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相關失智症文章資訊如下

「家中長輩總是忘東忘西,是失智了嗎?」

「家人失智了,我該怎麼辦呢?」


您對『失智症』有任何疑問嗎?

失智中心與遠傳共同合作

讓AI來回答您「失智症」相關問題!

https://femh-webapp.azurewebsites.net/

(點取連結可直接提出問題)


歡迎和我們分享使用心得或截圖,

讓科技運用於失智照護可以更進步!


#亞東醫院失智中心

#生成式AI失智症照護諮詢

#AIChatbot #聊天機器人  

<若懷疑家中長輩失智,務必及早就醫>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失智症不僅包括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一些行為問題和精神症狀。就醫確診也有助醫師追蹤、透過藥物或非藥物治療盡可能維持患者的生活功能。

★ 「延緩失智10撇步」,其中尤以運動和健腦為最重要的關鍵。

1.每天積極中度輕柔的日常運動。有助刺激與增進腦部記憶功能;幫忙胃腸、膀胱活動;可控制體重及減少肥胖的危機。

2.適當睡眠。有助增加日常生活的注意力,減少記憶功能減退。

3.減少生活壓力,避免憂鬱。

4.減少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5.地中海飲食。以非精製全穀類、堅果、蔬果、橄欖油、深海魚類及適量紅酒為主要飲食特色。

6.依個人興趣、需要和能力,每天多做自己感興趣且對社會有貢獻、有意義的事。

7.維持有尊嚴及獨立自我照顧的能力。

8.增加日常生活的社交網絡。

9.控制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

10.避免抽菸、酗酒。

「延緩失智症可以這樣做」

照護前先了解失智症,別落入延緩失智症的迷思。 

失智症目前世界上還沒有解藥,所以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以有效延緩失智症病發的時間。

除了定期追蹤治療,平時多運動、多動腦,也能有效延緩失智症。 


我們來聽聽失智症專家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醫師怎麼說​

—————————-

延緩失智6建議​

多動腦​

多運動​

健康飲食​

​❹增加社區網路​

充足睡眠​

減少壓力​


防失智吃蘋果、薑黃有用嗎?失智症專家:4種食物可能讓你失智,「吃這種」才活腦

以下是亞東醫院神經內科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醫師報導

​研究指出,每三秒就有一人失智,預防失智該怎麼做?​


➤地中海飲食防失智        ➤少吃這些食物

1.少紅肉                         1.加工肉類

2.多蔬菜、堅果類                 2.炸物

3.適當魚類                         3.不長期酗酒

4.多用橄欖油                         4.紅肉

5.少量紅酒

✦ WHO防失智6建議​

❶多動腦​       ❷多運動​      ❸健康飲食      ​❹增加社區網路​

❺充足睡眠​     ❻減少壓力​

碎步、顫抖、面具臉
留意帕金森氏症徵兆! 

  手抖是帕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狀,大約6成患者都有,手抖症狀通常會先發生在單側,隨著病程發展,大約1到3年後會變成雙側都有症狀。帕金森氏症初期的認知功能是正常的,只有行動出現障礙,像是:齒輪狀的肢體僵硬、靜止性顫抖、走路碎步或不穩、面具臉、便秘。​

​  

  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醫師強調,只要按時服藥與適度運動,帕金森氏症病情是可以控制的。服用藥物有助於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品質,只要按時吃藥、規則運動並有充足的睡眠,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雖然不能痊癒,但生活品質和一般人一樣。​

「請愛我,在我最不可愛的時候」 讀懂失智患者的妄想猜忌 

文章作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系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

如文章所言,照顧失智症患者真的不簡單其中妄想與猜忌最讓家屬頭痛不已,他們往往有百口莫辯的無力感。

失智症個案其實也需要愛與被需要有時候用藥的確對問題行為有改善的效用但藥物不是最好解答。

失智照顧的關鍵其實還是要落實在把患者每天的生活安排好,讓患者沒有疑慮的安心生活,如此情緒才能穩定,

而情緒穩定的失智患者也是能讓人感覺可愛迷人的呢。

#借力使力找到情緒解方

失智症小錦囊|譫妄篇

影片源自北榮精神科蔡佳芬醫師訪問

以下文字源自亞東醫院精神科周秉萱醫師於亞東院訊

  譫妄(Delirium),通常是「生理上的異常」所造成的,也就是說「生理上的異常改變造成了臨床上像是急性精神病的症狀」,這些「生理上的異常」包含手術對心理與生理所造成的壓力、電解質不平衡(像是低血鈉、高血鉀等)、疼痛及治療疼痛的藥物(像是嗎啡類止痛劑)、手術中造成的失血、感染發燒(像是肺炎、泌尿道感染)、代謝性問題(像是肝功能或腎功能異常或是血糖太高或太低)、營養不良、缺水及失眠等。

