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神經性跛行 ?

撰文 | 姚又誠醫師

跛行 (claudication),不是跛腳 (limping)。

神經性跛行,特指因腰椎脊椎狹窄症 (Lumbar Spinal Stenosis)造成的雙腳無力、走路走不遠、走不動、走一走需要休息。這是脊椎神經壓迫非常典型的症狀,也是腰椎手術最有幫助改善的症狀之一。

跛腳 (limping),不是跛行 (claudication)。

跛腳的原因非常多,需要小心的鑑別診斷,與脊椎的神經壓迫是不一定有關的。

通常看到走路一拐一拐的,就稱之為跛腳 (limping gait)。有經驗的骨科醫師在門診,看患者走路進診間的樣子,就可以看出許多問題。

像是因患肢疼痛造成無法受力的步態,可能是嚴重關節炎或是骨折造成,稱為antalgic gait。

因為小腦損傷造成不穩定、不協調的步態,稱為ataxic gait。

因巴金森氏症造成的小碎步、磁鐵步、越走越小步,稱為festinating gait。

因坐骨神經壓迫、小腿肌肉、或踝關節損傷導致垂足,會造成走路患側膝蓋抬的特別高,稱為Steppage gait。

中風或是腦損傷導致的半側肢體偏癱,稱為hemiplegic gait。

跛行的鑑別診斷

當懷疑患有跛行的症狀時,唯二的鑑別診斷,就是區分血管性、神經性跛行。

血管性跛行 (arterial claudiication)或是更多人會稱為間歇性跛行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是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所引起的。定義是走路一陣子後 (通常是幾百公尺或幾分鐘),會有雙側小腿的疼痛、無力甚至灼熱感,造成走不動、走不遠。患者會越走越嚴重,休息後就會改善。症狀與神經性跛行非常相近。

神經性跛行 (Neurogenic claudication)

是腰椎脊椎狹窄症 (Lumbar Spinal Stenosis)引起的。定義一樣是走路一陣子後,會有雙側下肢無力、麻痛,造成走不動、走不遠。也是通常休息一陣子後就會改善。通常會伴隨下背痛、坐骨神經痛等因神經壓迫造成的症狀。疼痛分布包含下背、臀部到整個下肢都有可能。相比之下,因周邊動脈阻塞造成的間歇性跛行的疼痛,則主要在小腿肚。此外,因為脊椎狹窄症除了壓迫馬尾神經 (Cauda Equina)外,也會壓迫神經根造成神經根病變 (radiculopathy),因此常常伴隨有坐骨神經痛 (sciatica)。

要鑑別這兩個疾病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摸患者雙足足背的動脈,也就是足背動脈。當摸不到足背動脈脈搏,而且雙下肢都冰冷循環差時,就要高度懷疑是周邊動脈阻塞造成的血管性跛行。神經性跛行則多半需要腰椎影像的幫助,透過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直接看清楚脊椎管有沒有狹窄造成神經壓迫。

購物車徵象 (shopping cart sign)

這是西方國家,腰椎脊椎症患者常表現的一個徵象,意思類似於神經性跛行。當患有脊椎狹窄症的患者,需要推購物車走上一段路時,因為挺直腰桿會加重神經壓迫,這時若往前彎腰、腰部前彎依靠在購物車上走路,原本狹窄的神經孔會稍微張開,減輕狹窄造成的神經症狀,就會比較好走路。

因此針對患有脊椎狹窄症的患者,需要彎著腰、靠在購物車上才能走路的這一個現象,稱為購物車徵象。

結語

神經性跛行是脊椎狹窄症的一個典型症狀,也是脊椎狹窄症患者接受手術最常見的主訴。大部分選擇手術治療脊椎狹窄症的患者,都是因為跛行造成行走困難感到困擾,而不只是單純背痛或腳痛腳麻。手術治療神經性跛行有非常好的效果。因此,正確的認識跛行,及早治療,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201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