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作用(tectonism)是地球內部能量(內營力),引發地殼、岩石圈的變位或變形、海底增生與消滅,以及其伴隨的地震錯動、褶皺等物理性機械運動,通常以岩石變形、變位等形式呈現。臺灣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新期)構造作用旺盛,有眾多因斷層錯動、地層褶曲(褶皺)而形成的地形。本節之「構造」包含斷層、向斜、背斜、節理、岩石裂隙等,地熱活動所形成的火山作用地形則另闢一節說明。
活動構造會造成地面斷裂、錯移(offset)或撓曲,常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異於常態的地形特徵(此處「常態」是指一般外營力作用所塑造而成者),或稱變位地形。依照日本活斷層研究會的慣例,只要符合其所提出之地形確實度判斷標準者,即使沒有變位地形以外的其他證據,也都將之稱為斷層。但在國內為避免一般民眾誤解,引發不當解讀,凡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尚未公告為活動斷層者,均以「線形」稱之。線形的繪製原則請參見「A-1-1-1 斷層崖」項。
A-1-1斷層
A-1-1-3 三角切面
A-1-1-4 斷層線谷
A-1-1-5 斷層鞍部
A-1-2 斷層階地
A-1-3 地塹
A-1-4 地壘
A-1-5 閉塞丘
A-1-6 斷側丘
A-2-1 構造盆地
A-2-2 傾動臺地
A-3-1 噴泥錐
A-3-2 噴泥盾
A-3-3 噴泥盆
A-3-4 噴泥池
A-3-5 泥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