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側彎矯正專家姚又誠醫師
臺北榮總脊椎外科
兒童脊椎側彎或是兒童脊椎突出,造成的原因有非常多,包含先天性脊椎異常(脊椎半椎體、脊椎連黏未分化)、神經肌肉疾病(腦性麻痺、肌肉萎縮症等)、其他罕見疾病(神經纖維瘤、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馬凡氏綜合症等)。可以說包羅萬象,只要是10歲前會影響脊椎生長發育的疾病,都可能造成早發性脊椎側彎。接下來帶您一起深入了解。
有時家長會抱怨兒童坐沒坐相、站沒站相,身體總是歪歪斜斜,其實就要小心是不是其實是因為脊椎側彎造成的身體歪掉了。兒童脊椎側彎或是兒童脊椎突出其實從外觀就可以看出來,像是有高低肩、單側背凸、腰線兩側不對稱,容易腰痠等。
除了這些變化,早發性脊椎側彎的孩子依據不同的發病原因,可能還會有其他身體的表現,像是發展遲緩、長不高、合併呼吸症狀或神經症狀、皮膚不正常、下背處有毛髮或凹窩、咖啡牛奶斑或合併其他器官的先天性異常(如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腎臟發育不全)。由於現在兒童的校園健康檢查普及,其實也常常會告訴家長要注意可能罹患脊椎側彎,建議到醫院照X光進一步檢查。
家長帶兒童就診時,常會詢問造成兒童脊椎側彎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先天性畸形與各類罕見疾病造成,其實大部分的兒童脊椎側彎是屬於原發性側彎是找不到原因的。而家長最常問題像是,兒童脊椎側彎與姿勢不良或是揹書包有關係嗎?其實,既然原發性脊椎側彎是找不到原因的,揹書包,不論是重的後背包或是單邊書包,對於脊椎側彎的發生與否是沒有關聯的!姿勢不良其實也常常是脊椎側彎的果,而不是因。
但不正確的揹書包會導致背部肌肉受傷、背痛、肩頸酸痛甚至姿勢不平衡。雖然不會導致脊椎側彎,但是長期下來對小朋友的影響很大,值得家長注意。
另一個家長常問的問題,就是脊椎側彎不治療會怎樣? 兒童脊椎側彎因為發病年紀常常較小、惡化速度較快,側彎角度多會隨年紀增加。許多家長會擔心脊椎側彎長不高,其實不是側彎造成長不高,而是脊椎發育變形、彎曲了。
根據統計8成的早發性脊椎側彎的孩子都需要後續的治療。不治療會造成嚴重的側彎畸形,且多半會影響肺部發育造成心肺功能異常(限制性肺病變),影響呼吸,運動會喘、甚至到日常生活功能都受影響,造成成年後的諸多問題。
根據側彎的角度,可以簡單分類脊椎側彎之嚴重程度。
【輕度脊椎側彎】側彎角小於25度,身高會稍微受限,但不影響肺功能,未來惡化機會小,外觀幾乎看不出異常。
【中度脊椎側彎】側彎角界於25-45度間,角度越大未來惡化機會越高,有輕度影響肺功能,但日常生活功能不受限。成年後可能有痠痛的問題,老年後可能會需要手術治療較高,但無症狀的話一般追蹤即可。
【重度脊椎側彎】側彎角大於45度,影響呼吸功能較多,外觀歪斜背凸明顯,惡化機會高,非常容易因有慢性腰痠背痛影響日常功能,建議手術治療矯正。
兒童早發性脊椎側彎的治療原則是:儘早診斷,儘早治療。別錯過黃金矯正期。
【輕度脊椎側彎】以追蹤與運動治療為主。運動治療包含脊椎側彎矯正運動與核心肌群訓練為主。雖然運動難以矯正側彎,但可以增加背部肌肉力量,維持好的體態與肌肉力量,改善心肺功能,有機會控制角度不要惡化
【中度脊椎側彎】除了固定的運動治療,根據不同的側彎類型與惡化速度需要考慮身體石膏治療、脊椎背架治療或牽引治療。
【重度脊椎側彎】多半需要脊椎側彎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分為兩大類,可延展性內固定支撐架與側彎矯正融合術兩種。由於孩子多半還小,所有的治療除了矯正側彎外,需要盡可能保留脊椎生長的能力,維持生長發育。因此在10歲前考慮延展性內固定支撐架,10歲後或較大的孩子則考慮側彎矯正融合術。
結語
早發性脊椎側彎,由於成因較複雜且孩子年紀較小,治療往往較困難也費時較久。從發病診斷到治療完成,往往長達五年甚至十年之久。但無論過程如何辛苦,總有到達終點的一天。直到孩子青春期過後發育完全,治療就算告一段落。期盼每個孩子的治療過程都能圓滿成功,家長與醫師間有良好的配合,達到令人滿意的治療成果。
Q1: 小寶寶太早坐、站或走是否對脊椎不好,會引起早發性脊椎側彎?
A: 小寶寶坐站走,是身體發育的里程碑。與肌肉力量、協調性、神經發育都有關。過早或過晚其實都與發育有關,但與脊椎本身是沒有關聯的,更不會因為脊椎側彎影響這些發育。
Q2: 小朋友常駝背,走路歪一邊,坐姿不良,會引起脊椎側彎嗎?
A: 姿勢不良是不會引起脊椎側彎的喔!
Q3: 脊椎側彎一定就要穿背架嗎?
A: 不一定喔。根據不同類型的脊椎側彎,不同角度、年紀,有適合穿背架也有不需穿背架的時期,需要專業的脊椎骨科醫師判定。
Q4:「雞胸」與「漏斗胸」是脊椎側彎的前兆嗎?
A: 其實「雞胸」與「漏斗胸」本身是不會引起脊椎側彎,不過罹患兒童脊椎側彎的小朋友常常合併有「雞胸」與「漏斗胸」的發生,需要一起治療。
Q5: 兒童脊椎側彎會遺傳嗎?
A: 兒童的早發性脊側通常是因為孩子本身的先天性疾病或罕見疾病造成。這類疾病包含基因突變造成的先天性疾病,或部分遺傳性疾病,需要由兒童遺傳科醫師鑑別,有需要時父母與兄弟姊妹也需要接受遺傳諮詢。
202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