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閱讀
妖怪常常是因為人的心念而產生的。李雲舉曾經說過,有個人膽子特別小,另一個人就想捉弄他。這個人有一個手特別黑的僕人,他就讓僕人躲在房間裡,然後跟膽小的那個人約定好:「等我們一起坐在月光下,我突然大喊有鬼,你就從窗戶縫隙伸出一隻手。」到了約定的時間,膽小的那個人一聽到喊聲,果然被嚇得半死。結果,一隻又黑又大的手就從窗戶裡伸了出來,把他們倆都嚇了一跳。僕人們都說:「這一定是鬼!」大家趕緊拿著火把和棍子衝進去,才發現那個僕人昏倒在牆角。僕人醒來後說,他覺得好像有什麼東西在吹氣,然後他就昏迷了。
我的族叔楘庵也講過一個類似的故事:有兩個人在佛寺裡讀書,其中一個人就假裝上吊,站在另一個人的面前。被嚇到的人嚇得魂飛魄散,趕緊喊:「是你啊,別嚇我!」另一個人說:「我知道是你,不過你背後是什麼東西?」那人回頭一看,才發現背後真的出現了一個上吊的鬼。這說明,當一個人產生了恐懼的心理,就會吸引來真正的鬼怪。
(二)文言文原文
妖由人興,往往有焉。李雲舉言,一人膽至怯,一人慾戲之。其奴手黑如墨,使藏於室中,密約曰:「我與某坐月下,我驚呼有鬼,爾即從窗隙伸一手。」屆期呼之,突一手探出,其大如箕,五指挺然如舂杵。賓主俱驚,僕眾嘩曰:「此其真鬼耶?」秉炬持杖入,則奴昏臥於壁角,救之蘇,言闇中似有物,以氣噓我,我即迷悶。族叔楘庵言:「二人同讀書佛寺,一人燈下作縊鬼狀,立於前,見是人驚怖欲絕,急呼:『是我,爾勿畏!』是人曰:『固知是爾,爾背後何物也?』回顧乃一真縊鬼。蓋機械一萌,鬼遂以機械之心,從而應之。」斯亦可為螳螂黃雀之喻矣。
你有過自己嚇自己的經驗嗎?或者被別人嚇的經驗嗎?
(一)故事閱讀
戴東原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明朝的時候,有位姓宋的人找風水寶地,結果跑到歙縣的深山裡。天色將晚,風雨欲來,他看到山崖下有個洞穴,就進去暫時躲避。結果,他在洞裡聽到有人說話,對方說:「這裡有鬼,你不要進來。」宋先生問:「那你為什麼會在這裡?」那人回答:「我自己就是鬼。」宋先生想見見他,那人說:「我和你見面,陰氣和陽氣互相爭鬥之下,你一定會又冷又熱,因此感到不安。不如你燒點火,我們隔著一段距離說話吧。」
宋先生又問:「你既然是鬼,為什麼要住在這呢?」那人回答:「我在神宗年間當縣令,因為討厭其他當官的為了利益相互勾結、為了升官互相排擠 ,所以辭官歸隱。死後,我祈求閻王不要讓我投胎做人,用來生的福德交換在陰間當官的機會。沒想到陰間也和人間一樣勾心鬥角,我就辭職回到了自己的墓裡。墓地裡鬼跟鬼之間來往也是很複雜,吵吵鬧鬧真是受不了。我沒辦法只好搬到這裡來住。雖然說環境不是很好,簡陋又冷清,但比起官場人生起起伏伏,這裡就像在天堂一樣。」
「我一個人待在這沒有人打擾的深山裡,連時間都忘記了;不跟鬼來往,不知道已經有多少年,不跟人來往,更不知道有好幾年了。我很高興自己可以脫離人間苦海,靜心感受世間變化,就是沒想到這裡會被人類發現,明天我就搬家。你這個武陵漁人,請你沒事就別去打擾桃花源吧。」鬼說完,不再跟他聊天,問鬼叫什麼名字,也沒有回應。
姓宋的人身上剛好帶有紙筆,在洞口寫下「鬼隱」二字,就回家了。
(二)文言文原文
戴東原言,明季有宋某者,卜葬地,至歙縣深山中。日薄暮,風雨欲來,見崖下有洞,投之暫避,聞洞內人語曰:「此中有鬼,君勿入。」問:「汝何以入?」曰:「身即鬼也。」宋請一見,曰:「與君相見,則陰陽氣戰,君必寒熱小不安,不如君爇火自衛,遙作隔座談也。」宋問:「君必有墓,何以居此?」曰:「吾神宗時為縣令,惡仕宦者貨利相攘,進取相軋,乃棄職歸田。歿而祈於閻羅,勿輪迴人世,遂以來生祿秩,改注陰官。不虞幽冥之中,相攘相軋,亦復如此,又棄職歸墓。墓居群鬼之間,往來囂雜,不勝其煩,不得已避居於此。雖淒風苦雨,蕭索難堪,較諸宦海風波,世途機穽,則如生忉利天矣。寂歷空山,都忘甲子,與鬼相隔者,不知幾年,與人相隔者,更不知幾年。自喜解脫萬緣冥心造化,不意又通人跡,明朝當即移居。武陵漁人,勿再訪桃花源也。」語訖,不復酬對,問其姓名,亦不答。宋攜有筆硯,因濡墨大書「鬼隱」兩字於洞口而歸。
鬼為什麼也要隱居?
(一)故事閱讀
有個村民張某,他非常狡猾陰險,就算是自己的親人也不能從他嘴裡聽到一句實話。張某口才很好,很多人都被他騙過,就叫他「禿頂馬」。馬禿頭的話,頭上就沒有鬃毛,而「鬃」這個字的讀音跟「蹤」一樣,意思是指他講話反反覆覆,沒有什麼軌跡可循。
有一天夜裡,張某和他的父親迷路,隔著土丘遠遠看到一群人圍坐在一起,就大聲喊說怎麼走。那些人回應說:「往北走。」他們因此掉進泥巴坑裡,只好又大聲問一次,這些人說:「往東走。」照做的結果就是他們在泥坑裡越陷越深,整個人都快要埋進去,行動越發困難,完全出不來。這時,他們聽到那幾個人高興地拍手,大笑:「禿頂馬,你現在知道亂講話是會害死人的吧!」這笑聲近得就好像這些人在耳朵旁邊大笑,卻看不到任何人的身影,張某這才知道是碰到鬼了。
(二)文言文原文
里人張某,深險詭譎,雖至親骨肉,不能得其一實語。而口舌巧捷,多為所欺,人號曰「禿項馬」。馬禿項為無鬃,鬃蹤同音,言其恍惚閃爍,無蹤可覓也。一日,與其父夜行迷路,隔隴見數人圍坐,呼問當何向,數人皆應曰:「向北。」因陷深淖中。又遙呼問之,皆應曰:「轉東。」乃幾至滅頂。蹩躄泥塗,困不能出,聞數人拊掌笑曰:「禿項馬,爾今知妄語之誤人否?」近在耳畔,而不睹其形,方知為鬼所紹也。
禿項馬是什麼意思?
(一)故事閱讀
滄州南邊有一座寺廟,緊挨著河邊。寺廟的大門倒塌了,門前的兩座石獅子也掉進了河裡。過了十幾年,寺廟想重新修建大門,就派人到河裡找石獅子,但找了很久都沒找到,大家都以為石獅子隨著河水流走了。
有個讀書人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不懂道理,石頭那麼重,怎麼可能被水沖走呢?一定是沉到河底的沙子裡去了。你們沿著河往下游找,不是白費力氣嗎?」大家聽了都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
這時,一個常年在河邊工作的老水手聽到了他們的對話,也笑著說:「如果河裡丟了東西,應該到上游去找。因為石頭很重,沙子很鬆軟,水沖不動石頭,反而會在石頭下游的地方沖出一個坑,把石頭卷進坑裡。石頭被卷進去後,會隨著水流慢慢向上游移動。你們到下游找,當然找不到;到河底找,就更不對了。」
按照老水手的說法,他們果然在上游幾里處找到了石獅子。
(二)文言文原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爲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爲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衆服爲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
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石獸不見了,哪裡找得到?
