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時期

​ 明鄭時期

鄭芝龍

在17世紀世界海權勃興的時代與明朝封閉海疆的背景下,以民間之力建立水師海盜),周旋於東洋西洋勢力之間,並且在台灣海峽抗擊及成功擊敗西方海上勢力的第一人。 鄭芝龍為明朝末年以華南臺灣日本等地為活躍舞臺的商人軍人官員兼且閩南海商,以其經營的武裝海商集團著稱,發跡於日本平戶,為明鄭勢力的濫觴。在歐洲文獻中,則以「Iquan」(一官)聞名於世。 1628年,身為海盜的鄭芝龍受到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於1646年投降清朝後,被軟禁北京;清朝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不成,遂於1655年入獄;於1661年被殺


鄭成功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原明儼大木,南明隆武帝姓,名成功永曆帝延平王,為南明重要將領。

鄭成功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父親為壟斷福建與東洋貿易的海盜鄭芝龍,母親為日本人田川氏。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與宗族在中國東南沿海繼續抗清,並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他仰賴沿海地區的稅款與東洋商路維持部隊,與當時荷蘭商人有所交流。自1657年起,鄭成功三伐江浙,九征閩粵,一度從海路突襲圍困清江寧府,然最終遭清軍擊退。鄭氏僅得憑藉海戰優勢固守廈門金門兩島,並遭大清海禁

1659年,曾任荷蘭通事何斌建議攻取臺灣,驅逐駐紮在大員荷蘭東印度公司駐軍,解決糧食問題並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接受,隨即禁止與荷蘭人貿易。1661年,鄭成功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先後攻佔普羅民遮城熱蘭遮城,翌年擊敗荷屬東印度公司的部隊,以台南為基地建立承天府。不久鄭成功急病去世,攻打呂宋的計畫也半道而止


鄭經

鄭成功嫡長子

鄭經既擅長文學詩賦,著有《東壁樓集》(1664年-1674年間所著的古典詩集),又擅長騎射。他待人誠懇並禮敬明朝宗室,在繼位十九年間僅以「延平王世子」自稱,從不使用「本王」等稱呼,並奉行明為正朔(永曆)。但西進失敗後,就耽溺酒色怠於政事,不再打算「反清復明[6]

鄭經在位期間,在政治上重用輔弼大臣陳永華,賜其官諮議參軍東寧總制以行宰相之職統領六官,將漢官制導入台灣;在教育方面,鄭經除了建文廟祭祀孔子外,更設立太學、將漢人之四書五經以及科舉制度導入台灣,使台灣正式步入了漢文化漢字文化圈的範圍內。


陳永華  (1634年-1680年)

鄭成功廈門開府時,陳永華年方二十三歲。1656年(南明昭宗永曆十年)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與鄭成功論政,陳發表見解、分析未來,深得鄭成功的賞識,並譽「復甫乃今之臥龍也」,授予「諮議參軍」之職,委為其子鄭經之師,日後便成為鄭家麾下的謀士。 陳永華於明鄭政權的治理,如擬定政策、建立制度之類,著實貢獻良多,因而有「鄭氏諸葛」之稱。


鄭克塽  1670年8月13日-1707年9月22日 

鄭經次子,鄭成功之孫。私自襲封「潮王」。1681年,馮錫範鄭克𡒉,擁立克塽繼位。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舉國降,降清後受封「漢軍公」。


施琅  1621年3月7日-1696年4月22日

降清後改名「施琅」。初軍事家,武術家,明鄭降清將領,封一等靖海侯,諡襄莊,贈太子太傅。其長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次子施世驃統領兵到臺灣平定朱一貴民變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