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佳作】
2018年度【佳作】
閱讀「醫生,不醫死」之讀後感想
急診(癌醫) ‧ 鄭宇珊
現今社會型態的轉變,醫療產業被視為服務業在發展,隨著「消費者意識形態」的抬頭,使得醫病關係變得不在如此單純,甚至備感壓力。新聞報導中,灑狗血的標題經常蓋過了醫療過程的重要性與正確性。過往學而優則「醫」的觀念,滿腔熱血的救人熱忱,往往被現實社會的「人性」所消彌。
在「醫生,不醫死」的書籍內容中,作者傅志遠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利用故事型態方式呈現出他所遇到的特殊個案,每篇故事皆是醫院都可能發生,或甚至是經常上演的戲碼。例如書中提到M型社會化結構的右端,在財產的病人身上發生子女別有用心的孝行,無非是妄想著長者的財產,在子女們尚未達成財產分配的共識前,要求醫生盡可能的延長病人生命,並佔用醫院病房資源,最後將病人送到安養中心「貽養天年」;也發生在有權勢地位的病人家屬身上,面對病人無醫療疏失的死亡,卻透過各方政治壓力,要求主治醫師、住院醫生到告別式捻香致意。其次,M型社會化結構的中階,則冀望醫生能將診斷書美化,好讓他能向公司申請病假進而申請休息,卻因為不小心被列入裁員名單而作罷;也有遇到同房的病人包藏禍心的關懷,抱持著「還好有人比我嚴重」的比較心態,慶幸自己的病情比別人有機會醫治。M型社會化結構的左端,則是最為弱勢的階層,心靈被經濟所折磨,健康被病魔所吞噬,開刀後不敢多住上幾日觀察而趕著上工,只為家中需要病人賺錢養家餬口;也有外籍移工,在面對急重症的高死亡風險下,被僱主要求盡快回國,以免造成僱主的權益損失。
閱讀「醫生,不醫死」的過程中,腦中不斷出現著驚嘆號,原來醫師值得尊敬,除了擁有高超的醫術之外,還須要有過人的EQ,如此才能面對各種棘手的人性問題與各層次的倫理議題。曾經在外院遇過絕對理性的醫師後,慶幸自己在醫院內遇到的都是有靈魂與溫度的醫護人員,也許不見得各個都笑臉迎人,但軀殼內,絕對是抱持著想讓病人平安出院的信念。記得初來乍到醫院急診學習時,辦公室的對面則為急救室,每每聽到檢傷有人在大聲喊叫,到院的幾乎都是一級檢傷病人。隨著氣動心肺復甦機(thumper)的規律聲響,病人似乎透過生理監視器在反應著求生意志,背景聲多半是病人家屬的不捨與疑問,透露著家屬與病人之間的情感。急診室內外的繁雜聲響,緊張又無奈的氣氛往往令人屏息,儘管專業醫護處置步調再確實,在面對病人與家屬的情緒下,也需提起勇氣與專業來面對當時的初衷。
能夠深切體認《莊子 ‧ 達生》「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感觸的場域,無非就是在醫院內,而觸及醫療倫理議題的,多半與「人性」有關。克里希那穆提曾說道「只要執著於『延續』,就會害怕死亡」,也許就是因為執著,所以人性就會赤裸的展現。醫院內每張床都有著許多無法詳述的故事,醫護人員需帶著理性與感性的光譜融入其中,在這沒有絕對答案的光譜上,行走在倫理與道德的議題。醫療護理是科學理性的,而倫理道德是藝術的。在倫理道德的視角下,人性沒有正確答案,只求「無愧」與「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