(一)故事閱讀
這是一個關於狐狸精佔據書齋的故事。滄州有個名叫劉士玉的孝廉,他的書齋被一隻狐狸精佔據了。這隻狐狸精白天會跟人說話,還會丟瓦片石子打人,但就是看不到它的身影。當地的知州董思任是個好官,聽說了這件事,親自去驅趕狐狸精。他正在跟狐狸精講道理,突然從屋簷上傳來一個聲音:「你做官還算愛民,也不貪錢,所以我不敢傷害你。不過你愛民只是為了名聲,不貪錢只是怕惹麻煩,所以我也不怕你。你快走吧,別多說了。」董思任聽了非常尷尬,灰溜溜地回家去了。
劉士玉家裡有個很笨的僕婦,她一點也不怕狐狸精。狐狸精也從來不傷害她。有一次,狐狸精跟劉士玉說話的時候,劉士玉順口問了狐狸精為什麼不怕這個僕婦。狐狸精回答說:「雖然她是個僕人,但她非常孝順,連鬼神看到她都會躲開,何況是我呢?」於是,劉士玉讓這個僕婦住進書齋,狐狸精當天就搬走了。
(二)文言文原文
滄州劉士玉孝廉,有書室為狐所據。白晝與人對語,擲瓦石擊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聞其事,自往驅之。方盛陳人妖異路之理,忽簷際朗言曰:「公為官,頗愛民,亦不取錢,故我不敢擊公,然公愛民乃好名,不取錢乃畏後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狽而歸,咄咄不怡者數日。劉一僕婦甚粗蠢,獨不畏狐。狐亦不擊之,或於對語時,舉以問狐。狐曰:「彼雖下役,乃真孝婦也,鬼神見之猶斂避,況我曹乎?」劉乃令僕婦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真誠的力量有多大
(一)故事閱讀
曹司農竹虛所說的故事:
他的堂兄從歙縣前往揚州,途中拜訪了一位朋友。正值盛夏,朋友邀請堂兄在書齋休息,書齋非常涼爽。傍晚時分,堂兄想在書齋裡過夜,朋友卻警告他說:「這裡有鬼,晚上不能住。」堂兄不信邪,硬是要住。
半夜時分,有個東西像紙一樣薄,從門縫裡慢慢蠕動進來,進入房間後慢慢變成了人形,是一個女人。堂兄一點也不害怕,反而學著鬼的樣子,披頭散髮,吐出舌頭。堂兄笑著說:「不過就是頭髮亂了點,舌頭長了點,有什麼好怕的?」鬼嚇得無計可施,一下子消失了。
後來,堂兄返回途中再次住在這間書齋。半夜時分,門縫又開始蠕動,鬼剛露出一點頭來,堂兄就啐了一口,說:「又是這個掃興的東西!」鬼嚇得再也不敢進來了。
這件事和嵇康遇到鬼的事情很相似。老虎不吃醉酒的人,是因為醉酒的人不怕老虎。一個人如果害怕,心就會亂,神魂就會散亂,鬼就會趁虛而入。如果不怕,心就會安定,神魂就會完備,邪氣就無法侵犯。所以,記載嵇康遇到鬼的故事時,說他神志非常清澈,鬼都感到羞愧而退去。
(二)文言文原文
曹司農竹虛言,其族兄自歙往揚州,途經友人家,時盛夏,延坐書屋,甚軒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強居之,夜半有物自門隙蠕蠕入,薄如夾紙,入室後,漸開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髮吐舌,作縊鬼狀,曹笑曰:「猶是髮,但稍亂。」鬼技窮,倏然滅。及歸途再宿,夜半門隙又蠕動,甫露其首,輒唾曰:「又此敗興物耶?」竟不入。此與嵇中散事相類。夫虎不食醉人,不知畏也。畏則心亂,心亂則神渙,神渙則鬼得乘之﹔不畏則心定,定則神全,神會則戾之氣不能幹。故記中散是事者,稱神志湛然,鬼慚而去。
你有什麼害怕的事物?你會怎麼讓自己不害怕?
(一)故事閱讀
在五代十國的梁朝時期,青州有一位商人,在海上經商時遇到了暴風雨,被吹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遠遠望去,那裡有山川城郭,好像是一個人間仙境。船上的水手說:「我以前遇到風暴時,從來沒有來過這個地方。我聽說這裡是鬼國,難道我們到了鬼國?」
不久,船靠岸了。商人登岸後,朝著城裡走去。他發現那裡的房屋、田地跟中國的差不多,遇到的當地人也向他行禮。但是奇怪的是,那些人好像看不到他。商人走到城門口,守城的士兵也向他行禮,但卻沒有回應。
商人進入城裡,發現城裡的房屋、物品都很豐富。他來到王宮,正趕上國王在舉行盛大的宴會。宴會上的器物、音樂等都跟中國的差不多。商人走上前去,想更近距離地看看國王。這時,國王突然生病了,左右侍從急忙請來了巫師。巫師說:「這裡來了一個陽間的人,他的陽氣太重,所以國王才會生病。既然他無意冒犯,就用美食和車馬送他回去吧。」
於是,人們給商人準備了豐盛的酒菜,並安排了一匹馬送他回去。商人騎上馬,離開了那個神秘的國度。當他回到岸邊,登上船時,那個國度的居民就好像從來沒有見過他一樣。商人順著風回到青州,把這件事告訴了節度使賀德儉。賀德儉又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好友楊師厚。楊師厚的親戚范宣古親耳聽過這個故事,後來又把這個故事告訴了別人。
(二)文言文原文
朱梁時,青州有賈客泛海遇風,飄至一處,遠望有山川城郭。海師曰:「往昔遭風,未嘗至此。吾聞鬼國在是,莫非此耶?」頃之,舟至岸,因登岸,向城而去。其廬舍田畝,不殊中國。見人皆揖之,而人皆不見己。至城,有守門者,揖之,亦不應。入城,屋室人物甚殷,遂至王宮。正值大宴,群臣侍宴者數十,其器用絲竹陳設之類,多類中國。客因升殿,俯逼王座以窺之。俄而王有疾,左右扶還,亟召巫者視之。巫至,曰:「有陽地人至此,陽氣逼人,故王病。其人偶來爾,無心為祟,以飲食車馬謝遣之,可矣。」即具酒食,設座於別室,巫及其群臣皆來祀祝,客據案而食。俄有僕夫馭馬而至,客亦乘馬而歸,至岸登舟,國人竟不見己,復遇便風得歸。時賀德儉為青州節度,與魏博節度楊師厚有親,因遣此客使魏,其為師厚言之。魏人范宣古親聞其事,為余言。
你想像中的鬼國是什麼模樣?
