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分享
新知分享
2023/10/25 by 李宏偉
前面某篇文章提到只要一張照片就可以利用 Headshot 生成臉孔模型。目前 Headshot 已經進化到第二代,微調的功能更多、展現出來的效果也更擬真。最近因為要拍「數位人文」課程的微影片,有感於自己身材走樣離譜,深怕危及觀眾的視力健康,因此突發奇想要加碼利用 Character Creator (CC) 來創造出幾個我的「阿凡達」( avatar 替身),讓他們在微影片中替我拋頭露面。
其實,我們實驗室使用甲尚公司的產品已經好有幾年時間,但是我向來秉持要和小龜兩個人專業知識和技能應該稍有重疊但需彼此互補為宜的原則,所以人物和場景的創建以及故事和動畫的設計,向來都是她的業務與專長。因此,不管是 iClone 也好、CC 也好,對我來說都是很新鮮的嘗試。
前幾天原本只想小小暖身一下,沒想到越玩越上癮,做出了10個左右的我的替身,有原民風、台客風、嬉皮風、運動風、歐巴風、牛仔風、復古風和英倫風,相當有趣。在製作的當下,不僅要思考如何搭配穿著 (與我熟識的人都知道,現實生活中我對這件事情是最不計較的),也逐漸能夠順暢地使用各種功能。以後在相關的教學活動上,或許可以讓學生從設計自己的替身開始,作為學習這套 APP 的有趣開端。
接下來,就等著讓這些在多重宇宙中出現的我(們),在數位人文課程的微影片中活靈活現起來囉!
2023/7/23 by 李宏偉
在原住民族知識與文化的保存工作中,除了語言與文字之外,視覺化材料的呈現也是我們積極努力的目標。因此,除了利用 3D 掃描或建模將古物、器皿或甚至建築保留在元宇宙之外,黑白照片的修復和著色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自上學期起我便嘗試帶領學生利用 Photoshop 的 Neural Filter 來做原住民老照片的 AI 著色,但是所得結果總覺得僅僅差強人意。昨晚失眠,一時興起利用 DeOldify 這隻自動著色引擎寫了個 Python 程式,然後又 Google 了一下看看有沒有很厲害的 AI 著色引擎,結果讓我找到 HitPaw 的 Photo Enhancer,不過它不必自己寫 code,只要下載安裝即可,但是得花錢才能匯出結果。
比較這三個 AI 引擎的效果,就著色方面的表現我覺得DeOldify 和 HitPaw 差不多,但是後者有個「人臉專用模型」,既可處理著色問題又能柔和臉孔質地,所以整體效果會更好一些。至於 Photoshop 的表現確實略遜一籌,不過它的另一個優勢是可以手動上色,所以最右邊那張圖看起來顏色會更豐富,但那是自己再加顏色的結果。
以當前情勢來看,在全面 AI 化之前,應該還會有一段時間處於「半自動武器」優於「全自動武器」的階段。但是我想,針對 AI 自動著色對台灣原住民族老照片表現總是較差的問題,原因可能在於它們的預訓練模型沒有見過幾張泰雅族或賽夏族的「彩色照片」。話說回來,這會有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如果沒有彩色照片給 AI 看,AI 就生不出彩色照片!這時候,依照現有實體物件(譬如服飾)進行人工著色,或者請教耆老憑其記憶修復照片,或許都是可行解法,但是也都刻不容緩。
這方面的 AIGC 和純粹創作取向的 AIGC 不同,因為我們要做的是保存,所以需要考究,而這也正是我和學生們必須加碼厚植原住民族文化底蘊的根本原因。
2023/7/15 by 張鈺潔
在 Adobe Firefly (Beta) 裡面有許多不同創作模組,可供生成完整圖片,我選擇「生成填色」來繪製與修改圖片。這張照片想要表達的是「運動健康美少女保護森林」的一種意象,很像日劇「哪啊哪啊~神去村」招募實習生的宣傳照片。
我先把原本圖片去背,使用 text to image 功能輸入 forest,這支 AIGC 就自動把主角送至森林裡。想說也許可以幫這個女生別個胸針,我就用筆刷刷掉一塊範圍,一樣使用 text to image 功能輸入 butterfly pin,這支 AIGC 就自動在主角的衣服上面別上蝴蝶別針。這女孩兒的肩膀上應該可以帶一隻小動物,一樣用筆刷刷掉一塊區域,使用 text to image 功能輸入 rabbit,這支 AIGC 就自動放個小動物在女主角肩膀上。弄著弄著,一張還算不錯的宣傳照片就出來了。
看著這位美少女,心想... 會有人看到這張照片,便想要像「哪啊哪啊~神去村」裡面的「勇氣 (劇中男主角)」一樣走進山裡,守護著這片山林嗎?
