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第三名】
2015年度【第三名】
電影「心靈病房」觀後感
骨科部 ‧ 張文馨
心靈病房是敘述一位專研17世紀英詩的貝寧教授,從發現罹癌、治療到走完人生的道路的歷程。身為醫護同仁的我,看到片中醫療體系的冷漠,不禁自省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建立醫病關係。
貝寧教授在教學上嚴謹自持,令學生敬畏,當她發現自己罹患卵巢癌,她冷靜面對生病的事實,並允諾接受八個月全劑量的實驗性化學治療。藉由影片的欣賞能感受到癌症病人與病魔搏鬥的痛苦,片中敘述主角成受疾病的痛苦,接受化療的過程與藥物帶來的不適及副作用,如:落髮、嘔吐,讓貝寧教授飽受折磨,但她還是勇敢面對,如片中她所說的:必須經過痛苦,才能感受生命的存在。當我們面對疾病並預期死亡即將到來時,無論多堅強的人,都會感到害怕,如片中英詩中的一段話:「死亡,你不必驕傲,雖然人們視你為敬畏可怕的象徵」,面對死亡每個人都需要心靈的安慰,雖然貝寧教授曾說,她不需要訪客,但愛絲佛教授在床邊為她講了小白兔的故事,被病痛折磨著的她漸漸安睡了,因為她感受到「安全」,彷彿故事中的小白兔,一直想逃家,但最後回到了一直保護她的媽媽身邊。
影片中對病人用心照護的蘇西護理長以及堅持做實驗不在乎藥物讓病人不適的醫師形成強烈對比。護理長觀察細微,在乎病人的需要,溫柔地為貝寧教授做關節運動(ROM),當貝寧教授嘔吐反胃,給了她冰棒緩解不適,給予她呵護與與關愛,使貝寧教授信賴蘇西,也表達出她「需要」蘇西的照護。曾有句話說護理是舒適專家,蘇西護理長對病人的關愛是值得效仿學習的。
當護理長勸傑森醫師減少藥物的劑量,他因在乎實驗,所以堅持給全劑量的藥,但並不全然是病人所需要的。診治時貝寧教授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於眾醫師面前掀開衣物,她的隱私未被保護。且貝寧教授被內診時,她感到非常的不舒適,她幽默的說「我應該給成績甲上的」。貝寧教授在教育界佔有一席之地,她該是備受尊敬的,但昔日的權威教授,今日躺在病床上,任由醫護人員的擺佈,令人不勝唏噓。當她遇見住院醫師傑森,這位昔日曾修過她的文學課過的學生,並未把她當老師一樣尊敬,而是把她當成活體實驗對象,做學理的名詞解釋,用理性的態度為她分析病情進展,醫療過程盡是冷漠。片末貝寧教授逐漸失去生命跡象時,傑森馬上為她急救,因為她是一位實驗病人,他在乎研究無法繼續,而不是出自內心真正的關懷,所以不顧貝寧教授已簽署了DNR,他並未尊重病人的自主權。
藉由影片可成為我們照護病人的借鏡,除了照護病人的生理不適,您否重視病人隱私以及心理感受?您所面對的是個需要支持的病人還是這只是個工作?倘若能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在治療前給與心理建設與關懷,而不只是例行性的問病人「你(妳)今天過得如何?」,然後得到病人簡短的回答,但不是你真正在乎的答案。同時,影片可以啟發我們去思考,當病人已經卵巢癌地第四期,接受治療只能延長病人的瀕死期,你還會考慮讓她接受八個月的痛苦,只是為了完成實驗嗎?我想,此刻我們照護的不只是病人的生理層面,最迫切地應該是關懷病人的心理層面,給予臨終病人心理的慰藉,幫助病人臨終前可以感到安心、舒適,走得有尊嚴。我們不僅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更要有同理心、視病猶親,才能稱得上優良的照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