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文字:王怡珽(夢N專任助理)
錄音:魏翎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系學生)
2021/07/31
學習道路上,有些孩子跑得快,有些跑得慢,如何讓學習成就較低的孩子有更好的學習成效,是老師必須不斷思考的問題。
雲林縣虎尾國小沈怡欣老師一直以來關注在這群孩子身上,為了讓這些孩子學得更好,她加入課堂實踐的行列。
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照片提供:沈怡欣老師)
怡欣老師自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畢業後,透過分發,先到臺中市區的省三國小服務,爾後,調回家鄉雲林虎尾國小繼續在教學崗位上。
在十七年的教學生涯中,怡欣老師曾遭遇較大的挫折來自於學生在課堂上的脫序行為。學生為了引起老師注意,在課堂間大聲說話,或是和同學發生衝突。與學生溝通後,她發現,學生藉由干擾上課,想要獲得多一些關注。學生轉學後,也曾經數度回到學校找她聊天。從這些過程中,她了解其實過去對學生的關懷,學生都有感受到,也知道老師是真心想幫助他,只是當下沒辦法用比較好的方式回應老師對他的關愛。
此外,怡欣老師也給予班上的學生機會教育,她希望學生應該專注於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是責難已經過去的事。
學生到黑板寫下分組討論結果(照片提供:沈怡欣老師)
數學公開觀課(照片提供:沈怡欣老師)
在課堂實踐的這一年,怡欣老師看到學習成就較低的孩子有顯著成長,這是讓她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五年級上學期末,學校辦理學習扶助成長測驗,她的班上有六位學生參加,只有一位以些微差距沒有達到測驗標準分,這對她來說是相當大的鼓舞。因為這些學生過去的測驗表現都不盡理想,但透過一學期的改變教學下,學生在學科基本能力上,有明顯進步和穩定。
怡欣老師認為很大一個關鍵是「營造課室安全感」,「我希望學生能在課堂上勇於舉手發問。」她認真地說,「我讓學生感到安心,他們不會因為舉手發問而遭到其他同學嘲笑。」建立友善的課堂守則,讓學生能夠更專心在學習過程、充實知識,而非考慮同儕間的閒談。
「數學說出來,思緒理清楚」
在班上,怡欣老師會花比較多心思在學習成就較低的孩子身上,他們升上高年級後到她的班級,她會先複習學生的舊經驗,同時找出問題癥結點,對於學生能力有基本認識後,也知道如何幫助學生進步。
2020年怡欣老師參加夢N臺南場國小數學A班,第一次接觸許扶堂主任推廣的「說數學」,透過「說」的過程,不只能訓練學生的邏輯思考,同時也能提升口語表達。過去在指導學生時,她通常採單向式講述式教學,曾經班上有兩位參加課後輔導班的學生,上課時詢問學生:「你有聽懂嗎?」學生初期會反應聽不懂,但幾次下來,當老師再問時,學生會說他懂了。然而事實上,老師無法立即檢視學生是否真的理解或者假裝聽懂。
因此怡欣老師改變策略,她開始和學生對話,一直拋出問題,也請學生「說數學」給她聽,一旦發現學生說得含糊其辭的地方,請他再說清楚,幾次下來,學生會顯得有些緊張,這時,她會鼓勵學生:「如果你還是聽不懂,就說不懂。」逐漸地,與學生建立了良好的默契,不只讓成績好的學生「說」,更要讓後半段的學生也有機會表達,在課堂勇於舉手表達不理解之處,對於學生來說這也是一種進步。
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照片提供:沈怡欣老師)
「以身作則,讓學生看到勇敢」
成為實踐家,是怡欣老師對學生示範「勇敢」的機會,讓他們參與其中,同時也創造自己不同的教學經驗。就如同大叔曾說的:「我說給你聽,我做給你看,現在換你做做看。」當了十七年的老師,又重新回到學生後會遇到什麼困境,怡欣老師想透過親身體驗,並且找到心法,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可以知道如何支持他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身為老師除了陪伴,也能引導他們如何面對失敗。怡欣老師在擊掌時,她並不知道會遇到什麼問題,也不確定是否真的能幫助學習成就較低的孩子進步,以及突破她的教學困境。經過了一年實踐,怡欣老師說:「這一年,我學會了更多的忍耐,除了不厭其煩地指導外,更要忍住不要太快說出解答,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思考以及尋找答案。」學生進步了,而改變還在持續發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