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蚊蟲

消毒公司|除蟲|除蟑螂|除老鼠|除白蟻|除跳蚤|裝潢後各式害蟲|蛀蟲防治-請找城市蟲控

蚊蟲問題不斷?-請找城市蟲控幫您解決蚊蟲蟲害問題。

夏天來臨~各式各樣害蟲頻頻出現??!!

別擔心~有各種蟲害問題請找《城市蟲控》。

包準問題迎刃而解~交給最專業負責細心的城市蟲控,將是您最正確的選擇。

#專業的消毒公司

#除蟲專家

#滅蟑螂#除蟲#滅鼠#白蟻防治#跳蚤

#城市蟲控關心您

羅乾庭 0927-086-899

歡迎加LINE洽詢 ID: propco0901

三斑家蚊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summorosus

特徵

身體較細小,體色為淡咖啡色,口吻端具有三段亮暗分明的特徵。

如何分辨雌雄

雌、雄外觀近似。雄蟲觸角之毛密而長,呈現毛茸狀;雌蟲觸角之毛短而疏,呈現絲狀。

常見產卵處

主要均孳生於水田、水窟、池塘、泥水坑、小溪溝等處。台灣北部以三斑家蚊較多,中南部則以環紋家蚊較多。幼蟲之季節消長與水田之耕作甚有關係。成蚊主要活動於豬舍和水稻田旁邊,雌蚊吸血後將卵產於水稻田或鄰近泥水地中。

吸血習性

夜間活動,嗜吸動物血,但亦吸人血;其日週活動因吸血之對象而有不同,對豬夜晚九點為最高峰,對牛則以清晨三時為高峰、對人亦於夜間九點為最高峰。二種病媒蚊對動物之嗜好性依喜好之程度依序為豬、牛、人。成蟲於日間棲息於吸血源附近之草叢、竹籬笆、菜園等。吸飽血之雌蚊則多棲息於吸血源附近之牆上,很少棲息於屋內,為室外棲息種類。

傳染疾病

日本腦炎

白腹叢蚊 Armigeres subalbatas

特徵

白腹叢蚊成蟲較家蚊類為大

口吻厚大,末端稍彎曲;身體胸背週緣部淡色;各腹節背面黑色,腹面各節前方具白色鱗片組成的橫帶。

如何分辨雌雄

雌、雄外觀近似。雄蟲觸角之毛密而長,呈現毛茸狀;雌蟲觸角之毛短而疏,呈現絲狀。

常見產卵及幼蟲生長處

主要孳生於化糞池、尿桶、豬舍之廢水等富含有機質之水中

吸血習性

成蟲日間亦可活動,但在傍晚為最高峰,飛行之速度不快,為重要之騷擾性蚊蟲。

傳染疾病

曾有文獻紀錄:可自白腹叢蚊分離出日本腦炎病毒。


白線斑蚊 Aedes albopictus

外部形態特徵

前、中胸背板黑褐色,中央有一條寬而直的銀白線,後緣有一條白色的橫向線斑,中胸小盾片及中胸後背板黑色或黑褐色,六隻腳皆為黑色,關節處有白斑,腹部黑色,側緣及腹面具白色鱗片排列而成的斑紋。

如何分辨雌雄

雌、雄外觀近似。雄蟲觸角之毛密而長,呈現毛茸狀;雌蟲觸角之毛短而疏,呈現絲狀。

常見產卵處

雌蚊喜歡在戶外產卵需經一般乾燥期,才能順利孵化,在室溫下完成生活史約10天,牠會隨機把卵產在有水的樹洞或暗色積水人工容器壁面,室内外長時間積水水質澄清的容器都有可能成為孳生源,如儲水槽、水缸、廢輪胎、水桶、花瓶、盆栽水盤、瓷盆、瓶罐及澄清的積水地下室。與家蚊直接將卵粒集結成卵筏產在水面上大有不同。

