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文字: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錄音:魏翎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系學生)
2022/08/14
肢體即興(照片提供:溫苡均老師)
實施雙語教學兩年多來,沒有一刻是輕鬆的,不只是我需要不斷地調整教學進度,學生也跟著我的指引進入雙語表演藝術課程。雖然,剛開始學生並不適應,也有些不理解,然而,當課室英語默契充足,並且讓他們在課堂創作有些成就後,他們便更能樂在其中了。
「影片創作,內湖魅力」
為了讓學生的課程結合生活,去年我在上下學期各規劃了初級與進階的影像課程,並且搭配校本課程,不只讓學生更認識內湖周遭的人文風情,再從踏查過程中選擇一個主題製作三分鐘的雙語短片,讓國外的觀光客也能知曉內湖的魅力之處。
上學期,我先請學生以短篇幅的影像創作,拍攝三十秒的廣告設計影片,將上課學到的創作方法和鏡頭語言結合;下學期則以 “To Be a YouTuber” 為主題,加入更多拍攝及剪輯技巧,例如:開場、運鏡、轉場等,讓影片效果更為豐富及多元。看到學生精彩的創作主題,例如:內湖著名甜點介紹、以文湖捷運為思考主軸的捷運沿線景點、更有以日本動漫《進擊的巨人》作為主題,介紹全臺灣最大聖王公廟—碧山巖。這些學生們的創意表現,讓我有機會參加「臺北市第22屆中小學及幼兒園教育專業創新及行動研究」,獲得特優的殊榮,很慶幸能在大疫席捲臺灣的前夕,與學生和各班導師們完成了這些紀錄和經歷。
「情境篇-碧山巖」影片截圖
(照片提供:溫苡均老師)
「情境篇-捷運沿線」影片截圖
(照片提供:溫苡均老師)
「美食篇-內湖737」影片截圖
(照片提供:溫苡均老師)
「教學步調,重新調整」
看到學生有如此優異的作品,讓我深深地覺得努力很值得,也為教學生涯留下一個重要的記憶點。今年,我參加臺北場實踐家論壇,和台下的學員老師分享這些教學活動,多數的老師給我正面的回饋,「原來,表演藝術的雙語教學可以這樣玩。」其中最受歡迎的活動較 “Stage Combat” (舞台武打套招),我將此活動放在《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的單元脈絡中,讓學生練習打鬥套招,再從西方劇場的元素延伸至京劇,教學廣度便更多元,因此,有許多老師表示願意回到課堂嘗試。
發展故事(照片提供:溫苡均老師)
然而,一開始雙語教學並不是那麼順利,根據學生在考試上的英語表現,大多數學生都有不錯的水準。但是,第一年我在國二班級實施雙語教學時,學生的反彈很大也有些抗拒,曾有學生跟我說:「老師,為什麼妳要一直講英文啊?」我也看到某些學生在學習上或多或少都受到一些阻礙。
因此,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我將教學的步調放慢,並且與英文老師討論教學內容,希望能讓學生更適應這樣的學習模式。此外,也透過雙語教學的共備社群,和伙伴們討論不同的教學策略,將教學調整到自己與學生都覺得舒服的狀態,也能兼顧評量設計。
「雙語教學,有效溝通」
由於,表演課程多以實作評量,評分規準相對重要。評分指標中,我會分成三個向度「驚豔、尚可、走鐘」,並說明符合標準的向度,讓學生事先了解評分標準,他們在準備表演時也能有所依據,能客觀地評量學生的表演展現,評量結果也會較為一致,但由於學科取向,英語表達並不會放入評量規準中。例如,以搬演《仲夏夜之夢》單元為例,我列出的評量規準如下:
評量規準(照片提供:溫苡均老師)
在嘗試雙語教學的這兩年當中,不只是我,學生也和我一起面對這樣的挑戰。剛開始,學生擔心講得不好、怯於開口,「即便只講出了幾個簡單的字,都值得鼓勵。」我期待學生勇於用英文表達他的想法,再加上同組的同學也會互相支援及翻譯,「只要他們願意做任何努力,我都覺得很棒!」
曾經有位想嘗試雙語教學的老師詢問我可以怎麼做,我認為:「要先把英文作為教學工具,只要師生雙方能夠有效地溝通,便是好的教學模式。如果班上有英文能力較落後的學生,老師除了要放慢步調,讓學生們熟悉課室英語外,且以異質分組合作,等待他們跟上後,不只能主動增加生活用語的英文單字,也能提升語言使用的流暢度,享受課程的樂趣。」
與學生分組討論(照片提供:溫苡均老師)
分組搶答活動(照片提供:溫苡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