2023/7/13 by 李宏偉
昨晚還在猶豫要不要花錢買 Midjourney,甚至都已經在考慮要哪個版本?月付還是年付?突然靈光一現,用 AIGC 當關鍵字 google 了一下,沒想到跳出來 Adobe Firefly 這個東西。因為我本來就是他們家的定期用戶,所以也沒多想就直接試試看這個 Adobe Express (beta) 版到底是啥好東西? 原來它也可以做 text-to-image,而且跟 Midjourney 不太一樣的地方是,可以對它講白話文而不用下咒語。一開始我也摸不著頭緒,後來慢慢玩開來了,整個晚上就用 abstract style of aboriginal people (V+ing) in a forest with a colorful background 這串自己發明的關鍵字,長出了幾十張令我滿意的圖,也造就了這個網頁的誕生。
在廢寢忘食的前提下,不到 24 小時搞定一個網站,除了因為我本來就有計畫書的內容可以直接移植過來之外,真的要拜 AIGC 所賜,而且原本我以為 Adobe 只有 PS 可以用來自動填色和修圖的 Neural Filter,沒想到他們看起來也迎頭趕上囉!期待這些良性的競爭,可以為我們這一票科技狂熱分子,帶來更多的成癮物質。
2023/7/13 by 張鈺潔
這個 Spark AR 濾鏡的設計概念是體驗泰雅族的紋面文化。透過自身臉孔的紋面體驗,像是親身經歷一般,喚起人們對於逐漸失落文化的一個角落的關注;更期待的是,喚起對於原民族的認同與尊重。
這個濾鏡使用的技術是 face tracking,只需要開啟 Facebook或者是 instagram 相機,並且拍向自己,就可以體驗紋面那種原始自然的感受。
看著照片中紋上泰雅女性紋面的自己,總覺得像是在提醒著自己,成年後該有的成熟與穩重,好像如此才配得這份紋面。
濾鏡連結網址
2023/7/13 by 李宏偉
這項計畫是以玄奘大學應用認知科技實驗室 (Applied Cognitive Technology Laboratory, ACT Lab) 做為基本班底,而我們 ACT Lab 向來有個傳統,就是著重在「應用」。因此,點子生成和實現的重要性,遠遠高於技術面的追求和鑽研。譬如以這篇短文的主題「生成 3D 擬真頭像」為例,如果找得到快速又合用的工具,就不必浪費時間慢慢拉模或 coding。
針對某個真人生出擬真 3D 頭像或全身模型的應用需求很多,除了可以讓標的對象從真實世界走入虛擬空間之外,也可以嘗試展現各種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或不可能做到的變化,譬如讓年輕小夥子長出滿臉皺紋、變胖變瘦、貼上刀疤刺青,或是變身成全身藍色的阿凡達 (或藍色小精靈)。
在這個例子裡,只要簡單兩個步驟就可以生出一個堪用的 3D 全身模型。首先,在 Character Creator 裡打開 Headshot 這個 plugin,並且上傳一張大頭照;接著,依照指示做好兩三項設定就可以合著標的對象的臉孔自動產生一個光頭模型。如果你選用的是 Auto 模式,更可以一鍵搞定。要是看著光頭覺得怪怪的,不妨在 content 頁籤中選擇想要的髮型、衣服、配件或甚至妝容等;如果還覺得不過癮,也可以調整身型體態、臉部細節或是膚色膚質等,直到滿意為止。然後,就可以把這的 avatar 丟回 iClone,讓他在虛擬世界裡活靈活現。
瞧,是不是快速又簡單呢?這正好符合我們 ACT Lab 的精神:動起來,即知即行、快又有效!
2023/7/13 by 張鈺潔
新機器 HoloLens 購入後,帶著它出門展示是件偶爾得去做的份內事兒。那日,是個沁涼悠閒的午後,我們帶著HoloLens去教室做展示。如同先前常走的流程,短演講後,就是讓學生體驗幾個 HoloLens 既有的免費 APP。
因為 HoloLens 是個一次只能讓一個人體驗沉浸式感受的混合實境頭盔,所以頂多只能讓他們一個一個體驗。人少少的,這倒讓容易緊張和怕生的我放鬆許多,可以在陪同講解中觀察到一些有趣的事兒。
那天,我用「小松鼠吃硬幣」給他們玩。小松鼠會在現地的桌面、地板、四周,跑來竄去,玩家要完成的任務,就是想辦法讓小松鼠吃硬幣。這是一個混合實境的極致應用,因為必須辨認現地的障礙物,讓虛擬小松鼠融入在現地,與現地互動。使用者也可以 hand-free 與小松鼠互動。基本上,這是個非常困難的技術,程式撰寫上是非常耗費心力的。 其中一位學生,戴上頭盔後,馬上融入那樣的混合現實,啟發想像力,對著她的閨蜜說,想在她的肩膀上放上一個 Hologram,想在背景放上星空,跟她一起看夜空。兩人,就這樣一搭一唱玩了起來。無限想像,瀰漫在空氣中,可能性不斷被自然激發。細想,彷彿能看到他們心中的可能未來。
他們倆接觸到 HoloLens 的燦爛笑容,熱衷與人分享的那一瞬間,縈繞心頭。這樣的展示,往往得到更多的,不是這些學生,受鼓勵的反而是自己。
(原文載於 心科技部落格 https://ipsytec.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