吸血習性

白線斑蚊則主要棲息於室外喜歡在白天吸食人血兼吸動物血,斑蚊多為日間出動,較少在夜晚、黃昏或黎明時分活動吸血高峰在午後四、五點及上午九點左右飛翔距離一般約在家屋附近50~150公尺範圍內。

傳染疾病 可傳播登革熱和屈公病。

其他資訊

  • 飛行距離很短。
  • 翅膀小而靈活,平均一秒可振翅500次以上。


地下家蚊(Culex pipiens molestus)

特徵

地下家蚊的體色為淺棕色,六支腳無斑點,而白線斑蚊的體色為黑色且有斑馬紋路之長腳

常見產卵處

白線斑蚊須吸血後才可產卵,大多於夏、秋兩季之日間活動。

常見產卵處

分類上與熱帶家蚊為同種之不同亞種,為近年侵入台灣的外來種,主要孳生於大樓積水的地下室、貯水池、污水池化糞池,地下家蚊不需吸血即可產卵,且生長環境及光週期與白線斑蚊不同,地下家蚊大多活動於大樓地下室及黑暗的下水道中,不受光週期的影響,不管是白天夜晚,且其活動高峰為在冬、春季氣溫較低時,即使寒流來襲,反而更顯活躍;此外,地下家蚊會隨著人群利用電梯直上高樓層,也會隨著大樓煙囪效應的上升氣流、壁間管道,甚至於是浴缸、流理台的排水管入侵住家。


埃及斑蚊 Aedes aegypti

外部形態特徵

胸部背板上有一對銀白色似括弧或似七弦琴狀之曲線,中間另具一對黃白色的狹長细線,體色深咖啡至黑色,六隻腳關節處有白斑,腹部深咖啡至黑色,側緣及腹面具白色鱗片排列而成的斑紋。

如何分辨雌雄

雌、雄外觀近似。雄蟲觸角之毛密而長,呈現毛茸狀;雌蟲觸角之而疏,呈現絲狀。

常見產卵處

雌蚊喜歡在室內產卵,需經一般乾燥期,才能順利孵化,在室溫下完成生活史約10天牠會隨機把卵產在有水的暗色積水人工容器壁面,室内外長時間積水水質澄清的容器都有可能成為孳生源,如儲水槽、水缸、廢輪胎、水桶、花瓶、盆栽水盤、瓷盆、瓶罐及澄清的積水地下室。與家蚊直接將卵粒集結成卵筏產在水面上大有不同。

吸血習性

喜歡在白天吸食人血,斑蚊多為日間出動,較少在夜晚、黃昏或黎明時分活動吸血高峰在午後四、五點及上午九點左右飛翔距離一般約在家屋附近50~150公尺範圍內。

傳染疾病

可傳播登革熱和屈公病。


熱帶家蚊 Culex quinquefasciatus

特徵

全身單純褐色;前胸背板具長毛叢。

如何分辨雌雄

雌、雄外觀近似。雄蟲觸角之毛密而長,呈現毛茸狀;雌蟲觸角之毛短而疏,呈現絲狀。傍晚時,雄蟲常有群舞的現象,此為其求偶行為。

常見產卵處

雌蚊產卵於特別喜愛含高度有機質之污水,尤其是含腐植質多之滯留水,如市街之水溝、暗溝、化糞池、污水池及人工容器中均可發現其幼蟲,其生活史10~14天即可完成。

吸血習性

夜間吸血,發生於室內和室外,午夜一至二點為吸血活動的高峰。主要吸血源為人及鳥類,其他如牛、豬、狗、貓等。

成蟲羽化後,常棲息於屋內陰暗處、屋外水溝旁之草叢中。雌雄交配後,雌蚊傍晚始俟機飛進住屋內,一般為室內夜間吸血活動。於黃昏及黎明時分,常可見雄蚊形成群飛,此乃引誘雌蚊以達交配之目的。雌蚊具三個受精囊,只需交配一次,即可長久產下受精卵。交配後之雌蚊在夜間尋覓吸血對象,不論在室內或室外均可吸血。一般以溫血動物的血,尤其是人及鳥類的血為主要吸血源,嗜吸人血;一次吸血2-5毫克,為其體重的2-5倍。雄蚊口吻不發達,通常只依賴植物汁來維生。雄蚊之壽命約一星期,雌蚊則約2~3星期。