  治療的方式以矯正生理上的異常為最重要,例如:感染發燒,就要儘快找出感染源,給予適當的處置或是抗生素,若是因為電解質不平衡,就要調整電解質,而代謝異常、血糖過高或是過低,則要給予藥物治療。

  譫妄通常是短暫現象,一般在譫妄的根本原因解決後的3到7天症狀就會慢慢消失,但也有可能拖到一個月之後才消失,端看病人本身的生理狀況。

一株開啟記憶鑰匙的菜苗 讓失智者拂去孤單與寂寞

「愛失智長者,請多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完成可以做的事情」

文章分享的是極輕度的個案故事,

不同的個案來自不同家庭,也會有不同的狀況,記得把握住大原則來因應。

藥物目前的只能延緩,

因應的大原則方向不變,透過固定的日常生活常規安排來減少混亂的發生、維持現有功能,動腦、適度的運動,幫助大腦認知功能的活化,延緩腦部退化的速度。

👀文章觀看建議:平時有為長者安排活動嗎?多運動、多動腦等非藥物治療,平均能讓失智症患者延緩惡化兩至三年喔!


「要找哪一科醫師來看?」

文章源自作者《因為愛所以看見》作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系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

「不管是選擇哪位醫師看診,醫師都需要大家的配合。」

常有家屬帶著失智症長輩來找我,一進診間劈頭說:「他記性不好,忘東忘西,有時候來不及去廁所就尿在路邊……」長輩都還沒有開口,家屬就滔滔不絕,長輩就只能尷尬地低頭不語,這對醫師想了解真實狀況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感覺沒面子的老人家會變得更不想坦白自身退化的程度了。

亞東失智中心建議家屬事前先把長輩出問題的地方和病程變化寫下來,可減少病患的尷尬,還能更詳細的描述人事時地物。

常常有家屬會做完檢查後詢問著⋯究竟該看哪一科啊!

源自 「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 陳春宇臨床心理師」的分享

失智症該看哪一科?進了醫院,到底哪一科才是看失智症的?

1.神經內科:

臨床上病人、家屬普遍因記憶力減退而就診,醫師問診後評估決定是否安排心理衡鑑檢查,藉由心理衡鑑評估認知功能(例:記憶力、定向感)及輔以腦造影檢查,鑑別為失智症或其他神經疾病(例:水腦、中風、巴金森氏症等)。

2.精神科:

臨床上可能因伴隨精神與行為症狀(例:妄想、幻覺、怪異行為)、憂鬱症狀,部分失智症初期可能記憶力未明顯減退,精神症狀相對明顯需鑑別是否為其他老年精神疾病(例:Late-onset schizophrenia)。

3.記憶整合門診(看過門診後由醫師評估決定是否有需要,再由醫師親自安排)

近期不同醫學中心逐漸設立記憶整合門診,當中整合醫師、心理師、社工師、個管師、藥師等不同職類的專業,對個案病程、環境提供整合性的介入。


照顧電視台〈長照小學堂〉第六課:<困擾行為照護>

由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沈明德先生帶來的豐富經驗分享也給有抗拒長照入府評估或之後服務困擾的家庭參考

....................................................................................

影片中提到的:

【家庭照顧者諮詢專線】電話:0800-507-272

服務對象:家庭照顧者、相關家庭照顧之專業人員。

服務內容:針對照顧所面臨的相關問題提供免付費的諮詢服務,包括各項照顧服務介紹及轉介、心理支持及傾聽,照顧技巧與照顧相關的法律諮詢及其他相關社會資源諮詢等。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早上9:00到下午6:00。

服務區域: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高雄市、桃園市、新竹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市及台東縣。

收費狀況:免付費電話。

《戴不上的口罩》

一直以來如何讓失智症長輩戴口罩實在是照護人員很大的難題,因為長輩開心會戴、不開心不戴之外還會罵人!

~但是我們有個必勝守則,提供給大家參考參考~

1、不生氣:乖,我知道第一點就不容易。

2、有耐性:沒錯,這一點同樣不容易。

3、哄哄哄✝:連哄帶撒嬌的方式對他曉以大義,或示弱表示自己沒成功讓他戴口罩會被罵。(適合輕中有正義感的長輩)

4、拱拱拱:拱他現在時尚🌠最流行,你看路上每個人都在戴。(適合輕中度好面子的長輩)

5、騙騙騙:騙他不戴會被罰錢💰(也不算騙,之後可能真的會罰)(適合各階段的長輩)

6、轉轉轉:轉移注意力偷偷幫他戴上口罩(適用於中重度長輩),例如可以趁長輩做喜歡做的事情時,不要多解釋為什麼要戴口罩,然後自然的幫他戴上。

以上,如果都不成功,那就請自己戴好口罩防護,並減少讓長輩進出人多的空間吧!!

