生】,好好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