(一)故事閱讀
唐朝有個進士叫趙顏,他從畫工那裡得到了一幅畫,畫中是一位非常美麗的女子。趙顏非常喜歡這幅畫,他認為世上不可能有這麼美的女子,於是就向畫工打聽如何讓畫中人活過來。畫工告訴他,這幅畫是他用神力畫的,畫中女子名叫真真。只要連續呼喚真真的名字一百天,晝夜不停,真真就會活過來。活過來後,再用百家彩灰酒灌下去,她就能像普通人一樣。
趙顏按照畫工的方法,日夜不停地呼喚真真的名字。一百天後,真真果然活了過來,她可以說話、吃飯,還表示願意侍奉趙顏。不久後,真真還為趙顏生了一個兒子。
兩年後,趙顏的朋友告訴他,真真可能是妖怪,會對他造成傷害,並送給他一把神劍。當神劍靠近趙顏的房間時,真真哭了,並告訴趙顏她是南嶽山的神仙,因為有人畫了她的肖像,趙顏又一直呼喚她的名字,所以她才下凡來。現在趙顏懷疑她,她只好離開。說完,真真帶著兒子回到了畫中,並吐出了之前喝下的百家彩灰酒。趙顏一看,畫中又多了一個孩子,一切都變回了畫。
(二)文言文原文
唐進士趙顏,於畫工處得一軟障,圖一婦人甚麗。顏謂畫工曰。世無其人也,如何令生,某願納為妻。畫工曰。余神畫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晝夜不歇,即必應之。應則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顏如其言,遂呼之百日,晝夜不止。乃應曰。諾。急以百家綵灰酒灌,遂活。下步言笑,飲食如常。曰。謝君召妾,妾願事箕帚。終歲生一兒。兒年兩歲,友人曰。此妖也,必與君為患。余有神劒。可斬之。其夕。乃遺顏劒。劒纔及顏室。真真乃泣曰。妾南嶽地仙也,無何為人畫妾之形,君又呼妾名,既不奪君願。君今疑妾,妾不可住。言訖。擕其子却上軟障。嘔出先所飲百家綵灰酒。覩其障。唯添一孩子,皆是畫焉。出《聞奇錄》
如果你是趙顏,你會相信誰的話?
(一)故事閱讀
有一個鬼魂剛死不久,身體又瘦又弱。他遇到了生前的一個好友,這個好友已經死了二十年了,看起來卻很健康。新死的鬼魂向老友請教如何覓食,老友建議他去嚇唬人,這樣人們就會供養他。
於是,新鬼魂先去了一個信佛的家庭,假裝推磨幫他們磨麥子。這家人以為是佛祖派來的鬼魂,對他很感激,還給他食物。但新鬼魂卻覺得自己被騙了,因為他認為老友教他的方法應該能更容易得到食物。
接著,新鬼魂又去了另一個道教家庭,假裝舂米。這家人也對他很感激,但最後並沒有給他食物。
新鬼魂很生氣,覺得老友騙了他。老友告訴他,信佛和信道的人比較善良,不容易被嚇到,要得到食物,應該去嚇唬普通的百姓。
後來,新鬼魂去了一個普通人家,把家裡的狗抱起來,讓狗在空中飛。這家人嚇壞了,請人來做法事,並供奉食物給鬼魂。從此以後,這個鬼魂就經常去這戶人家搗亂,因為他發現嚇唬人是最容易得到食物的方法。
(二)文言文原文
有新死鬼,形疲瘦頓。忽見生時友人,死及二十年。肥徤。相問訊曰。卿那爾。曰。吾飢餓,殆不自任。卿知諸方便,故當以法見教。友鬼云。此甚易耳,但為人作怪,人必大怖,當與卿食。
新鬼往入大墟東頭,有一家奉佛精進,屋西廂有磨。鬼就推此磨,如人推法。此家主語子弟曰。佛憐吾家貧,令鬼推磨,乃輦麥與之。至夕,磨數斛,疲頓乃去,遂罵友鬼。卿那誑我。又曰。但復去,自當得也。
復從墟西頭入一家,家奉道。門傍有碓。此鬼便上碓。如人舂狀。此人言。昨日鬼助某甲,今復來助吾,可輦穀與之。又給婢簸篩。至夕,力疲甚,不與鬼食。
鬼暮歸,大怒曰。吾自與卿為婚婣。非他比,如何見欺。二日助人,不得一甌飲食。
友鬼曰。卿自不偶耳,此二家奉佛事道,情自難動。今去可覓百姓家作怪,則無不得。
鬼復去。得一家,門首有竹竿,從門入。見有一羣女子。窗前共食。至庭中。有一白狗,便抱令空中行,其家見之大驚,言自來未有此怪。
占云。有客鬼索食,可殺狗,並甘果酒飯,于庭中祀之,可得無他。
其家如師言,鬼果大得食,自此後恒作怪,友鬼之教也。出《幽明錄》
你覺得文章中的鬼怪是善還是惡呢?
(一)故事閱讀
在神農氏的時候,有一種傳說中的神獸,叫做「藥獸」。當人們生病時,就會去撫摸這隻藥獸,並告訴它自己的病症。藥獸雖然聽不懂人話,但卻能理解人們的意思。接著,藥獸就會跑到野外,銜著一種草藥回來。人們將這種草藥搗碎取汁喝下,病就會痊癒。
後來,黃帝命令風后去記錄每種草藥對應的疾病,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這些藥方都被證明是有效的。所以,古時候人們所說的「黃帝嘗百草」是不正確的。虞卿曾經說過:「黃帝是通過觀察藥獸來學習醫術的。」
(二)文言文原文
神農時,白民進藥獸。人有疾病則拊其獸,授之語,語如白民所傳,不知何語。語已,獸輒如野外,銜一草歸。搗汁服之即愈。後黃帝命風后紀其何草起何疾,久之如方悉驗。古傳黃帝嘗百草,非也。故虞卿曰:『黃帝師藥獸而知醫。』
透過觀察動物真的能夠幫助人們找到草藥嗎?
(一)故事閱讀
在一個遙遠的國家,有個牧羊人養了上千隻羊。有一天,其中一隻羊突然不見了。到了傍晚,這隻羊才回來,但它的樣子變得非常奇怪,叫聲也很嚇人,而且比其他的羊大了一圈。
第二天,這隻羊自己走到一個洞穴裡。牧羊人很好奇,就跟著羊進了洞穴。走了五六里路,眼前突然開闊起來,到了一個長滿奇花異草的地方,這些花草跟人間的完全不一樣。那隻羊在一處吃著一種奇怪的草。旁邊有一種金黃色的果子,牧羊人切了一點帶回去,但卻被鬼怪搶走了。
隔天,牧羊人又去採摘這種果子,到了洞穴,鬼怪又想來搶。牧羊人情急之下,把果子吞了下去。結果,他的身體突然變得很巨大,頭剛從洞口伸出來,身體就被卡住了。過了幾天,他就變成了一塊石頭。
(二)文言文原文
贍披國有人牧羊千百餘頭,有一羊離群,忽失所在。至暮方歸,形色鳴吼異常,群羊異一曰長。之。明日,遂獨行,主因隨之,入一穴。行五六里,豁然明朗,花木皆非人間所有。羊於一處食草,草不可識。有果作黃金色,牧羊人切一將還,為鬼所奪。又一日,復往取此果,至穴,鬼復欲奪,其人急吞之,身遂暴長,頭才出,身塞於穴,數日化為石也。
(一)故事閱讀
處士鄭賓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 他曾經去河北一帶遊歷,遇到了一個村莊。這個村莊裡有個村長的妻子剛去世不久,還沒有下葬。到了傍晚,村長的兒女突然聽到有音樂聲越來越近,等音樂聲傳到院子裡時,他們發現死者的屍體竟然動了起來。當他們進到屋裡時,屍體就像懸在屋梁上一樣,竟然開始跳舞。音樂聲又響起來,屍體就倒下來,然後走出門去,跟著音樂聲遠去。家裡的人嚇壞了,當時月黑風高,也不敢追上去。
到了半夜,村長回家了,聽說了這件事,就折了一根手臂粗的桑樹枝,喝了點酒壯膽,然後大罵著去找屍體。他進入一片墓地,大約走了五六里路,又聽到音樂聲從一棵柏樹上傳來。等他走近那棵樹,看到樹下有火光閃爍,屍體正在跳舞。村長舉起棍子打了下去,屍體倒在地上,音樂聲也停止了,然後他就背著屍體回家了。
(二)文言文原文
處士鄭賓于言,嘗客河北,有村正妻新死,未殮。日暮,其兒女忽覺有樂聲漸近,至庭宇,屍已動矣。及入房,如在梁棟間,屍遂起舞。樂聲復出,屍倒,旋出門,隨樂聲而去。其家驚懼,時月黑,亦不敢尋逐。一更,村正方歸,知之,乃折一桑枝如臂,被酒大罵尋之。入墓林約五六里,復聞樂聲在一柏林上。及近樹,樹下有火熒熒然,屍方舞矣。村正舉杖舉之,屍倒,樂聲亦住,遂負屍而返。