PS:千萬不要怕失敗,要多嘗試,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長輩的照顧方法喔~

文章來源: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

明明待在家,失智媽媽卻吵著要回家…

把握住要點:

1.別把「事實」強加在失智患者身上

2.善用「減法話術」化解衝突

3.善用「遺忘」為利器轉移注意力 :因失智症的短期記憶功能減退,可以使用這個方法來轉移注意力

因功能的退化,面對個案高漲的反應,照顧家屬應把「不可以」、「不行」 換成「願不願意」。

舉例:個案說我就是要回家的時候....,家屬可以採取回覆:外面在下大雨,那你願不願意先住這裡,我會陪著妳!的方式應對;若個案執意要出門,可以順勢帶個案走廊上繞一圈再開門,個案可能就會忘記了剛剛吵著回家的事情。

<失智症照顧者的情緒調適>

失智症屬於認知退化疾病,長久的病程經常讓家屬飽受煎熬,

壓力也比較容易會影響到生理(免疫力下降)、心理(情緒起伏)。

來自亞東紀念醫院陳春宇臨床心理師製作了情緒調適的三個小撇步,

分享正確觀念給大家:

<幫助社區中失智者進行防疫,可加強以下應對策略>

記憶缺損 不是故意的

  台灣失智症協會賴德仁理事長表示,失智者由於理解力缺損、記憶力障礙、語言障礙等,不易暸解防疫措施與宣導內容,較難正確陳述身體狀況、旅遊史、接觸史,也難以記得或配合防疫注意事項,如居家隔離、戴口罩、勤洗手等。請民眾多體諒失智者的困難,並主動協助防疫,以利防疫滴水不漏。

在防疫期間,失智症協助會提供3大應對策略:

  面對行動自如且獨居的失智者進行防疫宣導時,以簡單明瞭、失智者聽得懂的話來說明,並確認失智者是否理解;宣導時需要示範正確防疫措施,如正確的洗手及戴口罩方法。

  宣導後,非常需要重複提醒失智者,以及在門口張貼防疫海報,避免失智者忘記。若失智者違反防疫措施,民眾與家屬宜適時勸導、轉移注意力並解釋原因,避免指責失智者。

  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指出,失智者較難記得不可到處摸,也容易隨意摸眼口鼻。因此,若無法改變失智者的行為,建議由照顧者主動協助失智者經常進行手部酒精消毒或乾洗手,並增加物品與環境的消毒頻率,避免失智者隨意觸摸眼口鼻,而增加感染風險。

幫忙買口罩

  失智者可能難以正確配合防疫措施,需要政府與民眾主動關照與協助。例如:失智者不知道要去藥局排隊買口罩,照顧者也有困難一面照顧失智者、一面排隊買口罩,因此,建議政府在資源允許情況下,主動提供口罩到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供失智者及家屬購買使用。

多打關懷電話

  防疫期間社區活動及服務減少,但失智者可能頻頻想出門,使得失智者與家庭照顧者的衝突機會增加,請個管師電話關懷,並協助家屬安排居家活動及疫情調適。

多播懷舊電影、老歌

  湯麗玉也呼籲電視媒體,可多播放懷舊系列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老歌演唱以及律動節目,以安撫被困在家中的長者並減輕家庭照顧壓力。

文章來源網址

http://www.tada2002.org.tw/Messages/Content?Id=1073 


快到農曆新年了,分享小撇步&小叮嚀 1-1

像是有些親友許久不見長輩,即使知道長輩已經失智,

還是會以詢問「你還記得我是誰嗎?」、「你怎麼會不記得我?」等問題來考驗長輩的記憶力,

但此舉不但會讓失智患者更加混亂,也會加劇失智症的症狀。

有些失智長輩對於人多的地方會害怕緊張,

遂建議照顧者盡可能事前提醒,或是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即可降低患者緊張的機率。

另外,帶失智長輩過節千萬不要怕、也別擔心麻煩,

因為好的社交刺激並讓長輩見到熟悉的面孔都有助健康,

給予長輩最舒服的過節方法,才是最好的方式。


愛失智長者,請多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完成可以做的事情」。

~From DementiAbility 之母 Gail Elliot.

