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簡介
計畫簡介
結合人文關懷與數位人文兩方面思維,透過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延展實境等各種數位科技,一方面協助泰雅族與賽夏族傳統文化知識的保存與復振,一方面促進兩族特色產業的展示與銷售,達成族群共融共榮、永續發展的理想境界。
在課群核心重點價值方面,本計畫除了具備「人文關懷」的內涵之外,也涉及「永續城鄉」及「減少不平等」等各項人文社科議題。再者,本課群廣泛融入各種數位科技與量化分析技能,因此除如表面上看來符合「數位科技與人文融匯」這項核心價值之外,細究其內涵則更囊括「引導數位科技支持社會發展」此一未來可能。
在數位技能方面,訓練學生學會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與知識圖譜進行田野調查,並且學會利用動作捕捉、3D 掃描、3D 建模與延展實境進行原住民族傳統文物與生活習俗的保存及復振,以及學會利用數位行銷、人工智慧與延展實境協助原住民族特色產業的展示與行銷。
在人文素養方面,帶領學生認識泰雅族與賽夏族的傳統知識文化及風土民情,並且能夠逐漸對其產生高度認同感,同時也要了解當代原住民族特色產業的發展侷限與挑戰,以及族人在就業或創業等方面所遭遇的弱勢條件,進而培養學生建立族群共融與共榮的理想情操。
本計畫以 3 門基礎課程、 2 門進階課程和 1 門頂石課程做為課群架構,並且將主、共授教師團隊擴大包含應心系、社工系、大傳系、視傳系和時尚系的專任老師,以及兩位嫻熟原住民族知識文化與產業展銷的外部專家學者。此外,本計畫將以本校通識教育中心為執行單位,旨在透過通識課群帶動學生投入跨領域學習的動機與氛圍,因此將鼓勵學生組成橫跨學院系所的團隊,培養他們成為新一代的「數位人文」領域專家。
為求課群完整度與連貫性起見,所有科目均為配合本計畫核心概念與發展方向而規劃的新開課程。本課群每門課程皆為 2 學分,學生修畢所有 12 學分後可依照本校相關辦法取得學程證明。由於本計畫以本校通識教育中心為執行單位,因此聯繫管道與課程會議等皆依照通識教育中心既有組織與規範,但另增聘專任助理 1 名負責處理相關行政事宜。目前第一週期之課程設計仍依傳統 18 周課堂模式規劃,預計在第二週期執行時將檢討第一週期的執行成效,配合本校 16 周課堂彈性學制模式,以及利用一至二周密集上課的「模組課」設計,搭配組合成最能提升學習成效並且讓學生善用彈性時間的課群運作模式。
本計畫不限定修課學生系所或年級,但若學生立志修畢課群並且取得學程證明,則建議以二、三年級學生參與修課為宜。如若學生單獨選修部分課程,則仍可認列為通識學分,或俟本計畫通過後調整相關學院系所課程科目規劃表,將部分科目納入認列為院系專業選修課程,以利提高學生修習動機與實際修課人數。目前預計在第一週期每門課程之平均修課人數為 25 人,但是在第二週期將以倍增修課人數做為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