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度【甲等】
2012度【甲等】
臣服
護理部 ‧ 黃焴慧
那天接到老爸的電話,說:「你媽跌倒了,手好像斷了,我們要送去義大」當下的我,不知道該說什麼,腦海中馬上浮現很多很多的畫面,想當然爾,都是負向的畫面,趕忙衝到急診,卻不知道我在等待什麼,滿腦空白,卻又滿腦胡思亂想,當下身為家屬的心情表露無遺!滿心的糾結,滿心的擔憂,老媽平常對我們的擔憂應該超過現在的我一萬倍吧!將老媽扶下車的當下,整個衣服濕透了,很會忍耐的老媽,是如何的隱忍骨折的疼痛,一路撐到醫院來。看著老媽手腕的外觀,逃不掉骨折的命運了,將近七十的年紀,從未住院或手術過,長年茹素禮佛的老媽,跟我訴說這幾天的怪異感受,原來近幾天一直覺得心頭不舒服,心裡面一直想著是不是三個孩子有什麼事情,每天祈求菩薩,每天迴向給我們三個孩子,結果原來是自己的厄運,沒有為自己算計,只想著孩子,我這個傳統良善的母親,用自己的身體來教了我們一課。看著病床上的母親,腦海浮現很多從小的記憶,在弟子規中的總敘開宗明義提到:「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們心中的倫理觀念,來自父母的身教演說,讓我們體會到對長輩的孝順,對孩子的關愛,對朋友守信,對事情負責,對家庭承擔。而這些觀念建構了我們處事待人的理念,讓我們可以在這茫茫人海中,依循此則向前邁進,且心存謙卑,有一天,邁向高峰時,依舊不忘最初始的孝道,才不枉費一路走來父母的教誨。
在中國的五倫關係中,由夫婦開始,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接續其後,衍生出了待人處事的種種道理。做人之道、待人之理、處事之則、行為之法,點點滴滴在我們開始懂事以後,慢慢學習。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需要教育的原因,有很多的道理法則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家庭生活中慢慢學習,從父母的待人處事中潛移默化為我們的觀念,所以每次看到很多年輕人的脫序行為,我就會去想家庭教育給了這孩子什麼,在成長過程中所見所聞,造就了習性。有一句話「覺者畏因、迷者畏果」,單看事情的結果只會一昧去指責孩子的不對,卻沒有思考問題發生的原因,人的腳步大小不重要,但方向錯誤可能全盤皆錯。以前父母會因為我們說謊、吃飯殘留飯粒在碗中、亂丟東西、不整理房間、不遵守交通規則等等事情而責罰我們,而今我們也會因為看到相同的狀況而生氣,直說現今的小孩沒家教。教育的起源來自於家庭,學校的角色功能在於輔助並強化倫理之道於其中,父母的身教,學校教育的言教,孰輕孰重,該是相輔相成才圓滿。教育的根本絕對不是學問的滿分,而是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表現,符合倫理規範,德智兼備,才能造就社會的良善風範。
進入醫療行業,承接了主管的職位,也一併承接了教育的責任,當我們專注於臨床專業推動時,卻發現專業與德行的軌道沒有並進,一位技術與知識表現很好的醫療工作人員,在走過病人旁,不見得會發現病人緊閉雙眼,露出痛苦表情,不會觀察到床欄沒拉上;看著老伯伯看顧老奶奶,可能不會想要順帶問一下吃飯了嗎?向病人解釋檢查或同意書填寫時,制式化的口沫橫飛,卻忘了看病人滿臉的狐疑;叫病人或家屬姓名沒有稱謂;回答病人問題時,眼睛看著電腦或低頭;這樣的醫療服務感受不到熱情,也欠缺同理心的回應態度。這是教育的問題嗎?也許是,也許家庭必須要承擔一半的責任,回到五倫關係中,將臨床場景移到家庭中,父母在詢問我們的工作狀況時,眼睛一直盯著電視;父母請我們協助做家事,卻拖拖拉拉的回應;回到家中,問候父母,幫忙準備用餐,閒話家常,似乎在現今家庭生活中不多見了。想起「弟子規」所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由清朝傳承下來的訓示,沿用至今,依舊令人敬佩與臣服,三字一句道盡為人之道,所謂人情練達皆文章,每一章節的啟示各有其意,有人用說的,有人用演的,倫理之理顯現其中,卻潛移默化為每個人心中的天秤,不斷平衡我們所面臨到的種種情境。
人生的無常與意外,常在不經意中悄悄降臨,一陣突如其來的尖叫聲,揭開了一連串的故事,彷彿走進了一場戲劇中,自己是其中的小角色,卻清楚的知道劇中主角與其家庭、工作、生活中的點滴串連,如同水中的漣漪,散開之後的波紋無限擴大,至視線無法辨識之後,依舊無法停止其蠢蠢欲動再起之波瀾。醫療的極限在哪裡?醫療的倫理告訴我們,要守密、自主、公平、正義、不傷害、行善,可是在人心底下的脆弱,隱含著情感,可能讓你想要用盡力氣,去尋求那最後一絲的光亮,即便妳破壞了所有的規則,假設所有的可能性,去做到每一步驟,甚至於心中默念祈禱,只求在那脆弱的身軀下,可以有所反應,可以再躍動起,隨著時間的流逝,思緒逐漸清明,知道身為人的極限,感受到內心的痛苦與掙扎,該停止了,停止不必要的程序,停止自己奢求的奇蹟發生。醫學的無能為力,不該用力在那脆弱的軀體,醫學的清明開啟於適時踩住煞車,讓生病的靈魂不再感到痛苦,讓生者心安。引領著心碎的雙親進入探望,顫抖的身軀、無助的面容,無法止住淚水也無力再多看一眼,只能任由淚水傾瀉。在那當下,我感受到父母與孩子間的遺憾,弟子規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來不及說出口的話,來不及挽回的生命,也將在淚水滴落的剎那化為無盡的思念,永存於心底。
在我的心中,有很多倫常大道在飛揚,卻也因為身處在塵世間,必須因為世俗種種而有所起心動念,倫理來自於人,來自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矛盾衝突,這一切,讓我們在工作中,必須學習倫理的法則,了解倫理困境的因應,思考醫療極限時的平靜;而在生活中,我們必須平衡心中的尺規,笑看別人的脫序行為,警惕自己的言行,接受不符合倫理規則的狀況發生。所以我們常感覺到疲累,感受到不公平,感受到無法理解的狀況,無法用倫理的邏輯來思考,無法用常理來說明,這是大自然的法則,在靜下心的當下,將腦中浮現的畫面重新組合,轉化為一種支持的力量,順勢而生為最美好的結果,也許找不到倫理的答案,找不到對錯指引,但心中的尺規卻已無限延伸,羽化為無重量的翅膀,帶領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繼續在這塵緣俗世間,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