(一)故事閱讀
天名精,又叫做鹿活草。從前,青州有個名叫劉心盡的人,在宋朝元嘉年間,他射中了一隻鹿。劉心盡剖開鹿的五臟,發現裡面有一種草。他很好奇,就把這種草塞進鹿的傷口,沒想到鹿竟然站了起來。劉心盡覺得很奇怪,就把草拔出來,鹿又倒下了。這樣反覆了三次,劉心盡就把這種草仔細地記錄下來。這種草能治癒傷口,人們大多叫它劉心盡草。
(二)文言文原文
天名精,一曰鹿活草。昔青州劉心盡,宋元嘉中射一鹿,剖五藏,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心盡怪而拔草,復倒。如此三度,心盡密錄此草種之,多主傷折,俗呼為劉心盡草。
(一)故事閱讀
其一:狼吞肉鉤
有個屠夫挑著肉回家,天色已晚。突然,一隻狼跟了上來,盯著擔子裡的肉,口水直流。屠夫很害怕,拿刀嚇唬狼,狼就退後幾步,但等屠夫走遠了,它又跟上來。屠夫沒有辦法,心想狼想要的只是肉,不如把肉掛在樹上,讓狼先吃個飽。於是,他把肉掛在樹枝上,對著狼晃了晃空空的擔子。狼果然停了下來。屠夫趕緊回家。天亮後,屠夫去取肉,遠遠看到樹上掛著一個很大的東西,看起來像個上吊的人,嚇了一跳。走近一看,原來是一隻死狼。狼的嘴裡還叼著肉,肉鉤穿透了狼的上顎,就像魚吞了餌一樣。當時狼皮很值錢,能賣十多兩銀子,屠夫因此小賺了一筆。這件事告訴我們,用錯方法卻徒勞無功,狼遭此禍,也是一件可笑的事。
其二:智鬥雙狼
有個屠夫晚上回家,擔子裡的肉都賣完了,只剩下骨頭。路上遇到兩隻狼,一直跟著他。屠夫害怕,就把骨頭扔給狼吃。其中一隻狼得到骨頭就停了下來,另一隻狼還是跟著。屠夫又扔了一根骨頭,後面的狼停了下來,前面的狼又來了。骨頭扔完了,兩隻狼還是緊跟著他。屠夫急得團團轉,擔心前後都被狼攻擊。他看到附近有一個麥場,場主在麥場裡堆了很多柴禾,堆成了小山。屠夫就跑過去躲在柴禾堆後面,放下擔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互相對峙。過了一會兒,一隻狼走了。另一隻狼坐在前面,閉上眼睛,好像睡著了。屠夫趁機跳起來,用刀砍向狼的頭,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了。正要離開的時候,他轉頭一看,發現柴禾堆後面還有一隻狼,它正在挖洞,想從後面偷襲他。狼的身體已經鑽進去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後面砍斷了狼的腿,這隻狼也死了。這時屠夫才明白,剛才那隻假裝睡覺的狼是在引誘他。狼真是狡猾啊!但是,這兩隻狼最後都死了,這也說明了動物的詭計是多麼的短暫。
其三:狼吞氣球
有個屠夫晚上趕路,被狼追趕。路邊有一個農夫耕地時留下的棚子,屠夫急忙跑進去躲了起來。狼從棚頂伸進爪子來抓他。屠夫趕緊抓住狼爪,不讓它動。但是他不知道怎麼殺死狼,只有一個小刀,刀刃還不到一寸長。於是,他割破了狼爪下面的皮,然後用吹氣的方法把狼的爪子吹得鼓起來。他使勁吹了很久,感覺狼沒什麼反應,就用布條把狼爪綁緊。他出來一看,狼已經脹得像牛一樣大了,腿伸不直,嘴張不開。於是,屠夫就把狼背回家。如果不是屠夫想出了這個辦法,他肯定就沒命了。這三件事都發生在屠夫身上,說明屠夫雖然殘忍,但殺狼到是可以的。
(二)文言文原文
其一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歘一狼來,瞰擔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尾行數里。屠懼,示之以刃,則稍卻;既走,又從之。屠無計,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懸諸樹而蚤取之。遂鉤肉,翹足挂樹間,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逕歸。昧爽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近之,則死狼也。仰首審視,見口中含肉,肉鉤刺狼腭,如魚吞餌。時狼革價昂,直十餘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之,亦可笑已!
其二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逕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顧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非屠烏能作此謀也?三事皆出於屠;則屠人之殘,殺狼亦可用也。
(一)故事閱讀
唐朝天寶年間末期,宣州有個小男孩,他家住在山的附近。 每次到了晚上,他總會看到一個鬼帶著老虎來追趕他。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十幾次。小男孩告訴父母說:「鬼帶著老虎來,我一定會死。俗話說『被老虎吃掉的人,他的鬼魂會成為老虎的幫手』。如果我死了,就一定會成為老虎的幫手。到時候,我就可以命令老虎去村子裡,村裡的人可以在要道上設置陷阱,把老虎抓起來。」
過了幾天,小男孩果然被老虎咬死了。 過了很久,他爸爸夢見了兒子。兒子在夢裡說:「我已經變成老虎的幫手了,明天我會引老虎來。你們趕快在西邊修一個陷阱。」爸爸按照兒子的話,和村裡的人一起做了一個陷阱。陷阱做好後,果然有一隻老虎跳了進去。
(二)文言文原文
天寶末,宣州有小兒,其居近山。每至夜,恒見一鬼引虎逐己。如是已十數度。小兒謂父母云:「鬼引虎來則必死。世人云:『為虎所食,其鬼為倀。』我死,為倀必矣。若虎使我,則引來村中。邨中宜設穽於要路以待。虎可得也。」後數日,果死於虎。久之,見夢於父云:「身已為倀,明日引虎來。宜於西偏速修一穽。父乃與村人作穽。穽成之日。果得虎。出《廣異記》
(一)故事閱讀
唐朝天寶年間末期,安祿山造反,潼關失守,京城的人四處逃散。 其中,有一個梨園的笛子老師也逃到了終南山。他在山谷中找到了一間小廟,就暫時住在那裡。
一個清朗的夜晚,月光皎潔,笛子老師想到亂世中的種種悲哀,就拿起笛子吹奏起來。 笛聲悠揚婉轉,在山谷中迴盪。突然,一個長著老虎頭的人形怪物從外面走了進來。他穿著白色的單衣,看到笛子老師在吹笛,非常欣賞,就請笛子老師繼續吹奏。笛子老師嚇壞了,但還是按照怪物的要求繼續演奏。
吹奏了五六曲之後,怪物聽得入了迷,竟然睡著了,打起了呼嚕。 笛子老師趁機悄悄地溜出去,爬上一棵大樹,躲在茂密的枝葉中。怪物醒來後,發現笛子老師不見了,非常懊惱,大聲吼叫。一會兒,來了十幾隻老虎,牠們好像來朝見老虎頭似的。老虎頭對它們說:「剛才有一個吹笛的小孩,趁我睡覺的時候跑了,你們分頭去找他。」說完,老虎們就四散開去。
