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建置之地形架構共分為4個階層,分類依序為主要地形作用(階層I)、空間尺度較大或相同成因(階層II)、不同尺度的各別特徵地形(階層III與階層IV),地形架構分類目的與方法請參見本章第三節,精簡架構表則列於文末附錄。在本圖說手冊中,每種地形類型均列舉臺灣地區各地之案例,說明地形景觀特徵、簡述成因,以及可能對應的地形災害。又於第拾壹章列舉數個案例,說明地形環境的複雜性,以及同一區域內可能有多種地形災害發生的潛勢。
為有助於閱讀地形特徵圖,本圖說手冊中對於階層II之空間尺度較大或相同成因地形,繪製地形配置示意圖;階層III或階層IV之特徵地形,則盡可能以實景照片與立體地形模型對照,搭配呈現。期望藉由本手冊的說明,有助於中央與地方相關業務單位、災害防救從業人員、防災與環境教育人員、村里長或地方防災團隊等,了解臺灣地形特徵,以及辨認出地形所暗示的自然災害威脅,進而促進與一般民眾的災害風險溝通。
值得一提的是,繪製普通地形特徵圖或其他主題式地形特徵圖時,須通盤考量繪圖目的、主要使用者需求、地形與相關資訊獲取之難易度、成圖方式(紙圖、電子地圖等)、版面配置等因素。可參考本計畫所建置之地形分類,根據上述條件,篩選適用者,未必需將架構內所有地形資訊均繪製於地圖上。
本手冊成果係我國地形架構之先期研究,未來仍有持續精進的空間。
「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主題式地貌圖製作-I」(NCDR-S-110032)
「土砂災害主題式地貌圖製作」(NCDR-S-111024)
「數位地形特徵圖製作」(NCDR-S-112029)