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是漢民族的共同語,漢文或漢字則是記錄漢語的工具。而以北京標準音為基礎的現代漢語,更成了中國各族民眾共同使用的流行語,又稱普通話、國語或華語。 這種被寰宇最多人口奉為母語的語言文字,具有歷史悠久、使用人多、範圍廣闊、方言繁雜諸多特點,是全球主要語文之一,也是聯合國指定的一種工作語文。

漢字係從象形文字衍化而出,經過發展而形、音、義兼備。由於它不屬於拚音文字,故在學習上不免存在一些缺點。例如,字數過多(已破六萬),筆畫太繁(多達 36畫,平均近10畫),形態多樣(異體字多),結構複雜(書寫困難),音義繁複(一字多音多義或數字同音同義),於是造成難認、難記、難讀、難寫、難 解、難查檢、難機械化等問題。不過,凡事利弊相依,得失互見。作為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獨特語文體系,漢語自有其固有的利於生存的嚴謹規律,否則也不會歷 經五六千載而不衰了。

漢字包含許多有別於他種文字的長處,例如:漢字雖淵源於象形文字,但在三千多年前早已形聲兼備,可以滿足人們交際的需要;漢字初學較難,但會寫幾百字後即 觸類旁通,若掌握二千字便可運用自如以表情達意;漢字所含信息量極大,若與各種外國語文對譯,則以漢文用語最為簡潔,所佔篇幅最短;漢字組詞能力強,富於 聯想,如日月變“明”,小大成“尖”,人言為“信”;漢字也廣泛吸收外來語以為己用,不斷擴充自己,跟上時代變化的要求,不斷推陳出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漢字確有自己的缺點,然而也有不少優點,它簡煉、明確、優美。僅就形式而言,漢字的造型形聲皆美,可直寫也可橫寫,其書法早已成了馳名全球的藝術精品。至於內涵方面,漢字更有其特出的地方。

漢字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能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做到:迭經古今變化,今人可閱古書;各地方言歧異,南北能讀漢文。唯其如此,故漢語文成了中華文化傳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著凝聚民族情感的向心力與文化的承載力。

參考:《中國語文表解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