過了一會兒,老虎們又回來了, 都說自己找了很遠的地方,但都沒有找到笛子老師。這時,月亮已經西斜,老虎們突然發現樹上有人影。老虎頭笑著說:「我還以為你會像雲一樣飄走,沒想到你躲在這裡。」於是,老虎們一起跳起來,想要抓住笛子老師,但都搆不著。最後,老虎們只好失望地散去了。
天亮後,笛子老師跟著其他逃難的人一起離開了山谷。
(二)文言文原文
唐天寶末,祿山作亂,潼關失守,京師之人於是鳥散。梨園弟子有笛師者,亦竄於終南山谷。中有蘭若,因而寓居。清宵朗月,哀亂多思,乃援笛而吹,嘹唳之聲,散漫山谷。俄而有物虎頭人形。著白袷單衣。自外而入。笛師驚懼。下堦愕眙。虎頭人曰:「美哉笛乎!可復吹之。」如是累奏五六曲。曲終久之,忽寐,乃咍嘻大鼾。師懼覺,乃抽身走出,得上高樹。枝葉陰密,能蔽人形。其物覺後,不見笛師,因大懊歎云:「不早食之,被其逸也。」乃立而長嘯。須臾。有虎十餘頭悉至。狀如朝謁。虎頭云:「適有吹笛小兒,乘我之寐,因而奔竄,可分路四遠取之。」言訖,各散去。五更後復來,皆人語云:「各行四五里,求之不獲。」會月落斜照,忽見人影在高樹上。虎顧視笑曰:「謂汝雲行電滅。而乃在茲。」遂率諸虎。使皆取攫。既不可及,虎頭復自跳,身亦不至。遂各散去。少間天曙,行人稍集。笛師乃得隨還。
(一)故事閱讀
山魈,是一種住在嶺南地區的怪獸。 它只有一隻腳,腳掌反向朝後,手腳都有三根指頭。雌性山魈特別喜歡塗脂抹粉。它們會在高大的樹上搭窩,用樹枝做成屏風和帳幔,生活起居相當講究。
在嶺南地區,很多進山的人都會隨身攜帶黃色的油脂、鉛粉和錢幣。 遇到雄性山魈,人們會稱呼它為「山公」,並給它錢財;遇到雌性山魈,則稱呼它為「山姑」,並給它脂粉。如果山魈收下了禮物,就會保護這些人。
唐朝天寶年間,有一個從北方來的旅客,在嶺南的山裡行走。 夜晚害怕老虎,想爬上樹睡覺,正好遇到了一隻雌性山魈。這個旅客平時身上沒帶什麼東西,就下跪拜了拜山魈,稱呼它為「山姑」。樹上的山魈問他有沒有帶什麼東西,旅客就把身上的脂粉給了它。山魈很高興,對旅客說:「你可以安心睡覺了,不用擔心。」
半夜,兩隻老虎想來傷害這個旅客。 山魈從樹上跳下來,撫摸著老虎的頭,說:「斑紋,我朋友在這裡,你們趕快走吧。」兩隻老虎聽了就走了。第二天早上,旅客向山魈道謝,山魈也很客氣。
更奇怪的是,每年山魈都會和人一起耕種。 人們播種的時候,山魈也會幫忙耕地種植。等莊稼成熟了,山魈就會來找人平分收穫。它們的性格很直爽,會和人平分收穫,不會多拿。如果有人貪心多拿,就會遭到天譴,染上瘟疫。
(二)文言文原文
山魈者,嶺南所在有之。獨足反踵,手足三歧,其牝好傅脂粉。於大樹空中作窠,有木屏風帳幔,食物甚備。南人山行者,多持黃脂鉛粉及錢等以自隨。雄者謂之「山公」,必求金錢,遇雌者謂之「山姑」,必求脂粉。與者能相護。唐天寶中,北客有嶺南山行者,多夜懼虎,欲上樹宿,忽遇雌山魈。其人素有輕賫,因下樹再拜,呼「山姑」。樹中遙問:「有何貨物」人以脂粉與之。甚喜,謂其人曰:「安臥無慮也。」人宿樹下,中夜,有二虎欲至其所。山魈下樹,以手撫虎頭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二虎遂去。明日辭別,謝客甚謹。其難曉者,每歲中與人營田,人出田及種,餘耕地種植,並是山魈。穀熟則來喚人平分,性質直,與人分,不取其多。人亦不敢取多,取多者遇天疫病。
(一)故事閱讀
這是一個發生在近年的故事。 有位讀書人,他在田裡耕作時挖到了一把劍。他將劍磨得亮閃閃的,然後拿去市場上賣。有個胡人非常喜歡這把劍,一開始出價一千錢,後來不斷加價,最後出價高達百萬錢,但讀書人都沒有同意。胡人見讀書人如此珍愛這把劍,就跟著他回家,愛不釋手。
讀書人被高價打動,決定賣給胡人。 第二天,胡人帶著百萬錢來取劍。當天晚上,月色很好,讀書人和他妻子拿著劍出來欣賞,邊看邊笑著說:「這把劍有什麼特別的,竟然能賣到這麼高的價錢?」他們隨手用劍指了指庭院裡用來搗布的石頭,沒想到石頭竟然被劍一指就斷成了兩截。
第二天早上,胡人帶著錢來取劍。 他仔細查看了劍,嘆了口氣說:「這把劍的光芒已經消失了,怎麼會變成這樣?」於是就不想買了。讀書人感到奇怪,就問胡人原因。胡人說:「這是一把破山劍,只能用來破壞寶山一次。我想要用它來破壞寶山,現在劍的光芒消失了,我懷疑它碰到了什麼東西。」讀書人和妻子聽了之後非常後悔,就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胡人。胡人最後以十萬錢的價格買下了這把劍。
(二)文言文原文
近世有士人耕地得劍,磨洗詣市。有胡人求買,初還一千,累上至百貫,士人不可。胡隨至其家,愛玩不捨,遂至百萬。已克,明日持直取劍。會夜佳月,士人與其妻持劍共視。笑云:「此亦何堪,至是貴價!」庭中有搗帛石,以劍指之,石即中斷。及明,胡載錢至。取劍視之,嘆曰:「劍光已盡,何得如此?」不復買。士人詰之,胡曰:「此是破山劍,唯可一用。吾欲持之以破寶山。今光芒頓盡。疑有所觸。」士人夫妻悔恨,向胡說其事,胡以十千買之而去。出《廣異記》
(一)故事閱讀
夏侯綜擔任安西參軍時,經常看到鬼。 這些鬼騎著馬,在路上行走,看起來和人沒什麼兩樣。有一次,夏侯綜和別人一起坐車出行,突然拉住同伴,指著路邊的一個小孩說:「這個孩子馬上就要生病了。」沒過多久,這個小孩果然病得很嚴重,差點死了。孩子的母親聽說了這件事,就來找夏侯綜問個究竟。
夏侯綜告訴孩子的母親說:「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只是這個孩子之前在路上扔泥巴,不小心砸到了一個鬼的腳。那個鬼生氣了,所以讓你的孩子生病。如果你用酒和飯祭祀那個鬼,孩子就會好了。」孩子的母親按照夏侯綜的方法去做,結果孩子真的病好了。
(二)文言文原文
夏侯綜為安西參軍,常見鬼,騎馬滿道,與人無異。嘗與人載行,忽牽人語,指道上有一小兒云:「此兒正須大病。」須臾,此兒果病,殆死。其母聞之,詰綜。綜云:「無他,此兒向於道中擲塗,誤中一鬼腳。鬼怒,故病汝兒爾。得以酒飯遺鬼,即差。」母如言,而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koq9DxBig
(一)故事閱讀
漢朝的趙固將軍有一匹心愛的馬,常常騎著牠征戰沙場。 他非常珍惜這匹馬,每次駐紮時都會將拴在所住的營帳前。有一天,馬突然肚子腫脹,沒過多久就死了。趙固非常傷心。
這時,著名的術士郭璞從北方來拜訪趙固。門衛告訴郭璞,將軍最心愛的馬死了,非常難過。郭璞聽了之後,對門衛說:「你進去告訴將軍,說我有辦法救活他的馬,他一定會見我的。」
門衛聽了非常驚喜,趕緊進去稟報趙固。趙固聽說有人能救活他的愛馬,高興得不得了,立刻派人去迎接郭璞。兩人見面後,趙固迫不及待地問郭璞:「先生,您真的能救活我的馬嗎?」郭璞回答說:「我可以。」趙固高興極了,連忙問:「需要什麼辦法呢?」郭璞說:「請將軍派二十多個身體強壯的士兵,每人拿一根竹竿,向東走三十里,會看到一座小山丘,上面有樹林,看起來像個小廟。到了那裡,就用竹竿敲打,一定能找到一個東西,趕快把它帶回來。有了這個東西,馬就能活了。」
