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佳作】
2014年度【佳作】
以人為起點 以愛為依歸
秘書課 ‧ 黃玉蓉
「啪!」手中又蓋了一份被醫師診斷出罹患癌症的病理報告。「這是今天的第幾份惡性報告了呢?」看著手中的這份報告書,心中不禁這麼想著,大腦甚至還擅自的勾勒出病人知道這個結果時的痛苦與害怕的神情。
今年是我在義大病理部服務的第十個年頭,在部裡面,除了醫師的行政事務外,同時也會協助科內的臨床事務、教學評鑑以及癌症品質的認證工作等,也因此讓我在行政的領域外,多熟悉了病理的業務,更對癌症有了特殊的認識。在我們每一天的例行工作下,我發現隨著工作量的增加,很容易讓人忘記我們每一個動作下所代表的另一層意義 --- 每一份我們蓋下惡性戳章的病理報告,以及統計的每一筆病人資料,都意味著將有個病人及其家庭必須經歷人生的另一個試驗和治療的辛苦過程,在我們習慣的動作下,將開始另一個人多少的掙扎與努力,再進一步試想,臨床醫師和病人之間又該如何的溝通,才能讓家屬減緩心中的折磨呢?
在我們生存的年代,癌症比例逐年攀升,伴隨而來的疾病醫療行為與後續臨終的安寧照護日益茁壯。在安寧照護的病房中,比起其他特殊狀況或困難疾病的末期病患,因為癌症化療以及癌症末期而住進安寧病房的比例相對較高。我所服務的病理單位,無法實際接觸病人,然而,我卻因為在病理單位學習到的事務和自己的經歷,讓我想更進一步了解在安寧照護的理念下,有著什麼樣的故事,也因此我閱讀了有關安寧病房的小故事,希望在我們例行的工作之餘,能夠多些反向的思維,並且展開對醫療照護者和病人之間更多的認識。
和大家分享的這一本書「我不是要放棄你,我是要保護你」,是由某醫學中心設置的安寧團隊口述的故事。這本書的書名用著強烈而堅定的情感呈現,簡單的一句話,便道出安寧照護服務最重要的精神,也因此吸引著內心脆弱的我,彷彿看完這些故事,我也能學習到生命的堅忍與醫護的溫暖。在閱讀的過程中,每當我看完一篇故事,總是會不禁鼻酸拭淚。書本裡的世界,描述病房工作人員的經驗,無論是志工、宗教師、醫護人員,大家所秉持的信念強大,為了病患竭盡心力的作為,以及病人自身的豁達與勇敢,家屬的不忍與放手,字句裡充滿各種不同角色的豐富情感。「安寧病房」在大眾的直覺觀念裡,往往認為這是一個被醫師放棄的病人所集結在一起照護的病房,家屬或是病人當被醫師建議轉入安寧病房時,總是有著抗拒和不諒解的心情,然而,透過書本以及對於安寧照護基金會的資訊,讓我有了很大的改觀。在安寧病房服務的人員,其實是一個向心力強大的團隊,在團隊裡,不管是醫師、護理人員、志工等,都必須擁有能夠不斷面對死亡的堅強的心,必須有更大的包容力去聆聽病人因為癌末所造成身體病痛的苦,團隊的成員會不斷地進修各種非本職的課程,目的只在於希望透過多元的學習,帶給病人或家屬不一樣的心靈放鬆,間接提供病人和家屬另一種面對死亡的選擇和認知,讓他們能在最後的生命過程裡,放心、安心且快樂的度過。
書本中,另一個吸引我的內容,是醫師口述的故事,在醫師救治病人的理念裡,往往都是在最後一刻之前會竭盡心力的給予各種救治的醫療行為,但是,在安寧病房的照護理念下,打破這些醫師既定的觀念,他們必須放下自身的認知,站在病人和家屬的立場思考,所謂的「醫療行為」是否有其「必要性」!在 2014 年 11 月份的天下雜誌中,有一篇「讓他好走,父含淚放棄治療癌童」的相關報導,便也點出了家屬和醫師之間面對七歲癌末病人的作法的差異,負責的醫療團隊於病人第二次癌症復發時,立刻擬訂好相關治療計畫,並告知家屬,然而,此時家屬卻告訴醫師他們放棄治療的決定,站在醫師的立場,只要還有機會就還可以再努力嘗試,但是,家屬所看到的,在這些過程裡,孩子將繼續承受不間斷的折磨,而這些過程的結果都導向一樣的終點。也因此,在安寧病房裡,醫師常需要學習的是轉換不同的立場,思考身為病人和家屬的需要,放下過去的治療方式,要給予的是另一種緩和及支持性的治療。
安寧照護病房裡的每一篇小故事,都能啟發我們對於病人照顧的不同想法,聆聽病人的需求,不過度主張自己的意見,在病人心中,他們只是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而安寧照護所給予的便是這樣的服務,讓病人能夠在有尊嚴的情況下走完這一生。在我們的醫院裡也成立了安寧緩和醫療科,未來癌症醫院的設立,將會提供癌症病人更加完善的照護體系,希望小小的心得分享,讓你我都能對安寧照護有更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