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文字: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錄音:林苹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學生)
2021/10/02
2020 夢N嘉義場研習(照片提供:官意千老師)
目前任教於玉山國中的官意千老師已經從事教職十五年,她擔任過導師以及校園閱讀推動教師。
剛開始帶班時,因為班上學生狀況不同,意千老師透過閱讀,挑選適合學生的書籍,讓孩子閱讀。
即便一週只能進步0.01,三十天過後,他就不會是站在原點。三年後,當他踏出校園時,已經有了不一樣的改變。
校內讀出經典跨領域課程討論會議
(照片提供:官意千老師)
閱讀策略指導
(照片提供:官意千老師)
安妮新聞課程實施
(照片提供:官意千老師)
「學習帶著走的素養」
意千老師說:「當初會參加夢N是因為看到王政忠老師的書,他對於學生的教學理念,觸動到我的心,我也希望能協助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或許參加夢N可以幫助到我。」
2018年,是她第一次參加夢N,透過怡慧老師的邀請參與。閱讀Song讀課程強調以終為始,藉由核心概念,老師先知道自己要將孩子帶往哪個方向,才能讓整個教學更有效。曾經有畢業的學生,回學校時跟她說:「老師您以前教的閱讀技巧,讓我在高中可以自己閱讀,甚至還可以成為小組討論的組長,帶領同學閱讀。」意千老師受到很大的鼓舞,代表她改變的方向是對的,「我希望,我在國中階段教給學生的課程,讓他們到了下一個學習階段仍然能夠使用,而不是會考考完就結束了。」
對於意千老師來說,會考是檢視學生在國中三年的學習成效,而不是唯一目標。因此如何培養孩子帶著走的素養,是意千老師比較在意的。當學生有了自學能力之後,無論到哪個學習階段,都有能力自行閱讀。
除了參加夢N外,意千老師同時參與臺灣師範大學圖書教師及臺南大學閱讀師資培育兩個社群,不同的教師研習,讓她獲得新的教學風景,體會不一樣的感受。她將學習到的閱讀策略應用於課堂執行,成為實踐家後,她也嘗試和校內各領域老師合作,以達到跨學科學習,促進學生整合能力。
閱讀磐石課程分享
(照片提供:官意千老師)
「等待身心靈回來課堂」
教學生涯中,曾經有位刺蝟孩子,在情緒管理上有些困難,也對班上同學作出攻擊行為,為此,意千老師大傷腦筋。在一次分組討論時,這位學生和其他同學發生爭執,為了讓他冷靜下來,意千老師請他到旁邊的座位休息,但學生不肯。因此意千老師便請其他同組學生換位子。
課堂中,班上所有同學都討論得很熱烈也很起勁,唯獨這位同學沒有加入。一段時間後,意千老師跟他說:「如果你想要加入的話,隨時歡迎你加入。」同時觀察他的眼神,詢問了同組學生的意願,讓他順利回歸群體。
剛開始,意千老師很急於讓這位學生融入於班上團體生活,但是她想起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主張聆聽、等待學生,讓她驚覺:「面對身心障礙的孩子,通常不會要求學生太多。但當學生伴隨其他障礙時,卻希望他趕快進入狀況,這對他來說不公平。因此,我開始學會等待。」
與此同時,意千老師也體會到,課程設計不僅要注意是否達到課程目標外,更要兼顧學生的身心靈都在課堂上。當學生無法進入課堂時,老師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學生願意回到教室,並且讓他有機會為小組盡一份力,即便只是把桌椅回復原狀,都能避免孩子在班上被邊緣化。
「知識,是用來奉獻」
剛開始在當老師的時候,意千老師希望能齊頭式平等,後來她想,這樣真的公平嗎?差異化教學才是在常態分班中會有的樣態,而當她對學生有不同教學方式時,也會藉機教導學生何謂公平。
意千老師說:「我想引用吳念真導演的話:『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的,知識是可以用來幫助別人的。』我會教導班上的孩子,當我們比別人更有能力的時候,不是為了凸顯自己比別人高尚優秀,而是為了幫助別人。以前,我只是一位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但是開始參加社群後的這幾年,我認為,我應該要讓班上的孩子除了能夠適應未來的社會以外,更是可以為別人帶來溫暖的學生。」
教育部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師培育計畫成員
(照片提供:官意千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