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聆賞,從聽出發

楠梓國中林婉曄老師 (2)

採訪、文字、錄音: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2023/01/08

最早參加夢N時還沒有音樂組,一群音樂老師跑去上美術和
表演藝術課,想辦法將藝術串連起來。
(照片提供:林婉曄老師)

夢N講師群為我們帶來了律動、欣賞、歌唱、創作、跨域等可以現學現賣課程,非常實用。(照片提供:林婉曄老師)

音樂的範疇很廣,從古典樂、搖滾樂、饒舌音樂、流行樂等,在進入課室教學前我只熟悉古典樂,進到教室後才發現,我和學生的音樂聆賞經驗格格不入。因此,我開始學習不同類型的音樂特色作為教學素材,並且融入於課程,甚至讓學生練習創作。 

「人聲音域高低,接納成長變化」



音樂主要由音高、節奏、音色構成,因此在設計課程時,我會以主題式教學,讓學生從中認識音樂,喜愛音樂,進而創作音樂。首先,我以達克羅士(Dalcroze)音樂節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律動、音感,從遊戲互動中讓學生熟悉音樂基礎能力,並且引發他們對於音樂的興趣,進而願意唱歌、傾聽以及音樂欣賞。



透過肢體將音樂表現出來的聞樂起舞,需要逐步的聆聽與反應的練習
(照片提供:林婉曄老師)

當課程進行到人聲課程時,我會播放聲帶振動與運作原理的影片,讓學生知道人聲如何產生,同時將景興國中張巧燕老師性別平等議題融入音樂課程的教案「聲音,可以貌相嗎?」作為教學內容之一。每個人因為聲帶不同,而發出不一樣的聲音,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音域以及聲音特色,進而討論聲音的刻板印象。因為國中階段的孩子進入青春期,無論男生或是女生的聲音都會有所變化,他們會對於自己的聲音沒有信心,而不敢發出聲音唱歌,甚至說話。因此讓他們認識聲音之後,願意接納自己的變化。


「以平板創作樂曲,從分組學習聆聽」


除了人聲之外,我也嘗試在疫情期間讓學生在家自創歌曲,學生從上學需要使用的生活物件中挑選一樣,例如:腳踏車、鞋子、書包等,並且以物件的角度思考因為疫情只能在家上課的心情,歌詞採擬人化描寫物品現況以及未來展望,藉由歌詞書寫的過程,投射出學生對於自己的期望,學生將創作製成30秒的影片,並且線上播放與班上同學分享。一位學生跟我說:「老師,我覺得做出這支影片很有成就感,我從來沒有想過從書包的觀點去想事情,原來書包的想法和我一樣很期待再次回到學校上課。」


將科技融入於課堂遇到的挑戰在於平板課程教學流程要更清楚及詳細,讓學生清楚課程目標及應用程式操作流程後,便讓學生兩兩一組完成任務。透過分組討論,我認為可以讓學生練習「聽」的能力,在我的觀察下,我發現有些學生較沒有耐心聆聽自己的作品,以至於創作出來的旋律沒有美感和秩序,因此同學間互相欣賞對方的歌曲,也能討論如何讓旋律變得更好聽。我還記得第一次在王政忠老師的MAPS教學法研習時,看到學生自主學習的模樣一直深深烙印在我心中,現在,我也能在自己的課室看到這樣的風景。



學生們專心熱烈的課堂討論是教室最令人開心的風景。
(照片提供:林婉曄老師)

跨校社群的研習夥伴,是平日教學和研習的扶持力量。
(照片提供:林婉曄老師)

iPad任務小闖關,讓學生有目標的學習操作、
熟悉曲式結構。
(照片提供:林婉曄老師)

「復古旋律重新演繹」


我希望能透過音樂課讓學生認識不同年代、風格的音樂,以增加音樂欣賞的廣度,並且從當今流行的音樂中擷取素材,例如:韓國偶像團體BTS音樂中的Disco 風格,和復古闊腿褲的衣著風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產生共鳴。我試著讓學生了解音樂的流行是一個循環,有些他們現在聽到的流行樂,其實融入了過去流行的音樂節奏,在不同的演譯上,有了新的詮釋。



擔任實踐家讓我重新檢視課程,是一趟非常艱辛
卻有重生感的旅程。(照片提供:林婉曄老師)



曾經有學生跟我說:「老師,因為您在課堂介紹披頭四樂團的音樂給我們聽,我現在念書的時候都會聽他們的音樂,因為我覺得很好聽,謝謝老師介紹這個樂團給我們認識。」讓學生的音樂學習橫跨不同年代和地區,假使我沒有在課堂上介紹披頭四樂團,或許他就失去體驗這些美好經驗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