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文字、錄音: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2023/04/02
和小社總召夢華老師合影(照片提供:翁令曄老師)
「我大學畢業後,進到教學現場實習,才開始意識到,自己喜歡當老師,也覺得當老師是一件有趣的事。」令曄老師說。
目前服務於新北市景新國小的翁令曄老師,原本在國中任教,後來讀研究所時修習國小教育學程,覺得在國小教書更適合自己,因此決定轉換跑道到國小教書。
「學習不應只剩考試」
令曄老師在文化大學讀史學系期間,修讀中等教育學程,畢業後到新北市立三民高中國中部實習半年後,一邊擔任國中兼課歷史老師,一邊在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進修,同時修習國小教育學程。研究所畢業後,她到安康高中國中部擔任歷史老師,「在國中教書的時候,一週只有一堂歷史課,為了趕上每次段考進度和考前複習,除了課文,我沒有額外的時間安排課程實作活動,只能將課本內容以最快的速度教完。」令曄老師說,她覺得孩子的學習不應只限於課本內容,除了課外知識的補充,更希望能透過帶領孩子思考討論,讓孩子擁有思辨的能力。
109學年度,令曄老師到臺北市東門國小教書後發現,國小社會課一週有三節,讓她更有餘裕將多元面向的學習帶給孩子,能練習各式的筆記策略,透過學習單紀錄思考歷程,表達想法,孩子開始成為學習的主角,而非課堂的觀眾。
全班討論消費看法(照片提供:翁令曄老師)
全班討論臺灣文化習俗特色(照片提供:翁令曄老師)
「謝謝老師提醒我,讓我進步」
在教學現場看到孩子無論是學習進步或是態度轉變,都是讓令曄老師覺得感動的事。
班上曾經有位孩子在學習上有些特殊狀況,以至於口語表達較缺乏,文字書寫不擅長,抄寫聯絡簿也需要令曄老師從旁協助,加上他不善於社交溝通,較不易和同儕一起參與課堂活動。有次,令曄老師的課堂活動是關於個人特質學習單,這位孩子無法寫出自己的優點,她問班上其他的孩子:「有沒有人可以寫出他的優點?」沒想到班上的孩子踴躍舉手,搶著幫他在學習單上寫優點,有些孩子寫道:「他做事很專心。」也有孩子說:「他待人善良。」
經過這次活動後,令曄老師看到班上孩子與他有了更多的交流,下課時,也會主動邀請他一起到操場跑跳。「其實我對於他們的互動感到開心,我本來以為孩子是因為不了解他,而疏於和他互動。沒想到這群細心的同學都會默默地觀察他,只是不知道怎麼跟他玩。」藉由不斷地練習,讓孩子與不同特質的同儕相處,更能增進適應團體生活、學會溝通表達和相互尊重的能力。
另一位孩子則是在學習專注力不足,因此訂正作業時,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干擾而分心,經過令曄老師的陪伴,他的學習狀況逐漸穩定。有次,他去課後社團卻將鉛筆盒遺忘在教室桌上,令曄老師請他回教室拿鉛筆盒,並且問他:「你的鉛筆盒沒有帶回家,那回家要怎麼寫作業呢?」孩子一改平常嘻皮笑臉的態度說:「老師,謝謝您提醒我回教室收東西。」
看著孩子持續進步,是讓令曄老師感到欣慰的事,她也發現,能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路程,令她欣喜不已。
老師很棒她有很多學問會教我功課(照片提供:翁令曄老師)
「加入社群,開啟教學新體驗」
確定要在東門國小擔任高年級社會科任老師以後,令曄老師希望學習更多社會科教學的專業知識,她前往新北市海山國小向早已認識的楊椀婷老師請教,椀婷老師除了分享自己的課程及資源,也推薦她加入夢N國小社會洪夢華老師的共備社群。在社群中,她對於教學有了全新的體驗,「兩天的研習中,我從夢華老師和德惠老師身上學到好幾種學習策略,我覺得我讓自己的教學技能再更進階。」令曄老師興奮地說。
回到課堂,令曄老師提供故事性文本給孩子,請孩子依照內容畫成四格漫畫。班上有位孩子對於繪畫作品沒有自信,遲遲不敢下筆,令曄老師鼓勵他說:「老師想看到的是你對於故事架構理解的程度,即便是火柴人,只要把故事說得完整,也可以很精彩呀!」後來,孩子將火柴人畫得活靈活現,令曄老師在全班面前稱讚他的表現,欣賞他的優點,讓這個孩子信心大增,他在社會科學習表現更出色。
中和好好玩海報三節課完成!(照片提供:翁令曄老師)
到了景新國小服務後,令曄老師為了讓自己的教學有所突破,她將教學場域從學校擴展至社區,結合校訂課程「綠景六星-四季弦歌」當中的「綠景生活誌」,設計中和地區的食衣住行作為小組作業,讓孩子規劃路線、介紹景點,並和同學分享。令曄老師特別提到「烘爐地南山福德宮」、「華新街」、「南勢角夜市」不只是當地信仰與生活中心,也是孩子們的共同生活經驗,一說起這些地方,可以很快獲得孩子的共鳴,引起他們的興趣。令曄老師希望可以藉由地方踏查,讓孩子對於居住地產生情感,進而喜歡自己的社區。
「教學更寬廣,生活多美好」
除了實體共備外,國小社會班別也有線上共備課程,令曄老師說:「在疫情期間,社群的講師們手把手地指導我們如何進行線上課程,以及設計多樣的教學策略,甚至各種版本的教科書和各年級的教案,也可以在這裡獲得資源,讓我很敬佩。」
社群裡的伙伴、講師們總是很耐心地給予彼此協助,現在,令曄老師不只將這些教學策略放在社會課,她也將這些教學法轉移到其他課程以及班級經營,她說:「我常覺得加入共備社群後,生活更美好,因為我可以看到更寬廣的教學視野,也可以看到改變教學後,孩子在課堂的眼神不一樣,家長的看法也會變得不同。」
平日周間共備,玩出新創意,擦出新火花
(照片提供:翁令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