趙固立刻派了五十名精壯的士兵按照郭璞的方法去找。果然,他們在一片樹林裡找到了一個像猴子又不像猴子的東西。士兵們抓住它,把它帶了回來。這個東西一看到死馬,就跳起來想要靠近。郭璞讓士兵們把這個東西放開,它就走到死馬的頭邊,對著馬的鼻子吹氣。過了一會兒,馬竟然站起來了,活蹦亂跳的,而那個奇怪的動物卻不見了。趙固非常感激郭璞,送給了他很多錢財,郭璞就這樣離開了。
(二)文言文原文
趙固常乘一匹赤馬以戰征,甚所愛重。常繫所住齋前,忽腹脹,少時死。郭璞從北過,因往詣之。門吏云:「將軍好馬,甚愛惜。今死,甚懊惋。」璞便語門吏云:「可入通,道吾能活此馬,則必見我。」門吏聞之,驚喜,即啟固。固踴躍,令門吏走往迎之。始交寒溫,便問:「卿能活我馬乎?」璞曰:「我可活爾。」固忻喜,即問:「須何方術?」璞云:「得卿同心健兒二三十人,皆令持竹竿,於此東行三十里,當有邱陵林樹,狀若社廟。有此者,便當以竹竿攪擾打拍之。當得一物,便急持歸;既得此物,馬便活矣。」於是左右驍勇之士五十人,使去。果如璞言,得大叢林,有一物似猴而非,走出。人共逐得,便抱持歸。此物遙見死馬,便跳樑欲往。璞令放之,此物便自走往馬頭間,噓吸其鼻。良久,馬起,噴奮奔迅,便不見此物。固厚貲給,璞得過江左。
(一)故事閱讀
吳興有個叫章苟的人,夏天在田裡耕作。 他每天中午都會把飯放在一個菰裡,晚上再拿出來吃。可是,過了幾天,他發現飯總是莫名其妙地少了。
章苟覺得很奇怪,就偷偷地觀察。 這才發現,原來是一條大蛇趁他不在的時候,偷偷地來偷吃他的飯。章苟生氣極了,拿著刀就砍向那條蛇。蛇被砍傷後逃跑了,章苟緊追不捨,一直追到一個斜坡,蛇鑽進了一個洞裡。
只聽洞裡傳來蛇的聲音, 牠一邊哭喊著說:「你砍傷了我的某個部位。」一邊又問同伴:「我們該怎麼辦呢?」另一個蛇說:「我們去求雷公,讓它用雷劈死他!」沒過多久,天色突然變暗,烏雲密布,一道閃電劈向了章苟。
章苟被雷劈中,跳起來大罵道: 「老天爺真是瞎了眼!我這麼窮,每天辛苦地耕田,這條蛇偷我的飯,罪該萬死,你卻來劈我?你這個無知的雷公!如果你敢再來,我就用刀砍你的肚子!」
奇怪的是,烏雲漸漸散去,雷聲卻轉向了蛇洞。 一陣雷鳴閃電之後,洞裡的蛇死了很多。
(二)文言文原文
吳興人章苟者,五月中,於田中耕。以飯置菰裏,每晚取食,飯亦已盡。如此非一。後伺之,見一大蛇偷食。苟遂以鈌斫之,蛇便走去。苟逐之,至一坂,有穴,便入穴。但聞啼聲云:「斫傷我某甲。」或言:「當何如?」或云:「付雷公,令霹靂殺奴。」須臾,雲雨冥合,霹靂覆苟上。苟乃跳樑大罵曰:「天使!我貧窮,展力耕懇。蛇來偷食,罪當在蛇,反更霹靂我耶?乃無知雷公也!雷公若來,吾當以鈌斫汝腹!」須臾,雲雨漸散,轉霹靂向蛇穴中,蛇死者數十。
(一)故事閱讀
琅琊郡有個叫秦巨伯的老人家,六十歲了。 有一天晚上,他喝了點酒,走在回家的路上,經過了蓬山廟。突然,他看到自己的兩個孫子迎了上來,扶著他走了百來步。沒想到,兩個孫子突然抓住他的脖子,把他摔在地上,還罵他:「老奴才,你那天打我,我今天要殺了你!」巨伯想了一下,確實有打過這兩個孫子。為了保命,他裝死。孫子以為他真的死了,就把他放走了。
巨伯回到家裡,想懲罰這兩個孫子。孫子們嚇得跪在地上磕頭,說:「我們怎麼敢對爺爺您這樣?一定是鬼怪來找您的麻煩。」他們請求巨伯再試一次。巨伯想了想,覺得有道理,就過了幾天,裝作醉酒的樣子,又走到了蓬山廟附近。果然,兩個孫子又來扶他。這次,巨伯死死地抓住他們,他們怎麼掙扎也掙脫不開。巨伯把他們帶回家,用火燒他們的肚子和背,直到他們身上都燒出大洞,然後把他們扔到院子裡。到了晚上,這兩個孫子就消失了。巨伯雖然殺了他們,但還是覺得很遺憾,因為他沒有親手報仇。
後來,巨伯又裝作醉酒,偷偷地帶了一把刀出門,家人不知道他去了哪裡。到了深夜,巨伯還沒回來,孫子們擔心他又被鬼怪害了,就一起出去找他。巨伯趁機殺了他們。
(二)文言文原文
琅邪秦巨伯,年六十。嘗夜行飲酒,道經蓬山廟。忽見其兩孫迎之。扶持百餘步。便捽伯頸着地。罵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當殺汝。伯思惟:某時信捶此孫。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歸家,欲治兩孫。孫驚惋叩頭。言為子孫,寧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試之,伯意悟。數日,乃詐醉,行此廟間。復見兩孫來扶持伯。伯乃急持。動作不得。達家,乃是兩人也。伯著火灸之,腹背俱焦坼,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之。後月,又佯酒醉夜行,懷刀以去,家不知也。極夜不還。其孫恐又為此鬼所困。仍俱往迎之,伯乃刺殺之。出《搜神記》
(一)故事閱讀
秦朝的時候,南方地區住著一種奇怪的人,叫做「落頭民」。 他們有一個特別的習性,就是每到夜晚,頭就會自動脫離身體,飛到空中去。這種人還有一個特殊的祭祀活動,叫做「蟲落」,所以他們也被稱為「落頭民」。
三國時期的吳國將軍朱桓,曾經得到過一個這樣的婢女。 這個婢女每晚睡覺的時候,頭就會飛出去,有時從狗洞,有時從天窗,用耳朵當翅膀飛走。到了快天亮的時候,頭才會飛回來。這種情況反覆發生,周圍的人覺得很奇怪,就偷偷觀察她。他們發現,當婢女的頭飛出去時,她的身體冰冷無氣,就像死了一樣。於是,他們就用被子蓋住她的身體,不讓她的頭飛回來。
可是,到了天亮的時候,婢女的頭飛回來,卻因為被子蓋著,找不到脖子,急得又叫又跳,身體也變得越來越虛弱,好像快要死了。 看到這樣的情況,朱桓覺得非常害怕,不敢再留這個婢女,只好放她走了。後來,朱桓仔細觀察了其他人的記載,才發現這是一種天生的怪病,並不是什麼妖魔鬼怪。
當時,很多南征的將軍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還有人試著用銅盤蓋住婢女的脖子,不讓她的頭飛回去,結果婢女就過世了。
(二)文言文原文
秦時,南方有「落頭民」,其頭能飛。其種人部有祭祀,號曰「蟲落」,故因取名焉,吳時,將軍朱桓,得一婢,每夜臥後,頭輒飛去。或從狗竇,或從天窗中出入,以耳為翼,將曉,復還。數數如此,傍人怪之,夜中照視,唯有身無頭,其體微冷,氣息裁屬。乃蒙之以被。至曉,頭還,礙被不得安,兩三度,墮地。噫咤甚愁,體氣甚急,狀若將死。乃去被,頭復起,傅頸。有頃,和平。桓以為大怪,畏不敢留,乃放遣之。既而詳之,乃知天性也。時南征大將,亦往往得之。又嘗有覆以銅盤者,頭不得進:遂死。
(一)故事閱讀
古時候,有個地方發生了一場大水災。 水退之後,在港口發現了一條重達萬斤的大魚,死了三天。全城的人幾乎都分到了一些魚肉來吃。只有一個老婦人沒有吃。
這時,突然出現一位老翁,對老婦人說:「這條魚是我的兒子,不幸遇上了這場災難。你沒有吃牠的肉,我一定重重地報答你。你只要注意城東門的那隻石龜,如果牠的眼睛變紅了,城就要被淹了。」
老婦人每天都去城東門看那隻石龜。她的小孫子很好奇,就問她為什麼每天都要去看石龜。老婦人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孫子。孫子聽了之後,趁奶奶不在的時候,用紅色的顏料塗了石龜的眼睛。
