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克羅士節奏,感受音樂律動

義學國中王大維老師 (2)

採訪、文字: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2023/05/21

分享後大合照(照片提供:王大維老師)

課程分享-交響王國3(照片提供:王大維老師)

實踐家論壇對我來說,是一座具有正向能量的舞台,我可以在這裡與來自不同學校的老師交流,讓學習變得立體,獲得不一樣的觀點,藉由調整教學策略,使得教學更進步,這些都是我認為參加實踐家最吸引人的事。

「打開教學新視野」


2020年是我第一次參加夢N研習,我在研習中看到不曾想像過的教學策略,「原來,音樂可以這樣玩!」是我當下的想法,因此我和講師擊掌承諾成為實踐家。在學校課程安排下,我有機會從七年級開始帶領孩子嘗試新的教學方式—達克羅士教學法(Dalcroze Eurhythmics)。這個教學法是將音樂化成具體的形態讓學生直接感受到音樂,此外,我也將錄音混音、表演藝術和議題融入教學,「夢N打開了我對於音樂教學的想像和視野!」



音程心臟病1-結合音程知識及卡牌遊戲心臟病機制並加入分組合作學習
(照片提供:歐陽慧英老師)


不只是教學,我也在共備社群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社群裡的氣氛讓我感覺友善與開放,我還記得方美霞老師說過:「不是只有好的教案值得被分享,失敗的教學也有讓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我們來這就是學習,透過交流滋養彼此。」聽到老師的一席話,讓我吃下定心丸,更無後顧之憂地實踐課堂。實踐的過程中,難免挫折或是卡關,不過講師們仍舊鼓勵我們,讓我深刻地知道,即使我在實踐的路上迷路了,一定會有夥伴帶我走出泥淖。


「將學習時間還給學生」


經過一年的準備與社群扶持,我在2021年臺北場分享。由於課程內容是關於遊戲式教學,為了讓來參加研習的老師有更好的學習體驗,我帶著他們親自感受學生的教學流程。我很喜歡整個過程,也從他們的回饋中看到可以將教案調整得更好的地方。


課堂實踐後,我發現自己教學心態改變很多。過去,我會按照教案擬定的教學時間和規劃執行,一心一意地把課程進度完成,而忽略了學生的疑問,或是想要在活動中有更進一步的互動,這樣教學與「以學生為主體」相互矛盾。然而,在我參加夢N和加入社群後,我給自己較多的教學彈性,不只是嘗試創新教學,我也告訴自己:「今天的進度只要完成教學目標就好。」把更多的學習時間還給學生,確定大家都跟上了再往下一個目標前進。




課程分享-音程心臟病4(照片提供:王大維老師)

課程體驗-交響王國1(照片提供:王大維老師)

課程分享-交響王國2(照片提供:王大維老師)

「音樂學習多重感受」


與學生建立學習習慣和默契,是達克羅士教學法很重要的一環,學生除了要專注之外,還需要一心多用,耳朵、頭腦、肢體三者並用,在課堂中讓學生感受到音樂律動,並且將感受以肢體動作表現出來,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開發學生的肢體表現以及音樂感受的敏感度。然而,我也發現,這樣教學模式會隨著學生年級增加,變得有些困難。學生開始有些害羞,不敢展現自我,也會排斥這樣的學習方式。因此,我需要再加入不同元素,例如:讓學生創作RAP,藉由節奏律動引導學生自由搖擺身體,也能了解文字押韻的重要性。


此外,在認識樂器課程中,為了讓學生可以從聽覺、觸覺認識樂器不同的樣貌,我請管樂團的同學將樂器帶到班上,並且吹奏簡短旋律,欣賞不同樂器的音色。學生跟我說:「老師,以前我只有在CD裡面聽過這個樂器的聲音,聽到現場演奏後,原來銅管樂器的聲音這麼宏亮。」讓學生親身欣賞後,直接感受音樂帶來的魅力。



「跨領域讓音樂立體化」


我常跟學生說:「勇於跨出舒適圈,試著學習不同的新事物。」這句話不只是對學生說,其實也是對自己的鼓勵。我還記得在臺北場分享完後,我說:「好的學生會帶你通往更美好的教學道路,我很感謝每一位我所教過的學生,是他們讓我有勇氣嘗試不同的教學法,也是他們讓我有機會找到自己不同的教學面向。在課堂中,我們彼此交流回饋,一起學習與成長,將課程不斷地調整,讓音樂課有不一樣的創意。」雖然,偶有出現學習動機較弱,且不願意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時,會讓我感覺氣餒,但我告訴自己:「先將注意力放在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學生身上,不只提升自己的信心,也透過同儕的力量,讓這些學生能夠再次回到教室學習。」


課堂實踐1-在參與第1次夢N後,
將方美霞老師分享的聲景課程帶回課堂實踐
(照片提供:王大維老師)


未來,我計畫再更勇敢一些,往跨領域教學邁進,例如:將課程融入地理或是歷史內容,由於音樂與兩者之間有很大的淵源,像是音樂史的變革或是管風琴的發展路線,這些故事都會使得音樂課程更立體和生動,讓學習音樂的歷程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