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詩作者登上的春秋閣,實為啟明堂的附屬建築,究竟啟明堂是什麼、因而何立、信仰在當時扮演的角色,在此帶您一一知悉
亂世中的希望:啟明堂
春秋御閣介紹
春秋御閣位於蓮池潭西南方,作為啟明堂附加建築,於1951年因鸞示而開工,直到1953年竣工。建築目的在於宣揚儒道貶惡褒善、振三綱五常的春秋大義。
建築方面,兩座樓閣皆為三層八角的造型,宛如寶塔,兩座樓閣以一座曲橋相連。兩座樓閣中央有觀音菩薩騎龍聖像,具有慈悲救世、普渡眾生的意象。關於騎龍觀音的傳說眾說紛紜,其中最常見的是,民國84年(1959)台灣八七水災時,彰化大肚溪上空出現觀世音菩薩顯靈救難的事蹟。另外在兩樓閣後方,則有曲橋通往代表接待眾神的儀站:五里亭。
信仰,動盪之下的皈依
啟明堂的寺廟性質屬於鸞堂,雖然內部供奉的神明涵蓋儒、釋、道三教,然而在內政部寺廟登記資料中還是歸化於儒教。
鸞堂是進行扶鸞的場所,所謂扶鸞則是指民間向神明請示的方式,在儀式中神明會透過推動鸞筆在寫出旨意,也就是鸞書。其進行流程為:請神、降鸞、扶鸞、送神、宣講。整體而言該活動十分注重書寫與宣講的能力,所以與文人、知識分子的關係密切,此外,扶鸞目的在於濟世教化、勸人為善,為此也會經常性地傳播傳播勸善詩文,內容與儒家道德教化相互呼應。
鸞堂具有濟世教化性質,在日治初期社會動盪的情境中,設立鸞堂成為許多地方有志仕紳幫忙穩定人心的方式,啟明堂便是其中一例,有些鸞堂甚至和日治初期時戒菸癮、戒鴉片運動關係密切,且具有一定成效。
鸞堂的信仰特色主要是「恩主公」信仰,恩主公具有救世主的涵義,其信仰背景是吸收清代以來流行於中國的末劫觀,傳說玉皇大帝因人類道德淪喪欲降災懲治,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不忍人類遭劫,便以飛鸞代天宣化的方式教化人類,其中有些鸞堂會加上王天君及岳武穆王、文昌、玄天上帝等形五恩主、七恩主,甚至少數鸞堂有九恩主。在啟明堂大殿中供奉的恩主有:關聖帝君及岳武穆王。
延平郡王
啟明堂大殿中,除了主祀關聖帝君之外,配祀神明包含延平郡王,也就是鄭成功。鄭成功作為台灣繼荷蘭人之後第一個漢人政權領導者,他將漢人的典章制度及儒家思想引入台灣,奠基了在台漢人社會的基礎。啟明堂所在的左營舊城區最初期的開發也與鄭氏政權息息相關,當時此處在鄭氏政權的統治下規劃為軍屯區,也因此促成了日後「左營」之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