舉例說明:「輕度」的長輩以前是「裁縫退休」遂保有的技能是剪裁但因為子女擔心長輩剪到手所以限制其活動。而當長輩長期不能做,久了便會覺得子女都幫我做好了那我還要做什麼?進而限制長「可以做的事情」,久了便無法刺激大腦認知功能的活化喔。

何謂反應式行為(問題行為)?

在解決反應式行為之前,要先治療可治療的,

舉例說明:例如腳扭傷要先治療(可治療的) 

失智照顧新法,讓患者更有尊嚴

  「蒙特梭利」概念原用於幼兒教育,加拿大失智症專家蓋兒(Gail Elliot)將其用於失智症照護,並創建「蒙特梭利式認知悠能」模式。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將此模式引進台灣,並翻譯蓋兒所著「『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失智症照護模式」,作為失智患者照護指南。

  引進蒙特梭利照護模式的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解釋,這套模式依照患者需求、興趣、技巧跟能力,個別化地設計活動。他表示,過去在治療失智症患者時,因為存有「失智者不可逆」的觀念,通常只詢問家屬「病人有沒有亂」,是否需要調整藥物,卻較少關心患者還保有什麼能力。但他接觸這套模式後,發現透過這套模式,可以讓患者不只有吃藥,而是可以更快樂、更有尊嚴。

  蓋兒表示,失智者不論是激動、躁進、急尋出口、胡亂抓人等精神行動症狀,其實都有它的意義。她分享自己患有失智症的母親常在屋子裡「亂走」,便詢問媽媽:「你今天在找什麼嗎?」媽媽才說:「我在找你爸爸以前給我的戒指。」這才發現,媽媽到處走來走去是有原因的。一旦了解原因、需求,營造出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將有助改善病況。蓋兒表示,例如失智者可能在屋子裡「亂走」,可以藉由張貼清楚的標示,讓他們容易找到廁所、房間等要去的地方;或是將家門改裝成類似書櫃的樣子,以避免失智者因遊走而失蹤的風險。

  甄瑞興醫師表示,全球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台灣目前已經有超過28萬名的失智症患者,而每一個失智症患者背後代表一個家庭正在受苦。他希望透過這本工具書的翻譯,推廣到各個失智據點,嘉惠更多照護家庭。

<六方法助你順利帶失智者就醫>

小編聆聽到民眾的心聲了:

許多家屬並非沒有察覺失智者已經出現狀況,也非對他們不關心,而是苦於屢勸不聽家人就是不就醫的情況。

提供以下的新北市共照網中的文章,資訊來源是北榮蔡醫師和失智者的家屬共同努力發想,歸納出一些策略和方法,供大家參考嘗試希望能讓更多失智者,順利地到門診接受診斷及治療。

如同文章中蔡醫師暖心提醒:

有些失智症患者並不是沒意識到自己出現了問題,但有可能是心裡害怕而拒絕前往醫院就診,當家人勸他時反而發怒以掩飾自己心裡的惶恐與不安。

當家人可能患失智症,卻無論怎麼勸都不肯就診,或許最關鍵的是,我們能否把自己想像成家人?想想為什麼家人不願就診,那麼,或許答案就會出現。

⭐️⭐️⭐️小小叮嚀: 務必「避免」當面指著疑似個案說「你就是記憶不好、為什麼不就醫」諸如此類的話,因為這樣容易傷害到個案的自尊,會讓個案反彈更大喔。

失智症十大警訊

《若有兩項以上,請及早就醫》

一、記憶力衰退,甚至影響到生活和工作的表現

二、不再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或工作

三、語言表達產生問題

四、時間及空間感異常

五、判斷力變差

六、抽象性的思考產生問題

七、東西放錯位置,會找不到放哪裡

八、脾氣或行為產生改變

九、個性產生改變

十、失去原有的動力及活力。

遇到長輩想不起來人、事、物,請記得放慢步調,調整呼吸,試著理解,長輩不是故意的,長輩生病了,除了就醫

還有以下方法能來協助長輩

1.平穩溫柔的語氣提醒,不要一下子說太多複雜的事情,並訂定一個固定日常作息表。

2.鼓勵白天參與非藥物治療活動。

3.不責罵、不命令。

就醫的時候要告訴醫師出現這些症狀多久了?

家人的角色很重要,可以提供更多訊息供醫生判斷喔。

節目名稱:【完整版】醫次搞定-【迷糊?健忘?還是失智?】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神經內科賴資賢醫師

11G病房賴資賢主任來教教大家分辨唷.

究竟是 迷糊?健忘?還是失智?

當失智來敲門/失智者無冷場的重複提問,家屬該如何應對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神經內科賴資賢醫師

11G病房賴資賢主任來教教大家小撇步喔。

來自聯合報陳韻如組長的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