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度【甲等】
2011度【甲等】
「死亡醫生」讀後心得
耳鼻喉科 ‧ 蔡美幸
本部影片的一開始是:傑克-科沃基恩醫師(是一位病理學醫師),目光停留在加護病房內一位插滿管、用氧氣罩、吊好幾瓶點滴的病人身上;他因自己個人的經歷:年少時面臨母親離世前的苦痛和自己當時的無助;以及後來的工作,並到退休前,還一直經歷、目睹與母親有相同經歷的病患的無助。於是在退休後,萌生利用自己的專業來協助病患「安樂死」,以彌補他一直以來對這類病患無能為力的缺憾。
傑克醫師認為:人可以選擇用一氧化碳或氯化鈉來結束生命;讓「死」這事件,變得有尊嚴、可以選擇;在意識還清楚時,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一件事;不僅解決自己或家人的痛苦、無助、不安;又減少家庭、社會的經濟負擔⋯⋯等問題。
以人倫、人權的觀點來說:傑克醫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他行俠仗義,不跟病人收費,用盡自己的資源,並提出有趣的論調:認為醫師開藥給病人吃,也是干預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以及戰場上殺人無數,可以是英雄;而在社會上殺了人,就得坐牢;還有「自殺」的人並不會有刑責;而協助別人「自殺」就會被起訴⋯⋯等等。一切都只為了讓這「安樂死」可以合法化,才能夠光明正大的;協助更多無助的病患,面對並且解決「死」的問題。
但我個人覺得:
「生命」是可貴的,一切的病痛、磨難,或許都是造物主,給每個人不同的恩賜;為要讓我們經歷、體驗「生命」的奧秘;
也許「生」和「死」都有「時」,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
而「生」和「死」的奧秘,一直是醫學、科學、哲學⋯⋯等各家所關切、探討、研究並解決的問題,至今仍不斷在進行中。
而在談「死」這件事,又牽涉到「疾病」的問題;
會生各種「病」,又跟人類的文明進步所帶來的各樣的汙染(如:空氣、水、土壤⋯⋯等環境的汙染有關);還有各樣的壓力(如:工作、人際、生活⋯⋯等帶來身體、心理的負荷);以及每日飲食、營養、運動、休閒⋯⋯等的不均,都息息相關,所以不該單單用「死」來解決這背後還隱藏的、種種的問題。(如果那樣做,是不是太過消極或粉飾太平?)
而各種「疾病」,因著輕重、複雜程度不一樣(或許病人同時有好幾種疾病),就帶來不同層面的不舒適;也因著每個人的抗壓、忍受疼痛指數不同;或因著愛與被愛的程度不同,所表現對「生命」的積極度也不同。這些問題,可能是各個醫學專科領域的部分或共同問題,所以不該只是憑一個病理科醫師,就來決定是否可以「安樂死」。
本片可能只是部份的記錄,短短兩個多小時並不能完整呈現絕望病人的真實苦痛,也不是每個病人的表現,都讓人覺得都需要「安樂死」;所以讓人同意「安樂死」的說服力稍嫌薄弱,另外,傑克醫師也許只照顧到少部份病人的需要,可能也照顧到一群不負責任的,或是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人生,需要以死來逃避一切問題的人;而如果「安樂死」合法化了,也許就成了這群人解決問題的天堂;也可能留下更多的問題給後人去承擔。
「生老病死」 是生命自然的律,是每個人,生來就要面對的,大家都有共同的功課,只是每個人被放置的位置、時間點不同,面對的障礙以及需要用功的程度不同,就像奔跑賽程,各自抵達終點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這是很美妙的自然現象。
雖然無法治癒的病很多,有的人也身患多種疾病;但我們也看到很多病人積極的生活態度,又讓自己多活十幾或二十年的都有,甚至於活得比正常人有氣色和美麗,所以事情不要都只看悲傷的一面;而悲傷、痛苦也許是造物者的另一番美意;因為有很多人生過病,才知生命的可貴,生病的當下,才會體悟:沒了生命,有很多事,無法去做、去說、去聽、去看、去摸、去嚐⋯⋯;更有很多人,生來就殘缺或生存條件很差的人,他們力爭上游,卻活得比正常人精彩(像努力散播希望與愛的力克、腦麻畫家楊美廉博士、口足畫家楊恩典⋯⋯),實在是激勵人;輕易的談「死」,對這些拼了命想活下去的人來說,真是奢侈。
還有,我們不該只憑眼見: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進長庚加護病房探視狀似彌留狀態的癌末病人,全身浮腫、用氧氣罩、插鼻胃管、身上吊好幾瓶點滴並裝了各樣的生命監視器,樣子很嚇人,病人只剩半開模糊的眼睛看著我們,同行的友人已捨不得的,直擦拭著眼淚,兩個多禮拜後她出院了,好端端的與我們在一起,有說有笑;另一位換過肝還有糖尿病的朋友,也經常出入重症病房急救,他說插呼吸器是多舒服的感覺,你們不知道!對於一個缺氧和將窒息的人來說,那及時的一口氣,很涼爽、有生命的感覺真棒!還有很多經歷化療的朋友,談起化療,好像在談進補一樣,實在讓我佩服那背後,支持他們活下去的那股力量。
總之,看完「死亡醫生」這部片子,讓我對「生命」有一個新的看見,「生命」是奇妙、奧秘的,可以長長久久,也可以稍縱即逝,受很多環境、人為或自然因素影響,端看人如何去看待、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