傳染疾病

血絲蟲病。


蚊蟲生活史簡介

蚊子屬昆蟲綱、雙翅目、蚊科。蹤跡遍布世界各地,但以炎熱潮溼的環境最適合其生長。

蚊子是完全變態的昆蟲,生活史可分為四階段

蚊子的卵依種類的不同可能產在水面、水邊或水中。將卵產在水面上的有瘧蚊和家蚊,斑蚊則是將卵產於水體的壁面。瘧蚊和家蚊的卵約在2天內孵化,而斑蚊則在3-5天。

蚊子的幼蟲稱為孑孓。孑孓用呼吸管呼吸。 攝取有機物及微生物,口的刷毛會產生水流,流向嘴巴。幼蟲的發育時間及齡期受積水容器水體的溫度、食物多寡及幼蟲密度影響。這個時期約維持10-14天,經4次蛻皮後變成蛹。

蛹的形狀從側面看起來成逗點狀,在此階段靠頭頂第一對呼吸孔呼吸,不攝食,但可在水中扭動,經2天完全成熟。

由蛹蛻化為成蟲的過程稱為羽化。新出生的蚊子在翅膀沒有乾硬之前無法起飛。

蚊蟲的壽命,在自然條件下雄蚊交配後約7-10天,但在實驗室可活到1至2個月;而雌蚊至少可活1至2個月,在實驗室曾活到4個月。

蚊蟲各種傳播疾病

登革熱

傳播方式:

又稱典型登革熱(classic dengue)或原發性登革熱(primary dengue)由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傳播,病毒為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中的登革病毒亞屬,在登革病毒亞屬裡共有四種登革病毒,依抗原性的不同分別稱為第一、二、三、四型。台灣目前每年仍頻繁發生

臨床症狀 :

主要症狀為頭部、肌肉、骨頭、關節的奇痛,後眼窩痛以及高熱發疹。

1953年開始,有一種發生在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等各地的奇異登革熱,主要侵襲3~10歲的兒童,嚴重時有致命性的出血徵候或休克,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因為其感染對象、症狀以及預後與原來的登革熱顯然不同,所以另稱登革出血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或登革休克症候群(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也有續發性登革熱(secondary dengue)之稱。

瘧疾

傳播方式:

臺灣地區的主要病媒蚊是矮小瘧蚊(Anopheles minimus)。

感染且具傳染能力的瘧蚊叮咬人時,會將唾液中之瘧原蟲芽孢子*送入人體之血液內而造成感染,混合感染亦常見。

臺灣在光復初期約有120萬瘧疾患者,撲瘧計畫實施後日漸減少,並於1965年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頒發瘧疾根除證書。自撲瘧進入保全期以來,每年病例以境外移入為主,約30例,主要來源是東南亞地區、非洲及大洋洲。

*如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三日瘧原蟲(P. malariae)、熱帶瘧原蟲(P. falciparum)、卵形瘧原蟲(P. ovale

臨床症狀 :

主要症狀為發作時依序出現惡寒、高燒、出汗三個典型階段。

前驅症狀包括倦怠、頭痛、畏寒、食慾不振及四肢酸痛等。早期診斷,徹底治療可治癒,若無適當治療則易發生脾腫、貧血、黃疸等全身症狀,甚至得併發症而死亡。

瘧疾發作的間隔時間,以各種瘧原蟲在人體血液內進行的無性分裂生殖期而定,間日瘧及卵型瘧均為48小時,因此患者隔日發作一次;三日瘧的分裂生殖期為72小時,因而患者每隔兩天發作一次;熱帶瘧原蟲無性分裂生殖期不規則,病人約在24~36小時發作一次,也可能在48小時發作一次。例外的是倘若受到不同型瘧原蟲的混合感染,發作的時間就更為混淆了。

