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佳作】
2013年度【佳作】
看不見的力量– 護理專業
外科組 APN ‧ 蔡佩純
近日,鄉民代表掌摑護理師的新聞話題,不論在電視新聞上,網路發燒議題裡,都隨時可見新聞媒體、網友及各個醫護聯盟團體,對於此事件表達不滿與撻伐。在輿論的壓力下,鄉民代表不得不出面在大眾及媒體面前,下跪道歉。然而,在群眾及網路的效益下,大家看到了一幕下跪道歉的戲碼,戲碼的背後,仍然潛藏著對於護理專業的質疑及否定,這一點,才是台灣護理界的各位同仁們,需要更去重視的長遠層面。
自二十年前,我選擇了專科護理學校唸的開始,家族的親友就議論紛紛,在當時,家族的人就認為:「護士?護士不過就是量血壓、打針包藥的小姐」、「護士,不好吧,把屎把尿的工作耶,高級女傭」、「護士呀?我女兒以後如果不會唸書,我就讓她去唸護理學校,至少畢業後,找個醫生嫁了」⋯⋯,二十年前,這些話我都聽過。
而二十年後,我在護理界工作了滿十六年,在護理的領域裡也水深火熱的過了十六年,我發現,我的工作根本不只是量血壓、打針包藥、把屎把尿,我發現如果要在大型的醫療醫院生存,仍然要不斷的進修,然後,更尷尬的是,也沒有半個醫生要娶我。
這二十年來,我從懵懵懂懂的護理學生,到如今的專科護理師一職,我參與過無數次的急救過程,經歷過無數次的生離死別,更見證過護理專業課本中,非護理專業領域人士,永遠無法理解體會的護理問題,如「哀傷過程」、「焦慮」、「絕望感」等等,那些非常虛無飄渺、感受性的護理問題,外加一些實際性的醫療問題處置,就是所謂的「護理專業」。舉個例子來說,一位只因頭痛住院的年輕新婚女性,經專業檢查後,發現是肺癌併發腦轉移,所剩時日不多,當醫師把家屬叫到病房門外,宣佈完噩耗,便拍拍家屬,繼續下一床的查房工作。這是在台灣各大醫院,忙碌的醫療生態下常見的狀況。然而,在醫師離開後,獨留護理師面對著惶恐至極的家屬,他們將會有很多無法預期的反應,有可能對著護理師大聲咆哮、放聲大哭,更有可能一直重複地問問題,然後在病人稍有不適的主訴中,要耐著性子安撫家屬和照顧病人。還要在紛亂的情境中,無時無刻觀察病患的疾病變化,並執行多如鴻毛的常規護理業務。甚至當家屬一個接著一個前來,並分別要求找醫師出面解釋病情時,總要面對醫師無法即刻前來,家屬焦急逼迫的壓力。這些工作項目,並非一個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做得來的,這就是在大多數民眾心裡,一片模糊的「護理專業」。
在台灣醫療圈工作的這些年來,護理師的工作,其實是極度廣泛的,就是因為照護的範圍必須顧及全面,涵蓋了病人的「身、心、靈」,有時相當關鍵但卻又無形,讓民眾們容易模糊了護理師的工作範疇,認為所謂護理師,就是要滿足所有住院時的要求,認為住院就是要被服務,事實上,那是錯誤的認知。這個錯誤的認知一旦改變,才能讓護理師的專業,更加突顯及受到尊重。
在鄉民代表掌摑護理師事件中,最終以下跪道歉來結束,但是在這一跪,卻再度跪出了對「護理專業」的質疑。一句希望別因為這個事件而影響了對病人的照護,深深切切的再度對「護理專業」惡狠狠的刺上一刀。很明顯是再一次挑戰「護理專業」的韌性,對於「護理專業」的尊重及信任幾近於零。而事實上,在臨床的護理師們,他們工作在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環境裡,仍然是一概以病人為中心來進行照護工作,這就是所謂行之無形的「護理專業」。
事件過後,護理師們依然在忙碌的臨床工作中接受挑戰,而鄉民代表在道歉之虞,卻轉個彎再度對「護理的專業性」投出一顆震撼彈,此時,我們更需要深刻的省思,為何護理明明是專業性十足的工作,卻一再的遭受質疑與羞辱。如何更加突顯「護理的專業價值」,是所有身在護理界的同仁,需要一起努力的目標;如何在台灣社會中,爭取對「護理專業的認同」,更是在這個事件中,應該把握的契機。讓大家更清楚看到真正的「護理專業」,進而獲得更多民眾對護理師的尊重。
期許各位民眾能夠更理解醫護現場每一分珍貴的人力,需要根據專業評估輕重緩急做最妥切的分配及處理,並且一致的期待病人得到理想的照護。如果民眾能夠建立這樣的認知,相信將能避免在家人病重之際,與護理人員發生不需要的衝突,而能與醫護人員合作,讓家人獲得更妥當的照顧,也能使仍在臨床奮鬥的護理人員,從工作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更能無私的為病患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