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規劃與預期績效

壹、工作規劃

一、近程規畫

(一)整合校內資源

與歷史系、哲學系針對東亞漢籍與儒學開展跨領域對話,共同籌備專題講座、工作坊、讀書會、規劃相關課程,提高能見度與實現跨系所資源整合。

(二)加強校際合作

加強與國內頂尖儒學研究單位合作,如中研院文哲所、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臺北市立大學儒學中心、雲林科大漢學所、鵝湖月刊社……等學術機構,共同籌辦研討會、工作坊、演講會、跨校讀書會,邀請學者蒞臨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流,加深合作。

(三)開發新穎課題、舉辦系列講座

經典與文本詮釋應與時俱進,於舊有的研究成果迸發新的視野,從不同領域學科,洞見文本於不同視角下的可塑性。如利用大數據或可從數位資料庫中重新驗證與審視先行研究,亦可關照經典與其他文本、國家地區之異同,或可有全新的發現與研究進路。以各種新主題邀辦系列講座。

(四)舉辦各種主題工作坊暨大型國際會議 

2012年本系由毛文芳創辦第一屆「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際知名漢學家伊維德教授(Wilt L. Idema)與浦安迪教授(Andrew H. Plaks)蒞會開幕演講,一流學者齊聚共論,引起各界矚目。2017年文芳主任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共同舉辦第二屆「2017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榮幸邀得奚如谷教授(Stephen H. West)與金文京教授進行開幕主題演講。同時將有分別來自美、日、韓、越、星、馬、港、中、臺等9個國家地區的學者共計40位蒞臨發表高論,相互激盪與對話。2018年第三屆「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移師馬來西亞,仍由毛教授與馬來西亞漢學會余曆雄教授共同召集籌辦,影響擴及海外。中文系籌備國際會議熟稔,將繼續整合資源、邀請一流學者赴校與會、演講,並串聯國內相關系所進行巡迴,將效益最大化。2020年賴柯助教授籌辦「判斷、動機與行動:宋明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來自美、韓、港、臺等四個國家地區的學者共計十八位蒞臨發表論文,加入理由論中與道德哲學相關的現代哲學用語相互研討,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上,試圖進一步開創研究新局。


貳、預期績效

一、積累與擴增本系國際漢學的視野與能量

本中心以「東亞漢籍研究」與「儒學研究」作為主軸,將逐年舉辦深度對談的各種學術會議,亦以頻繁往來的學術交流(如演講、延聘客座教授、教授國外訪學……等)積極走入國際社會,使本系於臺灣中文學界擁有較為鮮明的特色。這些頻繁往來的學術交流型式,俾本系師生具有積極走入國際社群的視野與動能。

二、平衡北南差距,提升南臺灣高等學術風氣

我國重要學術會議及珍貴高教資源大量集中於北臺灣。本中心坐落於濁水溪以南,期望著意於平衡北南差距,讓教研一向積優的中正中文系能發揮研究綜合型大學的職志,造福南臺灣有志於「東亞漢籍研究」與「儒學研究」的學人。

三、經由學報專輯或專書編審出刊,展示研究成果

鼓勵並協助於本中心舉辦之國際會議與工作坊學者,將修改後的論文送交本系《中正漢學研究》(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 THCI)」進行嚴謹審查,通過者將陸續編輯發佈,或將系列成果與學術性出版社合作編纂成叢書。向學界公開精闢而豐碩的成果,向全世界展示由臺灣學界創設對話平台的「東亞漢籍研究」與「儒學研究」之實力、成就與影響。

四、培育青年學者與碩博士研究人才

新視野的開展與新議題的發想,有賴於青年學者的創意與構想,本中心為一個提供資源的學術平台,以培育後進為重要職志。透過專題課程設計、高端講座安排,拓展青年學者與碩博士研究人才的學術視野,復藉由國際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活動的籌辦,聚集八方高端學者絡繹不絕來訪,發表學術成果,闢建學術對話的舞台,激盪火花。讓更多青年學者與碩博士研究人才得以「東亞漢籍研究」與「儒學研究」為發展方向,積極培育優秀學者為目標,為相關領域注入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