奶奶看到石龜的眼睛變紅了,以為城要被淹了,就急忙帶著孫子逃出了城。這時,出現了一個穿青色衣服的小男孩,對老婦人說:「我是龍的兒子。」然後,他帶著老婦人爬上了一座山。沒過多久,城就被淹成了湖。
(二)文言文原文
古巢,一日江水暴漲,尋復故道,港有巨魚,重萬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獨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禍,汝獨不食,吾厚報汝。若東門石龜目赤,城當陷。」姥日往視。有稚子訝之,姥以實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龜目;姥見,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龍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為湖。
(一)故事閱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遠離人群的小村莊。村裡住著一位父親和他的女兒。父親外出打仗,留下女兒獨自在家。女兒養了一匹馬,對牠非常疼愛。因為思念父親,她對馬說:「如果你能幫我找到父親,我就嫁給你。」
馬聽懂了女兒的心意,就一路奔向父親所在的地方。父親看到馬非常驚喜,騎上馬就往家趕。可是馬卻一直嘶鳴,好像有什麼事發生了。父親覺得奇怪,趕緊回家。
回到家裡,父親發現馬對女兒特別敏感,一看到女兒就又高興又生氣。女兒告訴父親,這是因為她曾經對馬許下諾言。父親為了保護女兒的名聲,偷偷地用弓箭射死了馬,把馬皮鋪在院子裡。
後來,女兒和鄰家女孩在馬皮上玩耍,女兒對馬皮說:「你不過是一匹馬,怎麼敢想娶人呢?現在你變成了一張皮,真是活該!」話音剛落,馬皮突然動了起來,把女兒卷了起來,消失不見了。
過了好幾天,人們在一棵大樹上發現了女兒和馬皮,他們都變成了蠶,正在吐絲結繭。鄰居們把這些蠶養起來,發現牠們吐的絲又多又好,就給這棵樹取名為「桑樹」。因為「桑」和「喪」同音,所以人們認為桑樹是為了紀念那匹馬而命名的。
從那以後,人們開始養蠶,並且把蠶視為一種神聖的動物。人們相信,蠶是馬和女孩變成的,所以蠶和馬是有關係的。
(二)文言文原文
舊說: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家無餘人,唯有一女。牡馬一匹,女親養之。窮居幽處,思念其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馬既承此言,乃絕韁而去。逕至父所。父見馬,驚喜,因取而乘之。馬望所自來,悲鳴不已。父曰:「此馬無事如此,我家得無有故乎!」亟乘以歸。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芻養。馬不肯食。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擊。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問女,女具以告父:「必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門。且莫出入。」於是伏弩射殺之。暴皮於庭。父行,女以鄰女於皮所戲,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為婦耶!招此屠剝,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馬皮蹷然而起,卷女以行。鄰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還求索,已出失之。後經數日,得於大樹枝間,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績於樹上。其蠒綸理厚大,異於常蠶。鄰婦取而養之。其收數倍。因名其樹曰桑。桑者,喪也。由斯百姓競種之,今世所養是也。言桑蠶者,是古蠶之餘類也。案:《天官》:「辰,為馬星。」《蠶書》曰:「月當大火,則浴其種。」是蠶與馬同氣也。《周禮》:「教人職掌,票原蠶者。」注云:「物莫能兩大,禁原蠶者,為其傷馬也。」漢禮皇后親採桑祀蠶神,曰:「菀窳婦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稱也。菀窳婦人,先蠶者也。故今世或謂蠶為女兒者,是古之遺言也。
(一)故事閱讀
最初,鄭武公娶了申國的女子武姜為妻,生下了兩個兒子: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難產,母親姜氏因為此事飽受驚怖,將他取名寤生,超級討厭他;卻偏愛小兒子共叔段,想立他為繼承人,並多次請求鄭武公,但鄭武公一直不肯答應。
等到莊公繼位後,母親姜氏要求把「制」這塊領土分封給弟弟共叔段。莊公說:「制是很險要的城鎮。除了這裡,其他的地方我都可以給妳。」姜氏便向他求取領土「京」,莊公答應了,讓弟弟住在那裏,京城的人都稱弟弟爲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牆超過三百方丈長,就會成爲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內最大的城鎮不能超過首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京的城牆完全不符合這個規定,對您來說不是件好事。」莊公說:「我媽想要這樣做,我怎麼避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趁早處理,別讓事情再繼續蔓延下去。植物一旦蔓延很難清除乾淨,何況是您備受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你等著看吧!」
不久弟弟段強迫西鄙、北鄙兩地接受他的管轄,公子呂說:「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君主,國君您打算怎麼做?如果是想把國家送弟弟,臣等這就去為他效命,如果不是,那就除掉他,不要讓民心動搖。」莊公說:「不用擔心,他會自取滅亡的。」
後來,弟弟段直接將西鄙、北鄙據為己有,領地擴張到了廩延。子封說:「可以了,再繼續擴張下去,百姓會認為他是真正的王。」莊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領土再大,也將自取滅亡。」
