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第二名】
2018年度【第二名】
醫病交會的點點光亮--
《此時星光,彼時月光》讀後感
呼吸治療室 ‧ 林永芳
某日的一個偶然,在圖書館「新書推薦」書櫃,我被一本名為《此時星光,彼時月光》新書吸引住目光。正因為它的書名與我曾聽聞的一句閩南語俗諺:「有時星光,有時月光」相仿,如此機緣勾起了我的閱讀興味。同時,透過這本書的作者自述,也讓身為醫療人員的我深刻體會「有效的醫病溝通深植於同理心」的道理。
《此時星光,彼時月光》是一本了解躁鬱症與如何療癒的書,也是勵志書,更是帶來社會溫暖與愛的好書。書中作者詳述自己發病過程、心境轉折、住院紀實、承受的壓力與痛苦,以及對生命的疑問與體悟。它的書名的確改編自「有時星光,有時月光」閩南語俗諺,俗諺原意為:夜空中有時只有黯淡的星光,有時則是明月當空,就像生活偶然不得意,但只要用心,默默耕耘,好的日子終會到來。《此時星光,彼時月光》書旨同樣勉人不要灰心喪志,強調了:即使現在正處於只有點點星光的黯淡夜晚,但只要我們願意相信、願意拉緊生命中出現過的人的手,苦盡終會甘來,月光照亮夜空的燦爛情景終究會出現。
其中,作者所謂的「願意相信、願意拉緊生命中出現過的人的手」,那一雙雙出現過的溫暖的手,來自於摯愛的親友,以及漫長療程中遇見的醫療人員。
印象中所學到「醫學倫理」提倡「自主(Autonomy)、行善(Beneficence)、保密(Confidentiality)、不傷害(Do No Harm)、正義(Justice)」等原則,均以醫療人員之視角詮釋「醫病關係」。上述幾大原則誠如標竿般,指導我們對待療程中的病人,須保有何種態度與採取哪些行動。《此時星光,彼時月光》一書則帶出迥然不同的「醫病關係」詮釋視角--病人視角。書中,有不少章節鉅細靡遺記寫,面對醫療人員的言語及行為,作者當下的反應或感受。讓我了解到,身為醫療人員對待病人時,除了專業理論,還要懂得善用同理心--同理病人的內心狀態。
「同理心」是正確地接收對方的內心狀態,體察附屬於對方內心狀態中的情緒成分及意義,彷彿我們就是對方,同時,也沒忘記我們實際上不完全等同於對方。
正確的同理心可維繫良好的醫病關係、提升照顧品質,特別是《此時星光,彼時月光》以下這些章節,帶給我一幕又一幕的反思:
1.
到急診室時候,我跟櫃臺服務人員說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她幫我戴上手圈,義工便把床推過來,要我躺下。醫師很快就來了,我跟他說我不敢深深的吸氣,因為胸口會很痛,還有我全身是僵硬麻痺的,頭腦是昏沉的。他聽了之後,輕輕地說一句:「沒關係」,聽到這三個字,我的眼淚瞬間掉下來,醫師在安撫我的害怕,而我的害怕也就這麼赤裸裸的攤開在急診室中。
作者入院時,聽到急診室醫師輕輕地說了一聲「沒關係」,這三個字,讓她的眼淚瞬間掉下來,因為作者感受到醫師在安撫她的害怕。這段文字,讓我反思到,在我第一次接觸到病人時,所考慮到的是治療多於展現同理心,像行善原則般的要求醫療人員關心並提升病人的福祉。
2.
醫生表情有些嚴肅,跟我說這樣就必須改一些藥了,但是我卻很喜歡我的抗憂鬱藥千憂解,我拜託他不要把千憂解拿掉。醫師嘆氣說:「唉!其實你很明顯看起來就是躁鬱,藥量不能給這麼多,可惜現在醫生都不重視這個啊,一直開藥加藥的。」
吃抗憂鬱症的藥物能讓作者享有短暫的快樂時光,醫生卻要她捨掉,讓作者有點失望和沮喪。反觀,醫生對於作者的微小請求,仍堅守自己的專業診斷。這段文字,讓我反思到,面對病人的請求,基於醫療照護倫理,除了尊重病人的權利(權利正義)外,也須能顧及專業的判斷。
3.
在醫院的前幾天,狀況非常不好,我不想說話,但卻會有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各種「師」字輩的都可能會常常來找你談心,而我都回答一切安好便不再繼續說下去。我很冷漠⋯⋯,我開心不起來,我精神提振不起來。
一開始入院的不適應,讓作者拒任何人的關心於門外,不僅開心不起來,病情也無法獲得有效控制。這段文字,讓我反思到,面對不願配合的病人,病人有權自由決定自身所受健康照護方式,且醫療人員不得對病人進行其不想接受的醫療措施,並應促進病人對自身生命的掌握。
4.
鮮少有醫師在初診問診完成後,仍在每次回診,都詢問病患的生活以及面臨的壓力與刺激。⋯⋯有時候,在他們(病人)尚未充分得到治療功效前,他們(病人)唯一能夠抒發的出口只有醫師了,醫師是他們(病人)黑暗裡唯一的光,醫師的多一份理解以及耐心地多一點傾聽,也許就能夠讓他們(病人)整天心緒安穩。有了信任,療程才能夠更順利。
作者點出醫療人員就像黑暗裡唯一的光,不停地照亮著病人。這段文字,讓我反思到,面對醫病雙方的互動中,醫療人員若能展現信任和發揮同理心,對病人將有很大的影響。
最後,引用《此時星光,彼時月光》一書中最令我震撼的一段文字,作為這篇讀後感的結語:「現在的我,還沒有辦法踏進神裡面,我的依靠是來自醫師對我的真誠與關懷。」 作者在生病及療程中,因為醫師每次回診都為她鼓勵,說她進步了、很棒等,給了她無比的勇氣和力量。作者認為:醫師,那光,可以帶領她走出黑洞,讓她不被疾病拉著走,並具備駕馭它的智慧。身為醫療人員的我,也願自己有能力成為散播溫暖的那道微光,持續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