日本腦炎

傳播方式:

藉三斑家蚊傳播日本腦炎病毒 (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 )引起的病毒性疾病

1924年在日本爆發大流行,1938年日本學者得知其藉由蚊蟲為媒介而傳染,1956年發展出不活性的疫苗。日本腦炎在亞洲許多國家,仍然是很重要的流行病。由於預防注射施行,日本、南韓及臺灣的病例已減少很多,但鄰近的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大陸、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印度、尼泊爾等國都有許多日本腦炎患者,也時有流行的發生。

臨床症狀 :

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後,99%是沒有症狀或只是輕微不適。

有些病患的血液病毒量很高,病毒侵犯腦部,造成腦膜炎、腦炎,經過四至十四日不等的潛伏期,病人有嗜睡、發燒、嘔心、頭痛、腹痛等症狀,經過二至三日,症狀加劇,嘔吐、意識模糊、抽搐、情緒激動、昏迷等,有部份病患會有顱神經麻痺、肌肉無力、震顫等癥候。

5-25%的病患會死亡。絕大多數死亡患者發生於發病5日之內,存活的病患多於一星期後退燒,運動及智能的退化可能需要數月至數年才能恢復,約有20-30%的存活者留下永久後遺症。

屈公病

傳播方式:

經由受屈公病病毒感染的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叮咬傳播的病毒性疾病。

其他蚊種,也可能是傳播的媒介。

屈公病病毒分類上是屬於Togaviridae科 Alphavirus屬,最早於1953年由坦尚尼亞(Tanzania)的病患血中分離出來,之後該病毒陸續在西非、中非、非洲南部及亞洲地區被發現。

臨床症狀 :

病毒存在非洲許多地區,並且可能在蚊子及猴子之間傳播。

大部分會出現發燒、頭痛、疲勞、噁心、嘔吐、肌痛、出疹及關節痛,與登革熱症狀非常類似。

和登革熱、西尼羅熱及其他的節肢動物傳染的疾病不同處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個案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或數月,因此「Chikungunya」在非洲的土著語言中,原意指「痛的將身體彎起來」,而典型的登革熱並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

西尼羅熱

傳播方式:

主要經由病媒蚊之叮咬傳染。目前已知的有近60種病媒蚊,如熱帶家蚊、單紋家蚊、凶小家蚊、尖音家蚊、地下家蚊、白線斑蚊以及白肋斑蚊等。

台灣可能傳播西尼羅熱的蚊種以家蚊屬為主。其他文獻報告過可能的傳染途徑有:經由器官移植或是輸血而傳染;受感染婦女經由胎盤或哺乳傳給小孩;也曾經有發生過實驗室人員因操作不慎而被感染的例子。

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是一種單股RNA病毒,為黃病毒科(family Flaviviridae),黃病毒屬(genus Flavivirus)。鳥類是自然界主要宿主,蚊子則扮演傳播病毒(transmitter)的角色。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主要是馬)則是因被帶有病毒的蚊子叮咬後成為意外宿主(incidental host)。

臨床症狀 :

病人通常會有持續一週的發熱症狀,典型的症狀類似登革熱。

初始症狀包括:發熱、頭痛、疲倦、關節疼痛、肌肉酸痛,有時會有噁心、嘔吐,部分會出現結膜炎及畏光的現象。

另外也可能會有淋巴結腫大或是軀幹部位出現皮疹,最嚴重併發症會有致命性的腦炎或腦膜炎。

黃熱病

傳播方式:

黃熱病病毒屬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genus Flavivirus)。

分成都市型和叢林型二類。

藉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散播;美洲都市1942 年以來病例就非常少見,但埃及斑蚊在許多都市再度蔓延,使得該地區又再度面臨都市黃熱病捲土重來的危機。

截至目前為止,從未有証據顯示黃熱病曾出現在亞洲,但埃及斑蚊的存在顯示仍有發生黃熱病的可能性。

臨床症狀 :

