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讓我的教學留下特別印記

愛蘭國小曾思婷老師 (2)

採訪、文字: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錄音:林苹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學生)

2023/12/10

高年級運用iPad查詢國樂器種類(照片提供:曾思婷老師)




課室裡的不自信轉變成充滿能量,是我參加夢N研習以及加入共備社群後的最佳寫照,我試著將數位教學工具融入於課堂,不但讓我度過疫情期間的學習多元樣態,也讓教學策略多樣化,學生更起勁,重拾對音樂的興趣。

「參加夢N,重獲新生」



在考教師甄試的那段期間,並不是很順利,甚至讓我感到沮喪,也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恰巧校內有位夥伴邀請我一起到雲林環球科技大學參加夢N研習。那次的研習結束後,我彷彿重獲新生,找回自信,不只加入臺北市萬大國小黃麗慈老師的共備社群,也擊掌成為實踐家,滿滿的教學能量蓄勢待發。




2019雲林N初體驗(照片提供:曾思婷老師)




在新北市的國小擔任代理教師時,透過麗慈老師的幫忙,協助我準備教師甄試,調整試教狀態,讓我順利上榜。此外,加入共備社群最大的收穫是,夥伴們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只提供給我最有力的支持,也會互相分享教學資源,讓我在共備教學的路上不孤單。


TPACK講師培訓1(照片提供:曾思婷老師)

「會上癮的課堂實踐」



其實,第一次當實踐家是機緣巧合,擊掌的當下,我對於實踐家的真諦仍有些疑惑,不過在班上學員的鼓舞下,我勇敢地成了第一屆實踐家的一員。擊掌之後,麗慈老師手把手的扶持,我有了第一次分享課堂實踐的經驗,接著第二次,成為實踐家,好像會上癮。


我重視每一次課堂實踐,以及簡報內容,不只是為每年設下年度教學目標,給自己挑戰,也能透過分享讓學員老師們獲得不同的教學經驗。




Garageband 公開課2(照片提供:曾思婷老師)



疫情期間,為了讓學生不因停課而暫停學習,我花了許多時間學習線上教學工具,「我是配樂大師—app Garage band音樂創作教學分享」是2021年我在臺南場分享的主題,簡報第一頁斗大的文字寫下「凡事起頭難」,揭示了我對於數位教學的徬徨。我從進到臺北市興華國小方美霞老師的教室觀課開始,接著學校在教室內裝上電子互動白板,之後自己在課堂實際教學時,才發現沒有想像中地那麼難。原來,是恐懼使我裹足不前,有了一次經驗後,我更有信心往下一步邁進,也期許自己能夠成為其他老師的動力,如同社群夥伴支持我一般。 




「實踐教學帶來變化」



成為實踐家,就是給自己一個教學目標,雖然會讓自己的教學變得很忙碌,但是有了社群夥伴的幫助,可以事半功倍,也能在自己的教學歷程上留下特別的印記。此外,教學改變後,我觀察到不只大幅改善師生之間的關係,甚至孩子同儕間的相處也更為融洽。


教書的這N年來,我對於教師專業成長的想法是,教學策略日新月異,除了要符應教育政策,更希望能將音樂的美好帶給每位學生。或許孩子們曾經有不好的經驗,因而討厭音樂課,但如果他們能在我的課堂中重拾對音樂的興趣,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鼓勵。除了數位教學,我也不斷追求知識、技能,以擴大自己的教學視野,讓教學實踐有更多的可能性。




音樂雙語學生試著以垃圾袋和保特瓶製造不同音效
(照片提供:曾思婷老師)

備註:本文採訪時,曾思婷老師服務於臺北市北投區大屯國民小學擔任音樂教師,現已於110學年度第二學期介聘至南投縣埔里鎮愛蘭國民小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