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佳作】
2018年度【佳作】
一粒麥子落在後山台東基督教醫院的故事
門診(癌醫) ‧ 邱薰儀
是獻給每一位在陰暗角落,在海角天涯,默默撒種辛勤耕耘的人間天使。聖經云:「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這節經文其實是在講解一種生命的事奉,藉著與基督同死而使人得著生命供應的事奉。主耶穌是把祂自己比作一粒麥子,祂就是那一粒麥子,是落在地裏死了又結出許多子粒來的麥子。主耶穌不但將自己比作麥子,也將屬祂的信徒比作麥子。麥子不但自己含蓄著生命而且能結出子粒,成為別人的糧食,是可以使別人飽足的生命之糧,這正是事奉主的生命經歷。
1961年譚醫師夫婦來台,當年醫療的落後和貧病,並沒有讓譚醫師卻步,他們費盡心力輾轉來到偏遠的台東,除了巡迴出診,還創建了台東基督教醫院。當年有一些意外事故受害者,原本都逃不過截肢的命運,但是譚醫師與蘇醫師不放棄救治與不輕易截肢的態度,屢次將病人支離破碎的骨肉,一一拼湊復原。書中提到,當年二十幾歲的汽車教練林先生,因車禍,不僅住進加護病房,也被當時的醫生宣判左腳必須截肢,但是譚醫師抱著林先生,親切仔細地審視詢問,並握著手領他一起尋求上帝禱告,在與蘇醫師共同診治開刀十幾次後,讓林先生的左腳恢復行走,而留下一條條像螃蟹橫行的傷疤,林先生對這「蟹行紋身」引以為傲,認為每一道疤痕都是上帝的親吻,是兩位醫師真實的用心。在1992年台東糖廠技工楊先生,一時失足跌入甘蔗絞榨機,左小腿連同甘蔗被絞得血肉模糊,楊先生不僅左脛骨斷成好幾塊碎片,血肉裡還夾雜著數千根細小的甘蔗渣,若不截肢切除左腿,性命會不保。然而蘇醫師不願放棄救治及不輕易切去病人肢體,手術過程中,蘇醫師以無比的耐心、毅力和愛心,仔仔細細把扎在楊先生血肉裡的甘蔗渣挑出來。蘇醫師寧願花上好幾倍工夫修補縫合,也不輕言截斷病人肢體,哪怕是骨折得零亂破爛的肢體,經由他的巧手修補,都免去了截肢之苦。楊先生經過了十幾次開刀之後,在蘇醫師的細心照料下,終於能行走自如。聖經云:「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熄滅。」蘇醫師總是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也總是以基督的心為心,蘇醫師思想著:「壓傷的蘆葦,耶穌都不忍折斷;何況是壓傷的人。」蘇醫師的醫療動機是出於愛,醫療態度是捨己,行醫的焦點是上帝和病人,他透過仁心仁術把上帝的愛彰顯出來,也透過信仰的力量突破行醫過程的困難。聖經云:「做在最小的身上。」、「拿一杯涼水給最軟弱的一位喝,就是給耶穌喝。」因此,蘇醫師是本著服事耶穌的心情服事病人,以身為上帝的僕人為榮。「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像一粒麥子埋在泥土裡,以信、以望、以愛等候結實百倍。」蘇醫師正是這番寫照中的見證人,以溫柔德性,向功利紛擾的人世表彰了許多比言語更深刻、更發人省思的內涵。譚醫師及蘇醫師年邁退休後,再次踏上台灣,有病人在路上相認,感謝譚醫師及蘇醫師,但他們說:現在老了,常常記不得以前的病人,在路上有病人說:「謝謝您為我開刀。」會回說:「讓我看看你的傷口,我就能想起你是誰。」雖然記不得病人的名字,但永遠記得每一個傷口。
譚醫師曾說「信仰並非用來解釋人生,而是用來承載人生」,猶如一粒粒麥子落在土裡,陸陸續續結出許多子粒來,為今日台東基督教醫院傳承下奉獻的「麥子精神」。回首譚醫師及蘇醫師的行醫歲月,沒有一天不是拼盡力氣全力以赴,沒有一天不為病人苦痛操煩心力,在他們心中永遠只有病人的健康,而無個人的辛勞,原本挺碩修長的身軀硬是給駝了,但依舊是視病如親,依舊是笑容滿面,三十幾年來,從未向台東基督教醫院支取分文薪水,僅有的微薄收入全靠美國教會的奉獻,但以安貧樂道過一生,心靈上的豐富遠遠超過對物質的慾望。聖經云:「人的生命不在家道豐富」一生清貧儉樸的譚醫師及蘇醫師醫師卻印證了這句箴言,展現另一番簡單豐美的人生風景,許多人終生感念他們,更多人視他們為終生學習的對象,他們永永遠遠常駐在每個人的心頭。
四十幾年前,後山天使們像麥子般落在台東,他們以信仰承載人生,創建台東基督教醫院,結出一段拯苦救難的喜樂歲月,它撫慰了每一位病痛患者及家屬的心;四十幾年後,後山的天使們陸續告老還鄉,以感恩傳承天使的愛,信守後山醫院屹立不搖,依舊是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期待更多麥子落地,子粒將生生不息,且留麥子精神於人間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