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文字: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2021/11/27
110年11月04日 高雄歷史跨校共備(照片提供:蔡宜岑老師)
六年前,宜岑老師想要翻轉,翻轉需要夥伴,除了她,還有四名想要改變的歷史夥伴,蔡瓊娥、蔡怡貞、莊雅惠老師一起共組社群。社群元老從四人開始,六年過去因應108新課綱變革,教材內容有了變化。因此,越來越多老師意識到,若能加入社群和其他老師一起準備教材,教學內容有系統性,更能事半功倍。
屏東實踐家大集合(照片提供:蔡宜岑老師)
「社群,讓夥伴來專業增能」
目前擔任夢N國中社會總召,任教於民族國中歷史科。蔡宜岑老師經營兩個社群,一個是為夢N講師以及扶持實踐家為主,另一個則是為位在高雄的歷史科教師社群。
無論是夢N社群或是高雄歷史科社群,除了專業增能外,情感連結也不可或缺。宜岑老師說:「當初成立社群,我們四位老師就有共識,組成社群就是為了把孩子教好。因此我們專注於課本內容、學生迷思概念等,拋出問題,再大家一起討論。我們很歡迎夥伴來社群學習,社會科的社群既開放又多樣。」
因此社群增能從不同面向運作,讀書會、課程討論、專業增能、公開觀議課等,都是能協助夥伴們持續進步的方式。
線上讀書會:2021新增線上讀書會,原本是講師之間的書籍分享,沒有特定目標,後來轉型成讀書會,提高效益,也讓夥伴關係更密切。
課程討論:原先以了解領綱、學習內容、學習表現為主,不過隨著108課綱上路,這樣的共備模式已經不足。以素養導向的命題方式,是108課綱的核心概念之一,因此命題技巧也加入社群討論的項目。希望藉由社群,能讓夥伴們不再為考題煩惱,也讓題目更生活化,貼切108課綱的核心目標。
專業增能:宜岑老師透過活化教學與多元學習計畫,聘請外部講師帶領夥伴課程增能,也安排戶外踏查,對歷史文化有更全面及深刻地了解。
公開觀議課:藉由與夥伴間的說課、觀課、議課互動中,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的學習成效。
宜岑老師特別提到,在108課綱變革下,面對授課時數縮減,教師必須事先將歷史脈絡梳理及重組,再以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下,給予課程教學,對於老師來說,其實很不容易。因此,社群共備會以每一次段考範圍為原則,讓夥伴們在互相協助下,讓課程進行順利,學生也學習得更好。
此外,多位夥伴也利用周末自主參加高雄市明華國中歷史科黃麗蓉老師(教育部歷史科專案教師),辦理的「高雄市社會領域歷史教學讀書會」,這是社群夥伴另一個增能的管道,將自己的學科本質顧好。
對於宜岑老師來說,社群廣納各種教學方法,就如同夢N的初衷一樣,只要是對學生學習有幫助的,就是好方法。「社會人,社會事,百百款,我們追求多元價值,讓社群有更多樣貌。每當夥伴到外面去參加研習,再把學到的東西帶回社群,彼此就可以因為這些刺激,激盪出新的火花。夥伴能從中不斷地進步,並獲得足夠支持那就夠了。」宜岑老師認真地說。
110年08月19日 新北場實踐家線上共備(照片提供:蔡宜岑老師)
高雄跨校歷史共備~增能講座(會考解密)(照片提供:蔡宜岑老師)
110年08月07日 高雄地理跨校共備社群
(照片提供:蔡宜岑老師)
110年08月07日 高雄場實踐家做簡報增能線上研習
(照片提供:蔡宜岑老師)
「社群,帶給夥伴力量」
這六年來,社群成員來來去去,其中,宜岑老師提到兩位令她印象深刻的夥伴。
任教於桃園市大有國中地理科楊雅婷老師,她擅長將科技互動融入地理課程,他曾經提到當時她參加研習的初衷,她覺察到自己的課程設計似乎少了一些人文溫度,急於尋求解方,一個月中連續參加夢N和學思達研習,從中找到她所需要的內容。她從學員開始,持續課堂實踐,最終成為夢N講師,同時也是新北共備社群核心成員。2017年參加對岸舉辦的杭州「兩岸智慧好課堂」教學競賽國中組以「關隘」一課榮獲「金牌」,今年更榮獲教育部師鐸獎。
另一名老師,是屏東縣明正國中歷史科陳彥中老師,這位老師很特別,她其實不喜歡當老師,再加上自身在閱讀上有些許閱讀障礙,閱讀歷史文本對她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因為有社群的幫忙,讓她感到安心與信任。同時,在社群共備時,總是能從夥伴間得到想法及力量。她將這些想法帶進課堂實踐,雖然偶有失敗,但仍能獲得寶貴經驗。她說:「我想借用陳珊妮老師的話說:『學會做好一切不喜歡的事情,才能讓你更喜歡自己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正因如此,有了心態上的改變,對於身為老師有了新的體悟。
「社群,是為了教會孩子」
宜岑老師回想當初會想改變教學,進而成立社群的契機,全是因為曾經有一位學生,在她的課堂睡了三年(一週一堂,幾乎都在睡覺,很少有清醒時刻),這讓她驚覺,改變的時候到了。「在組織社群過程中,有夥伴一起走總是比較有伴。雖然沿路披荊斬棘,但我們正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回到課堂,我們的本質是老師,把孩子教好是我們的要事,是這群在教室內的孩子賦予我們改變的力量。」宜岑老師不斷提醒著自己與夥伴,一路走來是多麼來得不易。
對於未來,社群目標仍舊不變,「把孩子教會」依然是最重要的事。為了讓社群有源源不絕的想法產出,宜岑老師也會鼓勵夥伴們走出舒適圈,跨域學習會讓課程更加精采。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花若盛開,蝴蝶自來。」這是這幾年宜岑老師不斷謹記在心的十六字箴言,只要是該做的且是對的事,那就去做,而不去計較得失;如果社群經營得好,自然就會有老師自動加入,善緣也會主動上門。「我想這是我對自己以及社群夥伴的期許。」宜岑老師溫暖地說。
最後,宜岑老師更是感謝一直支持社群的好夥伴們,彭心儀、李雅雯、吳宜蓉、張碩玲、謝逸帆、楊雅婷、徐筱玫、黃心怡、何郁瑩、何信甫、賴錦慧、陳岱均、史蕙萍、許純瑋、張素惠老師們。有他們的付出,讓國中社會社群更加茁壯,也逐漸在臺灣各地開花結果,影響更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