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壞作用(mass wasting)係指邊坡的底岩、風化層或土壤等物質,受重力作用影響,產生向下移動的現象,又可稱為塊體運動、塊體崩壞等。一般而言,坡度陡、多暴雨、風化層厚或順向坡等區域,較容易發生崩壞。
臺灣地勢高聳陡峭,地層破碎,加上高溫多雨,邊坡崩壞作用十分發達。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分類,可粗分為岩體滑動、岩屑崩滑、落石等類型,其塊體運動的速度、規模差異相當大。
需特別說明,本計畫所編製之地形特徵圖,除明確的特徵地形單元如崩崖、岩屑崩滑、岩體滑動等外,亦納入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之「潛在大規模崩塌」圖層。潛在大規模崩塌係指該處雖在記錄上尚未發生大規模崩壞,但根據特徵地形的組合(如主崩崖、裂隙、紋溝等)及其他觀測資料已可推斷未來有崩壞潛勢,且面積超過10公頃者。此外,土石流及其相關地形,參考義大利之地形架構,其土石產出的溪流源頭崩壞區以崩壞作用地形標示,其餘受水流作用影響甚大的土石流搬運與堆積,則歸類於河流作用地形(D類)。
C-1-5 裂隙
C-1-6 反向坡
C-1-7 潛移
C-1-8 趾部隆起
C-1-9 潛在大規模崩塌
C-1-10 紋溝
C-2-1 重力變形區
C-2-2 趾部隆起(同C-1-8)
C-3-1 崩積層或落石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