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佳作】
2010年度【佳作】
從中學生、醫學生到成為醫師
婦產部 ‧ 李世隆
1970 年進入醫學院醫學系的聯考分數最低約為 400 分(滿分總分數為 600 分)。2010 年,要進入醫學系,推甄、申請的學測分數約需 73 級分(滿級分為 75),指定考試入學約需 460 分(總分數一樣是 600 分),但包括一個不考三民主義改考物理的變化。40 年來,這約 60 分的提高,有人解釋為現在的學生比較聰明或比較用功所致。其中台大醫學系的錄取分數在 2004 年甚至升高到540 分(平均每科要 90 分)。
2003-2010 年醫學系錄取標準
——————————————
年度 台大 中山
2003 522 465
2004 540 484
2005 518 453
2006 516 451
2007 525 450
2008 512 456
2009 524 ( -- )
2010 510 ( -- )
——————————————
年度平均 520.87 460
每科平均 87 76.6
(2009-2010 年,中山醫學大學因採用加權計分,無法比較原始成績)這樣的高分數表示現在中學生的「聰明才智」比 40 年前的更好?個人倒認為這樣的高分數可能只表示這些學生是更努力的在寫考試題目,多背教科書、或參加更多的補習罷了!只有極少數天才型的學生是例外。
為了得到滿級分而讀到凌晨一點,那樣子值得嗎?但是為了要進入醫學系,尤其是台大醫學系,就必須拼到每科成績平均約 90 分才有把握進入,如此相對的,在中學時期會有多餘時間去涉獵其他非考試必要的內涵嗎?
你知道一個中學生一天要上多少的課嗎?除了學校的課業之外,放學後要補這個、補那個(數學、英文、理化、才藝、鋼琴、小提琴、畫畫、電腦⋯⋯),回到家後再趕著寫學校的功課,到了可以睡覺的時間通常都已經超過半夜了,隔天一大早又要趕著去上學。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孩子常常不知道究竟為了什麼目的而存在?要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學那麼多東西,而學那些東西真的是孩子的興趣?還是忙著去完成父母的夢想?
台灣每年參加奧林匹亞科學大賽: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都成績輝煌,只是會有幾位將來成為出色的科學家?一般孩子選什麼科系,多半依循社會價值而定。「成績好的先考慮從醫,其次的念理工,再下來是法商,排在最末的則是文科,」於是,資優的聯考狀元把人生道路錯放置在社會價值的棋盤上。全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報告顯示,台灣學生的科學分數是第 4 名,但科學信心則是倒數第 4 名。原來在台灣這種只有升學主義的單一舞台,只給對文字及數字熟悉者有空間,在升學主義盛行之教育體系篩選出的「出類拔萃者」,其實只是一群「文字與數字的在行者」。
在大學新生入學親師會,就聽過大學生向媽媽抱怨說:『教授上課沒有重點,也沒有教給我們什麼東西,就要我們上台發表感想,我怎麼知道要說什麼才好呢?高中時,老師上課都會告訴我們重點是什麼,也會幫我們整理。我的鉛筆盒裡,有紅筆、藍筆、黑筆,上課時,我就一直劃線標明重點,也一直抄。但是,我現在上課,筆拿起來,一整堂課,寫不了半個字,畫不了半條線。』這位媽媽說完孩子的問題之後,有一位爸爸也接口說:「我的孩子也有同樣的問題。」這真是「非戰之罪」啊!在考上大學之前,我們究竟給了我們既乖巧又用功的孩子,什麼樣的教育?造成孩子沒有標準答案就不知所措,不能表現滿點就不敢開口,佔滿腦袋的是考試重點,一再訓練的腦力是記憶,而思辯與論述能力,在尚未開發前就已經萎縮!
電視節目《搶救貧窮大作戰》裡,那些志業達人總會告訴那些經營失敗者,要用心、要有誠意來做出食品、料理,要讓顧客感受到真心。人們通常在從事越感興趣的事情裡,就越能發揮自己的天賦,越能做得持久。但是在台灣,習題、試卷、分數、名次,這些東西把學生包圍起來,讓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去思考他們學習的興趣。他們得到了高分,卻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在社會的氛圍、學校的升學率、老師的光榮、父母的期待之下,孩子的未來被決定了;而不是孩子在自己的前途或自己的興趣下來選擇志業。
家長、老師、社會都沒有讓孩子知道未來的路是無限的寬廣,學業成績絕非人生的全部,甚至只是一小部份,人生的目標有如此多的可能性。但是我們的孩子卻被教成學業成績就是他的全部人生。我們是否把他們考上醫學系當做光耀門楣、彰顯我們在社會的光環的工具罷了!或許醫學系需要有高「聰明才智」的學生,但除了分數之外,我們可能還需要問:這些中學生是為什麼要成為醫學生,進而成為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