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文字: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錄音:魏翎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系學生)
2021/08/07
甫結束的2021夢N臺南場研習,是我發表課堂實踐的處女秀,我似乎更能體會班上孩子在課堂發言的心情。我是比較容易緊張的人,但這次改為線上研習後,在只有自己面對電腦螢幕的狀況下,我能表現得更好,也更從容自在,也許是因為我不需要在意其他人的眼光,我能完整表達我所準備的內容,和大家分享我這一年做了什麼改變。
2020年07月20日於臺南夢N擊掌成為小數A實踐家(照片提供:沈怡欣老師)
「化被動為主動,教學更扎實」
在成為實踐家前,我本來就比較注意學習成就較低的學生,陪伴孩子,但當我看不到學生成長時,內心難免感到挫折。即便現在運用了許扶堂主任的「說數學」和4261法則(註1),還沒看到學生的學習扶助成長測驗結果前,說不焦慮是騙人的。我曾經跟扶堂主任說:「五年級上學期做完課堂實踐,其實內心還是感到慌張。月考範圍雖然不大,但對於學習成就較低的孩子來說還是相對困難,成績並沒有顯著的進步。」
然而,我仔細觀察,雖然看不到成績的成長,但可以看出程度的改變。過去學生看到不會的題目會直接空白放棄,但是現在學生會留下努力的足跡,我也能夠檢視學生目前學習進程,讓往後學習能夠持續追蹤及進步。
我從被動轉為主動,學生也是,藉由課堂經營,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發言,也讓我更能掌握學生的起點行為,確保學生在每個環節都不漏接,教學也更扎實。
曾經一次段考後,有位家長傳訊息問我:「老師,請問我家的孩子這次真的考一百分嗎?」從家長的訊息中得知,也許她不一定知道「說數學」,但是她在陪伴孩子寫功課的過程中,發現這對於學生釐清觀念有很大幫助,學生有時候會把考試寫錯歸因於粗心,但其實這些小錯誤通常就是還沒掌握的概念,導致無法寫出正確答案。而這次之所以能拿到滿分,是因為透過「說」,他都懂了。
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照片提供:沈怡欣老師)
「專注當下,學習忍耐」
對我來說實踐過程最困難的地方,在於身分轉換,我既是教學者,又是學習者。在拋棄舊習慣,且新習慣尚未建立完整模式時,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響,內心舉棋不定。雖然知道「說數學」對學生來說有幫助,但看不到成效前,總忍不住想要重操舊業。
這一年來,我讓自己專注當下,在上課前不要預設進度上到哪裡,我必須動態調整學生的學習進度,而且我也不再執著於學生是否有達到預期成效。「說數學」,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忍」,忍住不去告訴學生最快或是最好的方式,而是同儕間討論後在心中扎根。未來持續實踐的過程,我打算加入「數學筆記本」,更進一步檢視學生的想法,讓學生之間分享不同解題方法,與同儕一起學習的機會。
對我來說,教育是一個播種的工作,我不需期待孩子馬上開花,未來,他們總會在適當時機各自精采。
註1:許扶堂主任數學關鍵密碼:4261「4規則、2句話、6個字、1個字」,詳細內容請見【週三學法寶】第七招,https://bit.ly/4261RULE
扶堂主任入班指導,課後議課討論(照片提供:沈怡欣老師)
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照片提供:沈怡欣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