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第二名】
2013年度【第二名】
從「神的病歷簿」看見溫暖的解藥
門診 ‧ 謝明秀
記得當我還是一位實習護士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家屬面對親人死亡前的抉擇。家屬求著醫療團隊搶救已走到生命末期的病人。雖然家屬已經簽立了拒急救同意書,但仍不捨失去親人的痛苦,選擇急救。那一種矛盾及衝擊深深的烙印在我心裡。心想當病人還清醒時,病人的選擇會是什麼?當一切狀況是突然且危急時,無論是誰,都將面臨一種莫名的壓力,在此情緒狀態下,作決定變成一件最痛苦的事。如果與病人及家屬談安寧緩和醫療或如何面對死亡,或許病人及家屬就不會痛苦或無方向作決定,病人可以尊嚴的面對生命的結束,家屬可以減輕遺憾或不捨。然而,當醫療處置與尊重生命在天秤的兩端時,我們該如何面對及選擇呢?生命的形貌是什麼?善終的意義是什麼?當生命在倒數時,我們可以提供什麼給病人?
「神的病歷簿」是一部日本電影,故事的內容是一位小鎮醫師名叫栗原一止,在平凡的小鎮醫院工作,卻有著熱血服務的精神,在一次前往醫學院支援門診時遇見一位渴望求生的病人,也就是劇中的靈魂人物--安曇太太。她是一位末期膽囊癌患者,無親人陪伴,因為面對自己的疾病而感到無助及孤獨。看門診後,栗原醫生為她寫一份詳細的病歷資料,讓安曇太太可以了解疾病的進展及可治療的方法,讓被醫學院醫師告知只剩半年生命的安曇太太,心中出現一道希望的曙光,燃起積極的求生意念。於是安曇太太放棄在醫學院的治療,選擇到栗原一止醫師工作的小醫院求診。治療的過程中,栗原醫師對於病人的病情,誠實"告知",希望病人可以更了解疾病進展及把握自己剩餘生命的時間。護理人員方面,感受到病人心靈層面的缺塊,適時的補上關懷與聆聽,除了給予生理及心理的照顧外,多了一份家人的呵護,希望她不要在治療的過程中感到寂寞。住院過程中,安曇太太因為腫瘤惡化造成大出血,栗原醫師建議她轉到大醫院治療,但安曇太太拒絕,因為她選擇信任的醫師及願意給她照顧的醫院,我想這也是她極少可以自主決定的部分,所以格外珍惜與堅定的表達自己的意願。
當安曇太太自己知道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她與栗原醫師分享了家庭、故鄉、以及她在醫院所感受的一切,並且安心的交代醫師要將先生送的紅帽子一併帶入棺木,也將自己預立好的同意書交給醫師,希望栗原醫師可以照她的選擇,讓她尊嚴的死亡,劇中的安曇太太,讓我有一種感覺,就是「我準備好了」,於是,安曇太太穩穩的丟下這顆球,請醫師輕輕的接住,但,栗原醫師卻無法想像自己即將面臨的一切,醫療人員畢竟是人,在與病人培養出感情的同時,如何將專業凌駕於情感之上,是ㄧ大考驗啊。最後,安寧圓滿的活動悄悄在所有醫護同仁間籌畫著,推送著安曇太太至醫院頂樓,呼吸新鮮空氣、曬曬冬日的暖陽,一群早已守候的醫護同仁向前迎接,在那當下,暖流貫穿所有人心中,只有微笑、只有感謝、只有靜靜的讓一切永存於記憶中,在醫護人員溫暖地陪伴下,圓滿及安詳的走完她生命的最後一程。
我在「神的病歷簿」看見行善之美。行善原則最能表現醫療人員價值的一個原則,又稱仁愛原則。當電影中安曇太太第二次找到栗原醫師時,他以為醫師會放棄為她治療,所以心裡感到徬徨及害怕。然而,栗原醫師感受到安曇太太的失落及無助,毅然決然答應治療他的疾病,雖然在他心中浮現一個無效醫療的念頭,但我想他心中對人的關懷,遠大於醫療有效無效的考量。對於安曇太太臨終的照護,醫護人員以家人般友善的方式溫暖病人的心靈需求。醫護人員簡單的陪伴問候,安排靠窗的床位可以遙望故鄉的風景,或是嚐一口記憶中丈夫帶給他的美味蜂蜜蛋糕,滿足的微笑,說不出的感動,讓病人心裡得到安全感及被在乎感。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疾病沒辦法治療,但醫護團隊可以照顧病人的心,給予心靈的支持,寂病對病人來說將不再是孤獨或被遺棄的感覺了。
「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過程」,然而在台灣文化及保守的觀念中,談論死亡對病人及家屬是一種禁忌。早期一般人都覺得簽立拒絕治療同意書或安寧病房就是等於等死,醫院放棄病人,家屬放棄病人的錯誤觀念。面對生命末期,病人仍有自主權利選擇治療方式,及迎接生命結束的方式。藉由電影情節反思,身為護理人員,除了要提供專業照護之外,細心的觀察病人的想法及需要,提供臨終病人身心靈的照顧是很重要的,疾病需要用真的藥,但心靈需要的是心藥,心藥不容易取得,卻又隨處可得,端視您的用心與感受,感受病人的感受,用心病人的需要,心藥就產生了。如同電影的片頭文字「溫暖的心,才是真正的解藥」,希望每一位病人在生病時不要覺得孤單,家屬陪伴病人治療的過程中可以感到有依靠,讓生病,是一件不孤獨的事。讓每一個生命的結束可以盡"善"盡"美"的走到"終"點,而天使的羽翼,將繼續於人世間呵護所有需要的人們,永不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