弟弟段修筑城墻、整飭軍備,準備侵襲鄭國。母親姜氏大開城門,來歡迎他。莊公得知他叛亂的日期之後說:「可以了。」任命子封率領二百輛兵車、一萬五千多士卒討伐京。軍民背叛大叔段,段逃到鄢地(鄭國邊界),莊公又討伐到鄢,五月辛丑這一天,弟弟段出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鄭伯克段于鄢。」由於共叔段沒有盡到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用「弟」字。這場叛亂如同是二位君王之間的戰爭,所以用「克」。稱「鄭伯」,是譏諷莊公對弟弟失教。「謂之鄭志」,指鄭莊公原本的意思是要讓弟弟越做越惡,再藉此殺死他。不說「出奔」,是因為二人都有過失,難以定論誰好誰壞。
戰爭後,莊公把姜氏流放到鄭國的邊疆「潁」,發誓說:「不到黃泉不相見。」一講完就後悔了。
鄭大夫潁考叔在潁谷做官,聽說了這件事,就向莊公進獻貢品。莊公賞賜給他美味的食物,潁考叔特意把肉放在一邊不吃,說:「我的媽媽都是吃我給她的食物,沒有吃過君王給的,請您讓我把這些食物留給我媽吧。」莊公說:「你還有媽,就我沒有!」潁考叔說:「請教您為什麼這麼說?」莊公一五一十地說出來,並表達出後悔的意思。潁考叔說:「您有什麼好擔心的?如果能把地挖到泉水湧出,您們母子在隧道裡相見,誰敢說不行?」莊公照做。
莊公進入隧道前,高興地唱說:「在隧道裡,我高興得不得了。」母親姜氏聽到,從隧道中出來,唱道:「在隧道外,也高興愉快得不得了。」於是母子又和好如初。
君子說:「潁考叔是真正的孝子,愛自己的母親,從而感化了莊公。《詩經》說:『孝子行孝道,是永遠不會停止的,而正是這樣的孝行能感動和自己一樣的人。』說的正是這樣啊。」
(二)文言文原文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爲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爲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衆。」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啓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爲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爲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寤生: 難產,生下來的時候很辛苦。
邑: 城邑,就是城市。
制: 法令,規矩。
貳: 分裂,不忠心。
襲: 偷襲,突然攻擊。
隧: 地下的通道。
黃泉、九泉:陰間
(一)故事閱讀
安徽常熟縣的孫君壽性格兇惡,對於鬼神之事抱持著傲慢之心。有一次他和別人去山裡玩,肚子脹痛跑去上廁所,他開玩笑地拿過荒郊野外的骷髏頭,蹲在人家上面大便,還說:「你吃得開不開心?」骷髏張口回答:「開心。」孫君壽驚駭不已,趕緊跑走。骷髏頭隨即在地上滾動,像車輪子一樣追著孫君壽。
孫君壽跑到橋上,骷髏頭滾不上來。孫君壽趕緊跑到高處觀察,就看到骷髏頭一路滾回來時的地方。孫君壽回家後,臉色蒼白得就像灰燼一樣,然後就病了。每天大完便後,就把大便拿起來吃掉,還自己問:「吃得開不開心啊?」吃了又大,大了又吃,三天後就死了。
(二)文言文原文
常熟孫君壽,性獰惡,好慢神虐鬼。與人遊山,脹如廁,戲取荒塚骷髏,蹲踞之,令吞其糞,曰:「汝食佳乎?」骷髏張口曰:「佳。」君壽大駭,急走。骷髏隨之滾地,如車輪然。君壽至橋,骷髏不得上。君壽登高望之,骷髏仍滾歸原處。君壽至家,面如死灰,遂病。日遺矢,輒手取吞之,自呼曰:「汝食佳乎?」食畢更遺,遺畢更食,三日而死。
(一)故事閱讀
安徽安慶府桐城縣的左姓秀才,跟他的妻子張氏感情非常好。張氏病死後,左秀才一直不忍離開,一天到晚都在棺材旁邊,甚至跟棺材睡在一起。
七月十五日盂蘭盆節那天,左秀才的家人在外面辦法會,他自己就跑去妻子的棺材旁邊看書。忽然間,一陣陰風吹來,有一個吊死鬼披頭散髮、七孔流血,身後拖著長長的麻繩出現,直接朝左秀才撲過去。左秀才嚇死了,連忙拍棺材喊:「親愛的救我!」他的妻子竟然生氣地掀開棺材蓋爬起來,大罵:「惡鬼!居然敢欺負我老公!」並舉起手臂朝鬼打了過去,打得鬼跌跌撞撞地逃走。
妻子跟秀才說:「你也太傻了。就算是夫妻感情再好也不必做到這種程度啊!你啊,福氣太薄,惡鬼才會來欺負你。你不如跟我一起去重新投胎做人,再一起相伴到老怎麼樣?」左秀才答應後,妻子才回棺材裡躺好。
左秀才喊家人過來看,發現釘在棺材上的棺釘全部都斷了,妻子的裙襬還被夾在棺材縫中。不到一年,左秀才也跟著死了。
(二)文言文原文
桐城左秀才某,與其妻張氏伉儷甚篤。張病卒,左不忍相離,終日伴棺而寢。
七月十五日,其家作盂蘭之會,家人俱在外禮佛設醮,秀才獨伴妻棺看書。忽陰風一陣,有縊死鬼披髮流血拖繩而至,直犯秀才。秀才惶急,拍棺呼曰:「妹妹救我!」其妻竟勃然掀棺而起,罵曰:「惡鬼,敢無禮犯我郎君耶!」揮臂打鬼,鬼踉蹌逃出。妻謂秀才:「汝癡矣,夫婦鍾情一至於是耶!緣汝福薄,故惡鬼敢於相犯,益同我歸去投人身,再作偕老計耶?」秀才唯唯,妻仍入棺臥矣。秀才呼家人視之,棺釘數重皆斷,妻之裙猶夾半幅於棺縫中也。不逾年,秀才亦卒。
(一)故事閱讀
有一個人娶了一個年紀大的人當老婆,看到她的臉上有很多皺紋,就問:「妳年紀多大?」婦人說:「四十五、四十六左右。」丈夫就說:「結婚證書上寫妳三十八歲,照我來看遠遠不止四十五、四十六。妳可以對我說實話。」婦人回說:「實際上我五十四而已啦。」丈夫一直不斷地追問,婦人的回答都跟之前一樣。
兩人上床睡覺,丈夫還是覺得很糾結,於是就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計謀,說:「我要起床把放鹽的甕的蓋子蓋好,不然會被老鼠偷吃。」婦人說:「這也太好笑了吧!我活了六十八歲,從來沒聽說過老鼠會偷吃鹽。」
(二)文言文原文
一人娶一老妻,坐床時,見面多皺紋,因問曰:「汝有多少年紀?」婦曰:「四十五六。」夫曰:「婚書上寫三十八歲,依我看來還不止四十五六。可實對我說。」曰:「實五十四歲矣。」夫復再三詰之,只以前言對。上床後,更不過心。乃巧生一計曰:「我要起來蓋鹽瓮,不然,被老鼠吃去矣。」婦曰:「倒好笑,我活了六十八歲,並不聞老鼠會偷鹽吃。」
(一)故事閱讀
蘇州人非常會巴結有錢有勢的人,平常就常對他的主人說:「要小的替你去死,心甘情願。」有一天,主人生病了,醫生說:「這病很嚴重啊,不是一般的草藥可以治好的,必須用活人的腦髓來入藥才能治好。」主人怎麼找都找不到這味藥,忽然間想起:「那個某某人平常不是說願意替我去死嗎?區區腦髓怎麼可能捨不得!」立刻就把這個人叫來,告訴他原因。
蘇州人嚇了一跳,說:「唉呀!這怎麼可以!我們蘇州人從來不長腦子。」
(二)文言文原文
蘇州人極奉承大老官,平日常謂主人曰:「要小子替死,亦所甘心。」一日主病,醫曰:「病入膏肓,非藥石所能治療,必得生人腦髓配藥,方可救得。」遍索無有,忽省悟曰:「某人平日常自謂肯替死,豈吝惜一腦乎?」即呼之至,告以故。乃大驚曰:「阿呀,使勿得,吾裡蘇州人,從來無腦子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