病期短且嚴重度變化大的急性病毒感染疾病

典型症狀包括:猝然發作、冷顫、發燒、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痛、虛脫、噁心、嘔吐、脈搏慢而無力但體溫上升。初期黃疸輕微,但會隨病程而漸明顯。蛋白尿甚至無尿也可能發生。白血球減少在初期就出現,且在第5天左右時最明顯。大部分的感染者此階段之後便復原。

部分患者在數小時至1天之後,就轉而進入危險期,會出現出血徵候,如流鼻血、牙齦出血、吐血及黑便,甚至出現肝臟及腎臟衰竭。地方性流行區內人口的致死率約為5%;但爆發流行時致死率可達20~40%。

蚊蟲小常識

  • 蚊子的複眼對黑色最感興趣,所以穿黑色衣服最吸引蚊子。
  • 有研究指出蚊子最喜歡叮咬人體的部位依次為腳、手、臉。
  • 雄蚊即使頭部被切掉仍可存活2-3天。
  • 雌蚊在交配後才會尋找吸血對象,吸血後可刺激腦分泌激素給卵巢,命令卵巢開始發育;因血液中含大量蛋白質,足夠卵巢之發育成熟。約2-3天卵巢發育完成,就可產下約100-300個的成熟卵。但不是所有種類的雌蚊都需要吸血才能產卵,像地下家蚊不吸血就可以產下上百顆的卵粒。
  • 蚊蟲的壽命,在自然條件下雄蚊交配後約7-10天,雌蚊至少可活1至2個月。
  • 蚊子可以透過成蟲、幼蟲和卵的型態度冬。
  • 夏天傍晚在頭上群舞的蚊蟲大多是雄性的。
  • 不同種類的蚊子,有其喜歡叮咬的對象,例如喜歡叮人的、叮鳥的、叮青蛙的、叮牛的等等。
  • 蚊子活動的習性有白天、黃昏和夜間活動三種。
  • 一隻雌蚊可以在一小時內和十一隻雄蚊做五十次交配動作,但真正成功完成受精現象的交配動作只有一次。

蚊子特別喜歡叮咬的人

出汗多的人

汗液中含有大量氨基酸、乳酸及氨類化合物,蚊子對這些物質的氣味相當敏感且喜愛。通常汗量多、易出汗的人受蚊子攻擊的機率大,所以我們常在運動後,身上會多出好幾個大紅包。

腳臭的人

科學家發現,雌蚊身上有一特殊的嗅覺受體,能對人體散發的氣味產生感應。如果是有濃烈腳臭的人,自然成為飢餓雌蚊的攻擊對象。

穿黑衣的人

蚊子最喜歡在弱光環境下吸血。白天,當我們穿著深色衣服時,反射的光線較暗,恰恰投其所好。另外,蚊子喜欢叮咬體溫較高的人,而深色衣服的吸熱能力强,自然使得深色衣服的誘蚊指數大漲。

常化妝的人

許多種類的髮膠、護手霜、化妝品都含有硬脂酸,根據研究顯示蚊子會被硬脂酸的氣味吸引,所以化妝的人比不化妝的更受蚊子“青睞”。

肺活量大的人

蚊子在遠距離就可辨識二氧化碳,肺活量大的人呼吸較深長,呼出的二氧化碳較多,所以較容易被蚊子追蹤而叮咬。

幼童

蚊蟲喜歡叮咬體溫高且有特定氣味的人體。幼童的體溫通常較成人高0.5℃,所以常成為蚊蟲叮咬的目標。另外幼童新陳代謝好,活動力旺盛,活動量大排汗量多,充滿汗水的氣味也常是蚊蟲選擇幼童叮咬的原因。

孕婦

美國的醫學研究顯示,孕婦遭到蚊子叮咬的機率較其他女性高一倍。可能原因為孕婦呼出的氣體含有多種不同化學物質,另外孕婦體溫較高,出汗也較多,且新陳代謝較快,呼出的二氧化碳也較多,種種原因使得孕婦被叮咬的機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