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4
學生有自信表達自己所學的內容
2004-2006
配合社會議題優化課程,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2006-2008
讓學生通過兩年課程經歷如何完成「獨立專題探究」
2009-2010
通過三年課程,提升學生探究技巧,引起學生對社會保育的關注 。
2010-2012
深化研習主題,發展朋輩學習,通過小組討論、考察,讓學生共同建構知識 。
2012-2014
重整中二中三課程,培養學生閱讀素養和電子學習技巧,提升學生研習技巧及培養學生對香港的了解 。
2014-2016
提升課業的預習與總結課堂功能,強化閱讀及電子學習元素及提升課堂提問技巧。
鼓勵學生關心生活社區及香港文化,增加對香港的感情 。
2016-2018
讓中一學生能盡早認識自己訂立學習目標。
讓中二中三同學深入認識香港文化從而增加對香港的歸屬感。
讓學生於初中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本科一直努力營造同事間開放、自主、和諧的團隊文化,老師間透過科研與協作,以舊帶新,資源共享,讓新同事很快適應融入本科教與學的工作,同時又鼓勵老師積極提出新意念,透過協商,修訂教學內容,讓老師從課程研發、學生學習進步方面得到成就感與滿足感,進而願意投入本科,不斷發展。本科不因新人加入而打亂自己的優良傳統,反而積極善用這些源源不絕的新動力,為本科帶來持續不斷的發展。本科注重教學經驗的累積,為讓課堂教學更有成效,如有需要,課堂間會有簡短討論,即時總結經驗,甚至能同一天內,在班與班之間作出最即時的調動,在能力範圍內產生最大的教學成效。最後,老師的堅持與契而不捨的精神,讓學生對學習投入認真,老師堅持學生交有水平的課業,但同時又能嚴而有愛,這種精神對學習不夠積極的學生很能發揮效用。
為達致最佳的教學果效,本科不斷更新教學材料配合學生學習,此外,不斷探索可行的教學策略,以求因材施教,達至最好的教學效果。以研習的主題為例,曾探研珠江三角州經濟發展、北區歷史、村校文化、商場營運、消費文化、文化保育等。又引入不同的教學法,如戲劇教育、網上討論平台等。在課堂安排方面亦嘗試用不同模式;如全年一堂、半年兩堂等。
經過多年的嘗試,至今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使教學的鋪排更見完整。最近,為針對學生的學習差異,本組在課程設計上更強調學生間的合作與個人獨力承擔。合作學習是為了幫助表現較弱的學生能透過朋輩學習中吸收養分,但是在面對所有課業包括書面報告時,卻一定要學生獨力完成,這種學習經歷讓學生能增加學習信心之餘,亦確保每個學生的學習能達標 。
本科重視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勇於發問、探索和提出意見。故對優化教學的材料、提升教學質素的工作,從未間斷,在課堂內善同資訊科技,如影片、簡佈,引起學生的動力。同時亦會列印過往同學所積累的優秀課業作範例,讓學生透過同儕間的學習,學有方向。此外,我們亦強調跑出課室,曾先後多次邀請嘉賓到校講解(北區歷史、北區農業、商場營運)、接受學生訪問(各行各業)、在校內進行有關議題的辯論比賽、組織參觀團(村校、圍村)、講座、考察(中文大學、城門河、商場)活動等,務求創造空間,讓學生有機會多方面收集探研的資料,豐富探究報告的內容。
學生到社區考察,訪問遊客
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本組亦重視建立學生的學習常規,即固定日子收功課、早三分鐘排隊、學生分組(八朵小花)輪流承擔不同角色、每次上課必備手冊公文夾文具白板筆、能有條理的整理自己的學習檔案。這些學習常規各及相同,學生不但知道老師對課業的要求,亦能內化這些學習常規,使課堂的教學更順暢。
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生雖以小組形式學習,但最後卻要以個人為單位;獨立地完成課業與期終報告,我們讓學生明白善用合作學習的好處,能資源共享,豐富個人知識,但同時要求學生獨力承擔完成課業,從中培養他們獨立探究能力。這種學習經歷讓學生能增加學習信心之餘,亦確保每個學生的學習能達標。在日常教學中,老師亦會要求學生預備資料,以作課堂討論之用。近年更在課程中加插探究計劃部份,望學生學會如何分配自己的工作和時間,尋找合適的研究方法。
在課堂中,學生一直以分組形式上課,透過同儕的協作,以強帶弱,提升學習效能。為發揮同學的積極性,各組員在每課節亦會有一個特定的角色和身份,如匯報員、組長、紀錄員、觀察員等,以確保同學能各有職份,並融入課堂活動。此外,老師亦會定期展示同學的優秀課業,一方面獎勵學遺習出色的學生;另一方面亦讓其他同學有一個學習的模範。不要小看這些分享,這對水平不錯需要刺激的學生最有效,我們設立一個高的門檻,引發他們的良性競爭,只要激發了學生的小宇宙,他們便會自動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效果往往很驚人。
本科重視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勇於發表意見態度與接納別人意見的習慣,故同時發展出一套持續評估的系統;我們重視學生平時的努力,老師亦細心觀察學生平日的課堂表現,這不但能有效的維繫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能讓老師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表現,在課程上做最適當的安排。
為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學習,達致終為始之效,本科以多元方式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包括平時課業、學習反思、學習摘要、平時課堂表現、參與的態度、彼此間的自評互評、口頭報告等進展性的評估方式,加上以書面報告為總結性的評估。這種持續評估方法不但讓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最重要的是讓老師探見自己努力工作的成果──學生不斷的進步,這能激發老師的教學熱忱與效能,優化教學。
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均會以「以疑難為本」為教學的方針。以學生為課堂的中心,老師減少單向的說教,透過發問、情景假設等引導學生作出思考。我們有一句口號:「把問題帶回去,把答案帶回來」。在課堂中,老師亦鼓勵學生互相提問,提出改善意見,此外,要求學生互相評改課業,以「困而後學」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學習經歷印象。
為有效地培訓學生應該的學習能力,本科組一直均有制定一套有系統的學習過程。將各能力、能度、知識按深淺度分別在不同的級別教授,這種分配尤以近年更為顯注。希望藉此避免資源的浪費、課程內容的重覆,並系統地、循序漸進地培養同學的學習態度、傳授知識、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為促進學生的學習,減少他們在學習上的迷思,我們在開課時便清楚說明全年在課程、課業的目標與要求,每一堂課有有清晰的學習目標。
此外,本科在各教學活動上均有清晰的指引。在製作報告為例,我們會向學生展示往年同學的成果、派發格式指引,務求讓學生有一個客觀的準則。而在評估上,我們均會預先將準則、量表告知同學,確保各同學都明白老師的要求。當學生能清楚明白整體要求,便容易引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學生自評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